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江门新闻 > 正文

南方特稿|咖啡潮人隐入江门老旧小区


(南方特稿|咖啡潮人隐入江门老旧小区,时长共8分13秒)

南方特稿|咖啡潮人隐入江门老旧小区

78岁的刘瑞珍最近有点“风湿”。不是生病,是被社区里的年轻人“潮”到了。

早上7点,跟菜市场一起开门的,是街角的咖啡店。刘瑞珍也不知道那串英文店名怎么读,她只知道门口的台阶高度刚好到膝盖,走累了可以坐下来歇会儿。孙女回来探望自己的频率变高了,隔三岔五就要去楼下的服装店,买点“新的旧衣服”。刘瑞珍也进去逛过,回来得出结论:“现在的年轻人真奇怪。”

藏在老社区里的古着店。

藏在老社区里的古着店。

江门美景里是个30多年的老社区,“石米楼”里住着2500多户居民,大多数是老人家。但从3年前,社区里开了第一家咖啡店,这里开始变得有些不一样。跑来社区里开咖啡店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而后古着、潮牌、甜品店陆陆续续开了近10家,一到周末,慕名前来“探店”“打卡”的年轻人让社区热闹不少。

一群年轻人穿着20世纪的衣服,在店里听迈克尔·杰克逊1987年发行的黑胶唱片《Bad》,致敬永不过时的复古经典。窗外,一群老居民播着新裤子乐队的《你要跳舞吗》,踩着迪斯科的节拍跳起广场舞,想要保持最年轻的体魄和心态。

他们相遇在美景里,越老越年轻。

潮人不潮

穿过停在店门口的一排复古机车,推开INVERSE VINTAGE SHOP(直译为“叛逆古着店”)的玻璃门,老板黄炜坐在吧台前看手机。

这是黄炜的看店日常,在客人询价前,不会主动推销,因为每件物品的故事都足够让他说半天,他更愿意让客人主动去了解古着单品,慢慢发掘古着的乐趣。手机里,他回复着网店顾客的消息。从15岁算起,他已经经营网店8年,在互联网上积累的客户比线下的还要多一些。

那一年,黄炜在江门一所国际学校读书,接触到了复古美学,从此一发不可收。18岁,在同龄人眼中满是高考的年纪,黄炜迈出了与同龄人不同的一步,在开平步行街二楼开设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家店铺,取名INVERSE LAB(直译“叛逆实验室”)。

古着是指1940年至1990年保存的时代精品。例如黄炜的店里有1995—1996赛季公牛NBA总冠军纪念T恤,1977年《星球大战》纪念T恤,等等。

毫无疑问,这在小县城里是一个另类的存在。步行街有超过500家店铺,服装、鞋包、文具、电器等应有尽有,但卖复古服饰的,黄炜没见过第二家。而在一众老板里,像他这样还是学生模样,身上有文身,每天“奇装异服”的也是极少数。

INVERSE VINTAGE SHOP陈列的部分商品。

“二手的衣服为什么卖这么贵?”“这孩子肯定是学坏了,年纪轻轻就出来混日子。”周围人对这家店及其老板并不看好。黄炜表面上云淡风轻,但这些话他一直记到了现在。他承诺自己:我会用实际行动证明一切。

成年后的初次创业,并没有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2020年他从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毕业,刚好铺位合同到期,需要寻找新的店面。他的目标很明确:找一个老社区。这个结论经过了综合考量:社区租金成本不高,加上古着店的目标客户并非大众消费者,老社区正好和复古风格契合。

抱着这个想法,他逛了很多社区,最终在美景里,发现了一个原是保险公司的铺位。周围也算有些商业气息:转角有家开了数十年的老面包店,隔壁是居民喝茶听粤剧的地方,对面是开到凌晨2点的牛杂店。黄炜喜欢这里的烟火气,经过与业主反复沟通,把铺位盘了下来。

美景里几位居民聚在一起下象棋。

这一次,他沿用了“INVERSE”这个店名,就像他在“大人”眼里一样,叛逆、小众、怪诞。为了在店里营造更浓的复古氛围,他搭配了咖啡,啤酒,威士忌等产品。

没想到,这个无心插柳的设置,让小店在社交平台火了起来了,被众多网友评论为“有咖啡喝的服装店”。虽然这不是黄炜的初衷,但能提高店里的曝光度和客流量,培育起本地古着消费市场,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常常相约美景里,在店里小聚。

黄炜这样定义:“我们不是潮人,只是刚好我们都喜欢一种文化。”

新来的老街坊

美景里的潮人不潮,老人也不老。

自从楼下开了咖啡店,已经退休的区月嫦就时不时跟姐妹约着去喝咖啡、吃甜品。“在美景里住了30多年,现在这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同样是老街坊的冯耀斌是个年轻人。今年30岁的他在美景里度过了整个童年和青春,去年他在社区开了咖啡店FIRST & LAST CAFE(直译为“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咖啡店”),换了一种身份成为这里的新居民。

在外摸爬滚打讨生活,而立之年回到养育自己的地方创业,给社区带来新的人气和活力,这个过程冯耀斌用了整整12年。

中专毕业后,冯耀斌做过奶茶店,也做过西餐厨师,他把这个阶段描述为生存。2017年他的朋友施启富找他合伙创业,他心里有个梦想开始发芽:我喜欢喝咖啡,不如就做咖啡吧。

