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中山新闻 > 正文

南方观察|中山:以绿水青山,迎接“大桥时代”


中山:以绿水青山,迎接“大桥时代”

芦苇绿茵岐水涌,踏歌惊觉白鹭飞。漫步在中山石岐街道青溪路旁,隔水相望,鹭鸟白似沉霜,不时扇翅隐入岸边茂林绿植中,美如画。

难以想象,如此水城人绿相融的景观,竟出现在中山中心城区。自2021年全面启动水污染治理以来,中山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攻坚克难,在一座拥有1041条内河涌的“千江之城”发起全市总动员,拿出“下定决心、直面问题、排除万难、铁腕治污”的勇气,全面推动“系统治水、流域治水、科学治水、源头治水”,坚决打赢水污染治理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

900多个日日夜夜,数千人奔赴一线,中山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答卷:2024年第一季度,全市内河涌水质指数较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时改善41.5%,黑臭河涌减少60%,劣V类河涌减少106条。

经过900多个日夜,中山交出一份厚重的治水答卷。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经过900多个日夜,中山交出一份厚重的治水答卷。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这其中,有中山市委、市政府领导逢水必看、遇水必问的重视,“不打招呼”“不论昼夜”直奔治水一线成为常态;

这其中,有各镇街和部门勇担责任、积极履职的坚守,23个镇街书记任流域长,担起治水的第一责任、主体责任;

这其中,有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勇破藩篱的决心,市镇合力推动治水项目审批提速,市相关部门“带着公章”集中审批,让治水项目加快落地;

这其中,有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不畏困难的突围,每日近8000名中山治水人员奔赴一线,下沉作战……

同饮一江水,共绘绿美图。曾经的黑臭河涌,逐渐恢复“一江碧水向东流”。白鹭回来了,鱼翔浅底的美景重现,新亲水平台多了,市民群众多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岐水流芳”文旅示范带启幕,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不断涌现……中山,真的变了。

水清了,白鹭回来了。图为中山河涌旁的白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再遇故乡涌

河水变清了,治水治出了网红点

如果问从外地回来中山的故人:中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水质变清,肯定是其中一个印记。

这对于中山旅美华侨刘志廉夫妇来说,体会尤其深刻。

去年中秋期间,刘志廉和妻子返回中山探望亲友,先后经过其曾经工作过的岐关西路河涌时,感叹于水质的变化。不仅如此,在随后的沙溪、东升、南头、民众等地,他都看到了同样的变化:河水变清了,不发臭了。

“这些地方都是我以前非常熟悉的地方。这些河涌多年前臭气熏天、垃圾乱飘,现在已经完全改观,岸边种了绿植或者果树,很是美丽!”刘志廉感慨。有感于此,他创作了一曲《屋前的小河》,以记忆中的儿时河涌,记录中山的治水成效。

在故乡遇见童年,是中山给侨胞的一段美好记忆,也是中山给外来创新创业人才、给中山逐梦年轻人的绿美生态。像刘志廉这样的经历,在中山并非孤案——

在南朗街道大溪河,人流多了,治水治出了文旅高地。2021年,翠亨新区(南朗街道)对流域内14条河涌全面开展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同年,大溪截污工程开始施工。一年之后,大溪河的未达标水体治理截污工程成为中山非中心组团首批竣工的未达标水体治理工程之一,河涌水质也从劣V类转变提升到了V类及以上。

“以前大溪河又脏又黑,我们从河边路过都会闻到臭味。河边就是一片烂地,堆了很多垃圾,大家都不愿意到这边来。”大岭头村相关负责人程兆来说。但如今,他常常早早从家出发,来到大溪河畔的小凉亭,跟几位“歌友”聚集在一起。不远处的凉亭,还有老人唱着婉转的粤剧,弹着吉他伴奏。周边居民沿着河边的环形步道亲水漫步、垂钓小憩……

在沙溪镇朗心四渠,沿岸建材厂变成了休闲公园,治污治出了高“颜值”。通过对朗心四渠流域建设近8.5公里的截污管网,同时提高朗心四渠的水体流动和环境容量,新建了一座补水泵站。

“以前这里一刻都待不下去,味道很重。现在好多了,一家人都愿意闲暇时来走走。”住在附近的居民李晓兰表示,河涌变好后,新建公园开始热闹起来,越来越多的居民在这里锻炼、游玩、散步。

