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深圳新闻 > 正文

建行深圳市分行:金融活水赋能蓝海 数字链通产业未来


一艘艘远洋渔船满载而归,一批批冷冻海产品进入加工车间,在传统渔业与现代金融的交汇点,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下称“深圳建行”)正以数字技术构建海洋产业融资新模式。

清晨5时,广西北海市侨港电建渔港已是一片繁忙景象。“渔民主播”们手持云台穿梭在鱼摊之间,镜头里鲜活的虾蟹与屏幕上不断刷新的订单同时“跳动”。在南海另一侧的深圳,华采海产供应链公司的交易平台上,每分钟都有大宗海产品交易达成。

长期以来,渔民和小加工厂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他们缺乏易变现的抵押物,财务管理不够规范,传统金融机构难以准确评估其真实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2025年首季,深圳建行通过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为华采海产平台核定3亿元供应链平台云贷额度,并实现普惠贷款投放9845万元。

产业痛点

传统渔业的融资困境

“一船货出去,可能要等一两个月甚至更久才能拿到钱。”一名海产品加工企业负责人道出了行业普遍困境。在传统渔业链条中,从渔民、加工企业到经销商,多数环节都面临现金流紧张的难题。

华采平台创始人团队出身水产行业,对产业痛点有着深刻理解。平台调研发现,水产行业多年来一直处于信息不透明的传统贸易阶段。不仅行业内的买卖双方经常出现坑骗现象,行业外的人更不敢轻易接触水产市场。

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障碍主要在于缺乏可信数据。深圳建行在调研中意识到,渔民和小加工厂的痛点恰恰在于缺乏丰富且易变现的抵押物。渔船、设备流动性差、估值难、处置成本高,同时此类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规范,金融机构无法准确评估其真实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

破局之道

数字化平台重构产业信用体系

面对传统渔业的融资困境,华采海产供应链公司选择了从数字化突破。通过多年不断深耕,华采已逐步在市场中形成具备公信力的品牌信誉。目前,该平台已实现冻品鱿鱼交易额占据国内市场的1/3。

一名加工企业主表示:“每一笔交易、每一次交付都在平台上留下记录,这些记录变成了我们看不见但最有价值的资产。”华采平台通过不断升级优化线上交易系统,从捕捞追踪到国内交易,再到仓储物流,形成完整的数字信息链。

深圳建行通过全国调研及行业研究,依托其数字化交易系统,以冻品鱿鱼单品种海产品交易产业链为样本,梳理鱿鱼捕捞、溯源、出入关、冷链物流、仓库监管、加工、贸易等各环节,掌握冻品鱿鱼交易场景信息,引入监管措施等对关键风险进行防范。围绕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华采海产平台核定3亿元供应链平台云贷额度,并于2025年首季实现普惠贷款投放9845万元,切实用金融活水精准支持涉海、涉农小微企业。

金融创新

从主体信用到交易信用的蝶变

在华采平台构建的数字化生态系统基础上,深圳建行实现了风控逻辑的根本转变——从“主体信用”转向“交易信用”。由深圳建行推出的“蓝海惠贷”成功将风控逻辑产品化和标准化。具体来说,是通过数据模型化、流程线上化和规则标准化实现的。

此外,“一点对全国”的模式也解决了传统供应链金融的两大弊端。一方面,它打破地域限制——传统模式下,银行遵循属地原则,本地银行只服务本地客户;另一方面,降低了操作成本——传统供应链金融依赖核心企业确权,流程复杂。现在基于平台数据进行风控,审批自动化程度高。

华采平台的闭环交易生态和双线风控模式为银行提供了可信数据。平台上的订单均基于真实的交易背景,买卖双方都存在真实的需求。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都经过平台,平台上保存了大量的真实数据,为银行提供了交叉验证的基础。

对于冻品鱿鱼这类质押物,建行与平台及第三方仓库联动,引入数字化物流仓储数据监管方。当货物进入指定仓库后,其数量、状态等数据可以被银行随时调用查看,货权清晰,解决了动产质押的监管难题。

数字技术与金融创新的融合,正使曾经“靠天吃饭”的渔业走向“触网生金”。金融活水也在跨越山海,精准滴灌至产业链末端,推动蓝色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步。

对话

好数据换来好贷款

好贷款促成好生意

从“靠人情卖鱼”到“凭数据贷款”,华采平台上的海产品加工企业主分享了他的亲身经历。

问:在接触华采平台之前,您是如何销售渔获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答:以前我们卖鱼,主要靠几个老客户,或者等鱼贩子来收。方式很传统,就是打电话、靠人情。最大的困难有两个:一是价格不透明,鱼贩子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我们没有议价能力,经常被压价;二是回款太慢,一船货出去,可能要等一两个月甚至更久才能拿到钱,现金流非常紧张。遇到市场行情波动,采购方还可能拖欠货款,风险全压在我们生产者身上。我们想扩大生产、更新设备,但资金周转不过来,只能干着急。

问:为什么说“建行贷款让我们的渔获游向全世界”?

答:这句话说到了我们心坎里。作为海产品加工企业,充足的原材料储备是我们敢于接受订单的底气,尤其是海外订单,利润高,但由于海运和清关导致账期长,建行贷款成功解决了我们融资难题。在原材料采购上,我们凭借在华采平台上的交易记录和订单信息,直接通过“华采大宗”小程序向建行申请了“蓝海惠贷”。基于我们真实长期的交易数据,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建行很快给我们批了一笔贷款。这笔钱让我们能安心组织生产,顺利完成了订单。这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有了这笔启动资金,我们敢于去接更远、更大的市场订单,我们的优质渔获才能真正“游”出国门、走向世界。这就像一个良性循环,好数据换来好贷款,好贷款促成好生意。

问:数字化平台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答:我认为,它意味着公平和机遇。透明的价格和稳定的销路是基础,在平台上,全国甚至全球的采购商都能看到我们的产品,价格公开透明,我们不用再吃信息不对称的亏。但更深层的意义是,数字化平台让我们的信用变得“有形”。每一笔交易、每一次交付都在平台上留下记录,这些记录变成了我们看不见但最有价值的资产。以前我们除了鱼,什么都没有,现在我们有了可以被银行认可的数字信用,这让我们能挺直腰板和大型采购商、和金融机构平等对话,这是我们过去不敢想的。

撰文:许懿 

受访者供图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