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深圳首批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各自官方信息发布平台,统一公布营销获客、担保增信、催收服务三类合作机构名单,向社会主动“亮家底”、明合作。而就在两个月前,深圳地区近20家银行机构密集发布声明,直指鑫心惠邻(深圳)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假冒银行合作方进行虚假宣传,拉开了一场针对不法贷款中介的集体“阻击战”。
从银行业集体“打假”,到积极公布合作名单,打击不法贷款中介成为金融“黑灰产”整治重点。在公司金融领域,这些不法中介假冒行业话术、“帖蹭”金融机构名称,以“低息”“速审”为诱饵,将急需资金周转的小微企业主推向更深陷阱,不仅未能缓解经营压力,反背负巨额债务、个人信用受损。来自汇正财经的调查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金融黑灰产市场规模突破了2800亿元,较2023年大幅增长约40%,这一庞大数字背后,是众多企业主的血汗钱和对银行体系稳健运行的持续冲击。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不法贷款中介呈现快速扩散、全国联动、手段隐秘等新特征,给司法侦破与维权带来严峻挑战。面对不断演进的金融黑产,一场关乎金融安全与消费者权益的保卫战已经打响。司法、监管、金融机构、企业等多方力量正在协同作战,构筑起一张治理与防护并重的权益保护网络。
黑产演变
从业人数超 800 万,全国蔓延下的双重危害
“只需 2 个点服务费,银行利率不超过 5%!”“只需要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我们帮您优化收入流水!”年初,正为资金紧张发愁的小微企业主吴老板接到这样一个“雪中送炭”的电话。然而贷款到账当天,近百万元“服务费”被瞬间划走,吴老板才惊觉跌入陷阱,对方利用企业对资金的迫切需求,将原本12万元的服务费抬高至百万元。企业家这样的遭遇并非个例。
针对此类隐匿在金融领域中的“毒瘤”,2025年3月14日,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稽查局果断联合行动,部署开展了一场为期6个月的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集群打击专项工作。但法律定性难、电子证据认定难、跨区域协作难等问题仍待破解,一场围绕金融诚信的攻防战正在进入深水区。
《中国金融消费者投诉指数年度报告 2024》显示,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金融保险类投诉11078件,同比增长13.4%。黑猫投诉平台上,金融类投诉量超过70万笔,同比增长数倍。其从业人员在2024年估算已超800万人,年复合增长率87%。在互联网经济助推下,金融“黑灰产”快速升级,催生出更有组织、跨地域、强隐蔽性的违法行为。业内研究表明,目前打击此类问题仍面临技术迭代速度与监管技术能力不匹配,跨平台技术溯源机制缺失,技术对抗的人才与资源短板等问题。
“不法贷款中介的危害具有双重性,既严重侵害企业家权益,也冲击银行体系稳定。”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企业家而言,一旦陷入非法贷款中介精心设置的陷阱,将面临多重风险,影响个人征信是最直接的后果,更严重的是可能涉及违法犯罪。对银行机构而言,不法贷款中介首先带来的是信任度降低,其次是不良率上升,影响银行的稳健经营。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分析,该乱象屡禁不止的原因有四方面:首先是有效融资需求不足,信贷投放难度加大,一定程度上出现“资产荒”;其次是金融信息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金融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产品、服务、收费等不尽了解,寄希望于贷款中介获取贷款,或对不法贷款中介的各种骗术缺乏识别能力;最后多数贷款中介行为比较隐蔽,如果借款人不配合,较难查处;此外,国内对贷款中介机构性质认定以及相应监管制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空白。
博弈升级
“打地鼠”式更新换代,作案手段进化与执法困局
当前,非法贷款中介正在上演一场“打地鼠”式的全国蔓延。“目前此类诈骗手段主要体现于快速扩散、联动性强、手段隐秘三个特点。”微众银行法律合规部朱律师表示。非法贷款中介活动已呈现全国性扩散趋势。“最早我们在江苏发现这类行为,很短时间就陆续在广东、湖北、安徽、河南、贵州等地发现同类侵权行为。”
