南方网 > 阳江新闻 > 正文

阳西掠影 | 稻花香里说丰年,绘就金色篇章


作为粤西农业大县,阳西是农业资源丰富的鱼米之乡,今年晚造水稻种植面积约17.8万亩。全县各地农户深谙秋收之“稻”,近段时间抢抓晴好天气的有利时机,积极调配机械力量加快收割进度,以高效作业确保水稻颗粒归仓。

晚稻收割有了机械“帮手”

“收割+秸秆还田”实现一体化

日前,儒洞镇边海村的国家级水稻优良品种示范基地——丝苗米基地的晚稻开镰收割。得益于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推广,当地农业生产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模式,实现高效、省力的现代化生产模式,确保晚造水稻颗粒归仓,有力地保障了粮食安全。

在强农粮油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边海村丝苗米基地,金色稻浪随风起伏,沉甸甸的稻穗传递着丰收的喜悦。一台大马力收割机正在田间穿梭作业,收割机驶过之处,稻穗被快速卷入机身,经过切割、脱粒等一系列工序,金灿灿的稻谷直接装车,秸秆则被粉碎还田,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据该合作社社长易志强介绍,基地内共有农机20多台,其中收割机3台,全程机械化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相比传统人工收割,机械化作业不仅省去了脱壳、晾晒等环节,还实现了“收割+秸秆还田”一体化,收割后的稻田整洁平坦,为后续冬种做好了准备。

今年该基地晚稻种植面积900多亩,水稻生产机械化设备还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种植户收割晚稻,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全产业链,为农户提供“耕、种、收、烘”的全环节服务,成为带动邻里共同增收的“好帮手”。

不到一天即可烘干

晒谷不再“靠天吃饭”

在加快推进秋收冬种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阳西各地充分依托农业现代化技术手段,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发展。从播种、插秧、施肥、烘干、碾米,种植户都能够实现机械化作业,既减轻了劳动负担和成本,又能够确保粮食丰产丰收,有力地夯实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如今,阳西广大农户已普遍采用机械化设备进行水稻烘干,让稻谷颗粒归仓。机械化运作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提振了农村群众发展水稻种植产业的信心。

在儒洞镇的一处水稻种植基地,新鲜收获的稻谷被迅速送往水稻加工厂,水稻烘干机忙碌地运转着,进仓、传输、烘干一气呵成。据加工厂负责人介绍,水稻烘干机配备了水分检测仪,能够自动检测谷物的水分含量,确保稻谷达到理想的干燥状态,有力保障了粮食品质和储存安全。

水稻烘干机不仅解决了农户稻谷收割“靠天吃饭”的难题,稻谷发芽、霉变、产值低等一系列问题也迎刃而解,还能够避免由于在公路上晾晒谷物造成的交通安全隐患。一旦遇到下雨、刮风或者抢收的情况,水稻加工厂会配合种植大户加快收割、加工,现代化的烘干设备解决了传统稻谷晾晒耗时耗力的问题,也不受天气影响,仅需20个小时即可烘干一批次稻谷,切实保障了粮食的品质和安全。

南方+记者 赫鹏翀

通讯员 李甜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