在板芙月角涌,村子靓了,治水治出新动能。2021年实施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以来,板芙镇整体水质状况得到改善。经过2年多摸索,板芙已建立起一个多部门协作、市镇合力的工作机制,多条村的农污治理初显成效。

“村子变漂亮了!水清了,环境也美了,周末很多家长带着小朋友来这里露营,也带火了村里的文旅产业。”村民蔡芝盈感受很深:曾经河涌黑臭的里溪村,经过水污染治理等一系列村容村貌提升后实现“大变身”,成为全市知名的“网红村”。

在西区街道后山新开涌,景色美了,治水治出新空间。针对市民的整治诉求,西区街道启动了实施后山新开涌综合治理工程,系统开展河涌控源截污、河道清淤、雨污分流、支管到户改造等内容,全链条根治河涌污染。

“以前大家看着都远远躲开,捂着鼻子走。”吴小姐在后山新开涌旁居住了7年,对变化体会很深。通过从源头对雨水及污水管网进行梳理分流,污水不再通过混接、错接点进入雨水系统后排入后山新开涌,水质有很大变化。结合后山新开涌下游的彩虹绿洲湿地公园,新建起的亲水平台已与公园融为一体,成为周边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河水清澈了,白鹭回来了,老百姓也得到了实惠。由昔日“脏乱差”变身网红打卡点,中山河涌的蝶变之路,背后是中山治水理念、治水方法的嬗变之路。

岐江河沿岸的白鹭群。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岐江河沿岸的白鹭群。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撼山易、治水难

不能“走老路”,必须“铁腕治污”

作为一个拥有逾千条内河涌的岭南水乡,历经早年粗放式发展,中山治水任务极其复杂艰巨。

直面2021年10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这一极其艰巨的水污染治理任务,中山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直面问题、铁腕治污,全民总动员向300多条黑臭河涌宣战。

多年治水经验,让中山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撼山易、治水难,走老路是治不好水的,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改革。

“必须坚持科学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流域治理,全面优化治水思路。”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强调,要加快解决难点堵点问题,坚决按时高效完成治水任务。

坚持科学治理,就是以“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定力,统筹市人大市政协、治水办、专家组等力量,用三个月时间摸清全市1041条河涌、1.9万个排口污染底数,找准存在问题。在充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山把治理重心从“水”转到“污”上,明确治水“两步走”目标,第一步实现不黑不臭;第二步通过长效治理,逐步实现秀水长清、鱼翔浅底。

坚持源头治水,就是坚持把源头治水作为根本之策,推动低效工业园改造和水污染治理协同推进。把污染河涌流域邻近的低效工业园作为“工改”重点,中山拆除整理地块400多个、涉及用地面积上万亩,并创新建设25个“环保共性产业园”,将同一产业链的涉污环节集聚起来、统一处理。据预计,中山超2500家污染企业将实现集聚发展、高效治污,减少废水排污口约150个,减少COD排放量约720吨/年,相当于减少360万吨污水。

坚持系统治理,就是全面优化技术路径,形成以“控源截污”为核心、“六污同治”的总体思路,协同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厂区改造、小区雨污分流、农业面源治理、城市面源治理。同时,结合治水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中山加快推进全市“排水厂网一体化”,下大力气解决暗涵治理、总口截污遗留、城市内涝等问题,以激活全域“水动力”提高河涌自净能力。

通过“六污同治”,中山治水取得初步成效。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通过“六污同治”,中山治水取得初步成效。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管治结合,中山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水质监控。6月初,由中山市河长办牵头,会同市生态环境局、住建局、水务局、城管和执法局,火炬开发区、石岐街道、东区街道、港口镇河长办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岐江河开展实地巡查,现场检查2024年度岐江河1—4号河长令落实情况,重点复核河面保洁、城市面源污染管控及河涌水质状况。

据悉,为推进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百千万工程”,中山全市确立了16条外江、1041条内河涌和2个湖泊共计504名河长,实现了市、镇、村三级河长全覆盖。通过以全面落实河长制为抓手,中山加强河流上下游工业企业污染、城镇农村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水产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等防治,全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控源截污、清淤疏浚