更令人警惕的是黑产网络的跨区域联动。相关机构在调查中发现,散布在不同省份的非法中介实际控制人往往为同一团伙。当执法部门对某个区域开展打击时,其他区域的同伙会立即收到消息,迅速增强违法犯罪隐蔽性。同时,非法中介的作案手段也日趋隐秘。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他们不仅频繁更换联系方式和办公地点,还通过复杂资金流向隐匿非法所得。贷款经理联系客户使用的号码通常是虚拟号段,一旦得手就立即注销,给案件侦破带来极大困难。
法律定性和电子取证是打击非法贷款中介面临的核心难点。朱律师指出,非法贷款中介的“非法”行为具有多角度、复杂性,一起案件可能同时涉及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名称权侵权等民事案由,甚至触及买卖公民信息、诈骗罪等刑事案由。电子证据的收集、固定和认定过程远比传统证据复杂。
证据不足、维权成本高,是企业主面临的普遍困境。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肖飒谈到,非法贷款中介将与受害企业主的核心约定通过口头承诺、模糊合同条款,甚至故意不给合同原件的方式实施,使其难以在诉讼过程中提供充分证据。维权需多部门推进,如涉及刑事犯罪,还需搜集证据、撰写刑事控告文书或通过公安机关刑事立案解决。
从最初假冒客服到形成完整黑产链条,非法贷款中介诈骗手段持续升级。在数字金融的发展下,部分依托于信用和数据的数字银行,或更易被不法分子盯上。数字银行主要依靠互联网线上运营,没有物理网点,非法中介恰恰利用这点,注册含有知名数字银行字样的公司,在办公场地悬挂银行标识,甚至在地图应用上标注虚假的“银行贷款中心”,让消费者难辨真伪。
与传统银行同类案件相比,针对数字银行的该类非法行为依托于网络的广泛性和隐秘性,在不法行为的发现、证据链条完整度、法律定性、打击手段的确定等方面更具挑战,但数字银行更应以“零容忍”态度积极应对。以微众银行为例,该行尝试以刑事案件证据的严格标准去组织行政投诉或者民事诉讼案件所需要的证据,并建立了假冒网站和APP的快速识别与处置机制。截至目前,已有近20家碰瓷“微众”的贷款机构主动进行名称变更或主动注销。
破局之道
“白名单”机制与科技加码,多方协同构建治理新体系
近年来,多地多部门积极行动,推动金融“黑灰产”治理进入新阶段。北京金融监管局压实银行机构责任,要求辖内机构加强助贷业务管理;江苏省九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整治不法贷款中介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四类不法行为;深圳银行业公布首批第三方合作机构名单。“此次面向社会公布第三方合作机构名单,是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第三方合作行为,协同打击不法贷款中介乱象,反对无序竞争的积极举措。”深圳市银行业协会表示。
肖飒认为,随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落地,打击不法贷款中介、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有效途径是各大银行依法依规建立助贷机构“白名单”并及时向社会公示,通过提高合规助贷服务质量的方式,做到良币驱逐劣币的良好效应。“助贷机构‘白名单’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需建立严格准入机制、灵活考评标准、白名单动态进出制度等,推动助贷行业规范化发展。”
破解治理困境,既需多方协同构建长效机制,也需金融机构更加主动作为。记者观察发现,不少金融机构除自查风险外,还开展专项治理,积极利用民事诉讼、行政投诉与刑事报案等多渠道法律手段,构筑权益保护与风险防控体系。“我们得知贷款客户被非法中介欺诈后,会主动联系客户提供法律咨询等援助,并前往当地或协助客户在异地进行行政投诉和刑事报案。”朱律师提到,今年以来,微众银行在广东、江苏、湖北、河南等地调查走访了近100余家企业,目前立案受理的案件接近十余起,民事诉讼的非法中介四十余家,诉讼索赔金额近两千万元。
在金融科技快速迭代的当下,科技手段正成为打击非法贷款中介的有力武器。例如招联开发“GPS渔网”“智能图谱风控”“图数据库防欺诈系统”“敏捷防御机制”“招联金融云服务建设项目”等科技应用,精准预判和识别欺诈风险。微众银行企业金融则推出“微业贷官方营销号码查询”功能,从技术角度持续提升防护手段和验伪功能,并通过新增数字水印等技术手段提升安全防护等级,下好防范不法贷款中介的“先手棋”。
这场发生在金融领域的“攻防战”,不仅考验监管部门的智慧,更需要金融机构、小微企业主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只有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治理体系,才能有效遏制非法贷款中介蔓延,筑牢金融安全屏障,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南方+记者 许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