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江门新闻 > 正文

江门知识局|台山“飞虎”,英勇抗战


点击图片进入专栏

在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我们为大家讲述五邑籍华侨与飞虎队的故事。

抗日战争期间,中美两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斗争中同仇敌忾,结下了深厚友谊。“飞虎队”,就是中美两国人民守望相助的标志之一。

1941年,美国的克莱尔·李·陈纳德将军组建“中国空军美国航空志愿队”(后改为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驻华特遣队,1943年3月后改编为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与中国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亲切地称这支部队为“飞虎队”。当时,众多台山籍华侨加入“飞虎队”,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贡献力量。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也是一段荡气回肠的抗战故事。

共赴国难,过千名华裔加入“飞虎队”

1941年8月,陈纳德应邀率领一批美国青年飞行员组建了“中国空军美国航空志愿队”,投入滇缅地区对日作战。因其队徽为插翅老虎形象,当时人们把这支队伍称作“飞虎队”。

飞虎队战机。资料图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后,美国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1942年夏天,陈纳德提出征召一批能说流利中、英语的华裔美国人,组建成第14航空队空勤大队,到中、缅、印战区参与战争。为了增进与中国空军的沟通与组训效率,解决美国援华飞行员的语言障碍,美国军部于1942年11月开始组建空勤大队,当月20、21日首批24名华裔无线通信技术员办理入伍手续,数月后,1000多名美籍华人从各州踊跃应征,被编入空勤大队,负责支援中缅印战区的美国部队,隶属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从1942年底至1945年间,美国共征召约1500名具有通信、机械、电子、火药等技能的空勤兵,其中95%都是华裔,尤以台山人为多。1944年初派往中国战场后,他们在昆明、桂林、柳州、芷江、零陵、梁山、老河口等空军基地服务发挥了很大作用,为抗战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飞虎队”的华裔士兵里,为何有众多台山侨胞?首先,台山是全国著名侨乡,台山华侨以侨居美国最多。其次,在组建空勤大队时,有一位关键人物是台山人,他是余新贤。1942年,在美国纽约的余新贤带领一支技术员队伍,受雇于美国部队。第14航空队空勤大队组建之初,余新贤征询其部属同意,加入了“飞虎队”,任司令少尉。受其感召,三位堂弟余新振、余新伦、余新伟先后加入“飞虎队”。一门四“飞虎”,成为一段佳话。余新贤还负责征兵宣传工作,数以千计的美籍华人积极响应,应征加入“飞虎队”,回到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

昆明飞虎队纪念馆“长空飞虎——飞虎队文物展”的资料显示,鏖战4年,“飞虎队”(含美国志愿队,驻华空军特遣队,第14航空队)总共击落、击毁日军飞机2600多架,炸沉和炸伤223万吨日本商船、44艘军舰、13000艘100吨以下的内河船只,击毙日军66700人,摧毁了573座桥梁。“飞虎队”总计损失了飞机568架,牺牲飞行员586名。

铭记历史,让飞虎队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传承和弘扬飞虎队精神,台山从未止步。

在台山的石花山景区,就有江门为数不多有关“飞虎队”的印记——于1991年建成的“飞虎队”纪念亭和1994年建成的“飞虎队”纪念牌楼。远远望去,纪念亭双层六角,依山而建。亭中的花岗岩纪念碑,以中、英文雕刻记述飞虎队战功以及建亭缘由。二层“飞虎”队徽熠熠生辉。斜对面不远处的纪念牌楼,门柱上写有楹联“飞行中缅亚洲威震,虎逐倭寇名扬天下”。每年的清明节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都有不少台山市民自发前往纪念亭凭吊。

纪念亭。叶芷晴 摄

纪念牌楼。叶芷晴 摄

台山市博物馆内收藏有关于“飞虎队”的文物过千件,大多数由当年台山籍队员使用过。这些文物让观众更加形象地了解“飞虎队”的发展始末,也让更多人知晓“飞虎队”与台山的不解之缘。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台山市博物馆打造的“台山华侨与‘飞虎队’多媒体资源库”入选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16年地方资源建设项目,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东省第二个岭南华侨历史文化特色资源库。该数据库共有图片3000多张,文字40多万字,视频250多分钟。主要包括台山侨乡概况、华侨航空之乡、“飞虎队”简史、“飞虎队”中的台山人、“飞虎”精神、文物文献资料等六部分,运用大量的文献、历史图片、文物实物图片、视频,图文并茂地展示台山籍华裔飞虎队员伟大的家国情怀。

今年7月,193件广东台山籍华侨抗战战士相关数字文献,由台山市博物馆无偿捐赠给国家图书馆,其中包括31位台山籍飞虎队老战士的肖像照片、书信扫描件、故居照片、口述史访问视频等。

除此之外,多年来,台山都积极开展传承和弘扬飞虎队精神活动,比如举办“飞跃巅峰 虎威长存——台山华侨与飞虎队专题展”、举行“飞虎队”主题演讲比赛、在全民国防教育月推动传承飞虎队精神,等等。

重温历史是为了铭记历史。正如已故五邑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巨匠梅伟强的评价,“飞虎队”的组建使中国逐渐夺回中国战场的制空权,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撰文:叶芷晴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