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广州新闻 > 正文

拿下广州上半年GDP增速亚军,海珠凭什么能?


工业上楼,炼“火眼金睛”探测“毫厘之谬”

数字引擎,用“数智大脑”统帅“工业雨林”

人才济济,从“扎根海珠”变身“海珠合伙人”……

近日,海珠发布了上半年“成绩单”,再次领跑广州:GDP1261.16亿元,同比增长8.2%,排名全市第二。

动能从何而来?

背后是海珠的厚积薄发。具体来看,海珠区规上工业总产值427.06亿元,增长22.5%,排名全市第一;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275.55亿元,增长22.0%。

今年,海珠区在全市率先成立“1+N”经济运行协调工作专班,印发《海珠区经济领域重点工作总体方案》《执行方案》,梳理49项重点工作、245个具体任务,大力开展经济领域“亮诺、亮绩、亮牌”行动,全面推进12个经济重点领域工作。

都市工业添动力

小小一部手机,仅一个电池部件中就有30多处、10种以上的焊接工序。而这样的部件,一条生产线每日可生产超1万个。这些工序如果都由人的肉眼检测,难度大且精准度低。

德擎光学为检测提供了双“火眼金睛”,对激光加工工艺进行“CT检测”,能够准确、无损探测到激光加工工艺存在的“毫厘之谬”,解决了国内激光加工工艺检测的“卡脖子”问题,成为这一领域的“隐形冠军”。

“我们是制造业上游,对研发投入偏大,设备会安装在下游企业中。这种特性刚好跟海珠区都市工业的发展相契合,因为我们对技术、人才、资金的密集度要求挺高。”德擎光学联合创始人白天翔说,现在厂房就在研发的隔壁,从生产到研发的距离,被浓缩在“分分钟”内,这也是“都市工业”的优势所在。

德擎光学上半年完成工业产值超4000万元,增速达34.6%。预计未来两年销售额将继续保持每年增长60%—80%的发展态势。

德擎光学所在的海尚明珠智慧园是海珠区培育的典型的都市工业产业园。瞄准都市工业的赛道,海尚明珠智慧园的发展源于一场“自救”。

“几年前,这里原本是修船厂,但连年亏损、高能高污,亟须转型。”世界500强央企中远海运集团旗下的广州中远海运资产相关负责人俞加荣说。

后来,海尚明珠智慧园积极向都市工业拓展,引导新型都市工业型产业入园,围绕都市工业高端智造、人工智能、设计技术服务等三大主导产业定位方向引入相关上下游企业入驻。

这样的定位也让老船厂焕发了新活力。

俞加荣介绍,截至2023年上半年,园区租赁面积达到3.9万平方米,出租率达到95%;入驻企业82家,符合主导产业定位的企业63家,占比接近80%。其中,“四上”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专精特新企业4家。2022年园区入驻企业实现营收约60亿元。

无论是德擎光学到海尚明珠产业园的发展,都离不开“都市工业”这一关键词。

在“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战略方向指导下,海珠区在《“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明确提出实施都市工业回归计划,把都市工业列入“1+6+N”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六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

如今,海珠区规上工业总产值427.06亿元,增长22.5%。连续两个季度,海珠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增速和规下工业综合增速居全市各区首位。

在海珠长期面临着财政收入与经济未实现同步增长、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下,这一成绩让人颇感意外: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咋发展工业?

其实,海珠有着深厚的工业基因。

在百业待兴的年代,实实在在把工业作为“一号工程”,海珠是第一个。总长不足6公里的工业大道,赫赫有名,一度撑起广州市工业的半边天。

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台离心机都出自于此,“万宝牌”电冰箱、“五羊牌”自行车、“双桥牌”味精也从工业大道走进千家万户,风靡全国。

但成长的烦恼随之而来,随着“退二进三”政策推进,海珠区第二产业的比例逐步缩减,海珠出现产业空心化、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海珠的解题思路是大力发展都市工业。

海珠在中心城区率先出台《海珠区促进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从制造业企业落户、高端人才奖励等方面给予最高奖励1200万元支持。

仅靠政策支持是不够的,信心比黄金还重要。

“我们带着企业去跑订单、找资源,比如说琶洲很多在建的商业楼,企业认为哪里可以找到订单,我们就带着企业去跑,通过帮企业找订单去对接资源,来坚定他在海珠发展都市工业的信心。”海珠区科工商信局副局长沈宇峰介绍说,上半年,海珠通过招投并举促进8个都市工业项目落地,新增纳统都市企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1.5亿元,增长21.7%。