让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

立夏至,万物长。

在深中通道通车之前,中山市组织了一个颇有纪念意义的“中深婚礼”:有20多对来自深中两地的新人代表,一个月前在这里举行了甜蜜的集体婚礼。

不仅如此,这里还是绿美中山高层次人才种植思想林活动、2024中山人才迎新健步走活动、粤港澳台青年人才音乐会等活动的举办地,妥妥的中山新网红点。

向水而居、亲水而嬉,是人的天性。中山人才公园地处岐江新城白沙湾,原为岐江河岸边一片滩涂,内有临时淤泥处理厂和少量鱼塘。中山启动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后,岐江河沿岸的清淤工作随后也全面铺开,中山人才公园所在的白沙湾就是其中一个治理典型:中山通过治水工程实施截污、清淤、岸线整治等,全面提升白沙湾一带的水环境。

人才公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人才公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相关负责人介绍,充分利用现状资源,相关部门将人才公园所在地挖出的20多万立方米土方构造地形,并利用现有塘泥作为绿化肥料。河涌清淤后,原有的滩涂地既消除了内源污染,又提高了行洪能力。

不仅清淤、治污,中山人才公园还是中山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本:公园结合河岸坡地地形特征,创建多地形湿地,打造城市公园景观性、湿地生态保护性和多样性。公园内还设置了许多海绵城市设施,如红树林生态净化系统,每日可接纳中山珍家山污水处理厂约9000立方米的尾水,经红树林生态净化系统对尾水中微生物进行再过滤,实现生态净化,过滤后的水进一步用于公园绿植浇灌。

人才公园的形成,是中山坚持系统治理、全市掀起清淤行动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中山市市长肖展欣强调,要深入实施河长制,系统治理、综合施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推动水环境持续改善,努力让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2023年10月以来至今年4月底,中山完成计划清淤总量的115%,清淤总量排全省第四,清淤完成率排全省第一。

其中,内河涌的底泥多用于沿河生态护坡、园林绿化、建设用地填埋平整,鱼塘、水塘、农田灌溉边沟的底泥主要用于肥料利用和土地改良,实现就地利用、循环利用,再现中山“桑基鱼塘”之景。

凤凰涅槃、绿色新生

治水破局,激活“百千万工程”

以“工改”和治水为突破口,中山激活“百千万工程”大战局,推动中山高质量发展凤凰涅槃。

历经900多个日日夜夜,中山取得水污染治理初步成效。数据显示,2021年10月至今,中山全市新建污水管网4707公里,检测存量污水管网1619公里,修复病害管网280公里,污水处理能力较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时提升98万吨/日,达到221.5万吨/日;

完成1101个小区排水管网改造、2902个工厂雨污分流改造;

全市187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接户率达到省要求,治理率提高至84%;

6.1万亩鱼塘完成养殖尾水治理,3969个重点城市面源完成排水整治。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中山坚持把人财技下沉到基层里、河涌上,先后抽调390名市直机关干部下沉基层一线攻坚治水,强化治水专干培训,形成一支有治水经验、有统筹能力、敢啃“硬骨头”、作风硬朗的治水铁军;

坚持把钱用在刀刃上,依法废标、依法核减治水工程低效投资超260亿元,以“没有钱借钱也要治好”的决心和魄力推进水污染治理;

建立质量优先、安全第一、大兵团作战的项目管理机制,全市14个流域全面铺开现场施工作业面,治水工程日均投入一线参建人员超8000人;

全面压实施工单位责任,奋力把治水打造成为高效工程、高质量工程、安全工程和廉洁工程;

建立“全民”监督机制,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治水成效的“金标准”,创新“四方监督验收”治水工程监督模式,由治水办、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村民代表共同“举牌验收”;

将水污染治理列为市人大“一号议案”和十件民生实事,号召全市群众、企业和中山各级党委、政府站在一起,共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治水的良好氛围……

脚下站立的土地,是诞生了绵延不绝而又辉光日新的香山土地;耳畔回荡的清风水声,来自岐江河奔流不息、汇入珠江的澎湃激情。

以绿水青山,迎接“大桥时代”。在深中通道通车之际,中山以绿水青山之貌迎接天下客,再现岭南水乡之韵。新征程上,中山坚定志不改、道不变的决心,坚决打赢水污染治理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

中山坚决打赢水污染治理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中山坚决打赢水污染治理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窗外的月光洒在小河上,还是像那从前一样温柔和安详……歌声不停地欢唱,旋律唤醒了我记忆的时光,那就是我屋前小河的地方。”当刘志廉创作的《屋前的小河》旋律响起,从岐江河到伶仃洋,中山焕发新生的水流奔腾向前,日夜兼程的治水行动并未止步。

【采写】南方+记者 罗丽娟

【拍摄】南方+记者 叶志文(部分素材来源于中山市治水办)

【剪辑】叶紫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