因为启动资金有限,他们做了一个三轮咖啡车,在商圈周边摆摊。那一年,西北太平洋上共生成27个台风,包括近70年来登陆珠江口的最强台风“天鸽”。频繁的大雨打湿了咖啡机,也打湿了两个年轻创业者的意志。从早上6点开始磨咖啡,一直卖到下午6点太阳下山,中途经历数不清的风和雨,最后销量只有一两杯。

风雨里红白相间的三轮咖啡车,飘摇支撑着两人脆弱的咖啡梦。咬牙坚持快一年后,两个人存到一点钱,租了一个9平方米的街角店面。冯耀斌取这个名字为了提醒自己不忘做咖啡的初心,也希望顾客始终钟情自己的味道。这家店很小,只能放下设备,没有堂食座位,但至少不用被风吹雨打了。

冯耀斌(前)在制作咖啡。

就像咖啡豆经过水洗日晒,散发出浓烈的香醇,从风雨里走来的咖啡店,有了更顽强的生命力。

2022年,中国咖啡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江门的咖啡店达到了日均新增1家的开店速度,喝咖啡的人越来越多。FIRST & LAST CAFE赶上了这个风口,日均销量增加到了几十杯,开分店的时机已经成熟。

“我是有私心的。”关于选址,冯耀斌很快做了决定,就在自己家门口美景里。

他对这里太熟悉了,店后面是每天热闹两遍的菜市场,过两条街是他读书的港口中学,恬静、轻松、有人情味。尽管从小到大的玩伴陆陆续续搬离了社区,到了更大的城市生活,但他像是迷途知返的小鸟,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家门前,停留在跟他一起长大的树上。就像店名写的,从开始到最后。

FIRST & LAST CAFE在美景里的门店。

这种家一样的感觉,也是冯耀斌想给顾客营造的。为了让店面保持原有的年代感,他投入了60多万元,敲掉了原来的瓷砖,故意让红砖裸露在外面;又在局部砌上了新的砖头,涂上了水泥,做成时下年轻人喜欢的工业风。

生活在悄然之间发生着改变。住在楼上的大爷每天都会下来喝一杯咖啡,他说自己老了,要多喝奶咖补充点钙质。小时候的玩伴多了联系,每每回来社区,都爱到店里跟老友叙旧。咖啡店新开了线上外卖,生意变得越来越好,高峰时一天能卖出超过100杯,到了晚上和周末,店内外常常坐满了客人。

冯耀斌感觉到,自己跟美景里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连结。

城市吸引力法则

INVERSE VINTAGE SHOP相隔200米,CENLES工作室也在同一时期加入美景里,成为社区另一家“有咖啡喝的服装店”。

早在新会上初中的时候,关俊彦就很喜欢潮流穿搭,班级准备定制班服的时候,他自告奋勇担下了这个任务。“命运的齿轮在那时候转动了。”他冥冥中相信,这是他日后投身服装行业的萌芽。

2016年,在东莞读土木工程的关俊彦,和朋友合伙开了服装网店CENLES,专门做球服定制。那时候,东莞聚集着很多国潮原创服饰店,成衣设计、选料、剪裁、打样、缝纫都有完备的产业链。之后的几年,店里持续上新产品,工作室搬到了纺织产业更加成熟的广州。

“但我还是想回江门。”关俊彦知道,这个决定可能会影响新品的生产进度,也关系到工作室成员的去留。“我想做江门本土原创品牌,做更有人情味的东西。”

CENLES把第一家线下门店开在美景里。

转折点发生在去年。工作室合同期满,需要另觅新址。关俊彦想趁这个机会开一家线下门店,一方面让顾客能在购买前上身试穿,另一方面也能把品牌的复古定位用空间呈现出来。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黄炜,两人一拍即合,美景里成为他们的共同选择。

关俊彦说,一个人一家店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如果以后能有更多店聚在这里,形成一个更活跃的社群,那潮流文化就能在这座城市生根发芽,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这座城市。他心里有个目标:“把美景里做成江门的东山口”。

CENLES AREA店内的原创服饰产品。

正如心理学的吸引力法则,在美景里开店的这群年轻人相互吸引,渐渐走到了一起,彼此熟悉,联动共生,形成了美景里更大的吸引力。

今年初,关俊彦和搭档给美景里10家潮流店铺拍了照片,手绘成了一张《寻欢地图》。来到社区的游客可以免费领取一张,跟着地图把这里的店都逛一逛。

寻欢地图。

寻欢地图。

黄炜最近在店里举行了一场小型活动,来自广深港澳等地的DJ、理发师、街舞老师、摩托车爱好者从四面八方赶到江门,聚在一起玩音乐、聊文化。他特意把活动时间选在了下午,怕打扰周围的老人们休息,还立下店规:凡是晚上8点后到店的一律不能开摩托车,如果有人“叛逆”真的要开,那就先把车推到路口才能启动。

“来玩乐消费的年轻人多了,社区充满朝气和活力,商业价值也在持续提高。”这些变化,美景社区党委书记、主任郭倩宝看在眼里。

凌晨2点,美景里已经入睡。黄炜送走了最后一批客人,看见对面牛杂店正在收拾准备打烊,他过去打了声招呼。这一切,好像也没有什么变化。

【采写】南方+记者 李霭莹

【视频】实习生 熊毅 南方+记者 吴大维

【图片】实习生 熊毅

【配音】梁洁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