今年,在“首席服务官”基础上,海珠提出“海珠合伙人”概念、构建“海珠合伙人”助企服务模式,从“服务企业”提升为“和企业一同成长”,推动产业发展和企业培育从“给政策”“给优惠”向“拓市场”“找订单”转变,帮助企业拓市场、找订单,以深度服务让企业真正成为海珠一家人、同海珠共成长。

数字经济造底座

2019年,广东省游戏产业协会秘书长陈文渊和海珠区考察团队去上海和北京调研,发现海珠区很有必要建设一个游戏产业的聚集区。当时,广州尚未有一个专门集聚游戏产业发展的园区。

今年7月20日,琶洲数字科技产业园正式开园,定位大湾区首个游戏产业双创园区。

“游戏企业会考虑到,琶洲有数字经济的一个优势,包括像微信、唯品会等头部企业都集中在这一块,他们看到了发展氛围和前景。”陈文渊表示。

她相信,游戏将会是海珠数字产业经济版图的重要一极,将支撑数字创意产业发展。

目前,三七互娱、阿里灵犀互娱、bilibili旗下魔爆网络、广东超竞等游戏龙头企业在琶洲呈现出集聚发展势头。2022年,琶洲试验区“四上”游戏企业累计营收87.48亿元,同比增长88%。

游戏产业是海珠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数字经济则是海珠撬动高质量发展的“阿基米德支点”,海珠也一直坚持书写着“数字经济”这篇大文章。

今年上半年,海珠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275.55亿元,增长22.0%;琶洲试验区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975.05亿元,新注册企业2153家,企业总数达3.5万家;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四上”企业实现营收444.33亿元,增长15.0%。

如今,在海珠,还有着联通全国的“数智大脑”,“遥控”着千里之外的各类工业应用场景——

致景科技打造的国内领先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全布”,链接超60万台织机,服务全国9000多家纺织企业,串起纺织布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树根互联从2018年扎根琶洲,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树根互联开发的根云平台的“根系”已经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累计接入各类工业设备超过85万台,打造了工程机械、混凝土、环保等20余个行业云平台,赋能81个细分行业。

为了腾出更多发展空间,海珠打造以广州T.I.T创意园、时代·方洲、TCL大厦、保利发展广场4个园区(楼宇)为首批产业互联网特色园区(楼宇),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力争形成3个亿元园区楼宇,打造互联网产业集聚高地。

海纳百川聚人才

以前的市井“河南”,现在的“新贵”扎堆。

海珠实现经济领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带动人才在这里安家落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此创业安居。

“我们的研发团队里面包括了硬件人才、软件人才、算法人才等,而海珠区这类人才较多,招才相对更容易。”白天翔说。

“对整个游戏产业发展来说,在研发最核心的是美术和编程这类人员。海珠有着高校资源,在企业合作、人才供给方面,提供了非常大的优势。”陈文渊也看到了海珠区人才发展的优势。

上半年,海珠区人才净流入超4000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与“六人普”相比,琶洲街道人口增长居全区第一达1.36倍,占全区比重从“六人普”的1.92%提升至3.89%,净流入趋势明显;15—59岁人口比重分别为78.26%。高于全市、全区水平,人口结构年轻化特征明显。

近年来,海珠出台了《广州市海珠区数字经济人才创业企业国资股权扶持管理办法(试行)》《广州市海珠区数字经济紧缺核心产业人才目录(2023年发布)》等政策文件。

有政策也有服务。

“广州市中心海珠区,一室一厅,厨卫家电齐全,可拎包入住,公共区域设有会客厅等配套设施,租金仅需300元/月。”近日,有网友晒出自家公司的公寓引发网络关注并冲上热搜。

这是“唯家公寓”,是唯品会花费了1.2亿元在广州市中心拿下5栋大楼改造成的公寓,有600多套房,目前以市价一折租给员工。

冲上热搜的背后是,海珠区政府和企业携手合作,打造广州首个改造型高级人才社区,解决青年的住房难题,共同托起了青年人才的安居梦。

“申请高层次人才也有专人给我们做政策辅导,省去了自己摸索的精力。在住房和子女教育方面都有专门的支持和服务。”白天翔说。

一直以来,海珠都将人才事业作为强区之基、竞争之本、动力之源,也一直以“海纳百川”的态度服务好世界各地的人才齐聚海珠,积极响应人才教育、医疗、安居等需求,想方设法为企业破解人才发展的后顾之忧。

“半年考”高分答卷来之不易,未来海珠将会如何,又会有哪些更好的表现?向新征程迈进,不妨让我们拭目以待。

南方+记者 吴雨伦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