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东莞新闻 > 正文

东莞:落实“进出平衡”,严守耕地红线


陈燕玲是厚街镇双岗社区的儿媳妇,在家门口承包1100亩连片农田,令她如获至宝。她说,能够在家门口种上千亩良田成为种植大户,得益于东莞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制度,加快耕地恢复。“我们将把双岗社区农场打造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园。”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2年,东莞市自然资源局推动耕地保护从“完成任务”转变到“主动作为”,组织各镇街在耕地保护集聚区内恢复一批耕地,通过土地平整、农田防护、改善土壤、优化种植等措施,实现恢复耕地5200亩,在这座制造业城市中守住宝贵的农田资源。

目前,全市耕地面积13.35万亩。市自然资源局表示,将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制,实施年度耕地总量管控,落实耕地“进出平衡”,推进耕地保护集聚区建设,开展耕地恢复工作,稳妥有序优化耕地布局,并健全监管机制,通过耕地平衡常态化监测和卫片执法联动,采取全链条遏制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完善耕地考核机制,把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毫不动摇地守好耕地保护红线。

2022年,东莞市实现恢复耕地5200亩,在这座制造业城市中守住宝贵的农田资源

2022年,东莞市实现恢复耕地5200亩,在这座制造业城市中守住宝贵的农田资源

目标先行

打出恢复耕地“组合拳”

“我们种植了旱稻、玉米、番薯等粮食作物。小满过后,正忙着收玉米。”在南城街道水濂景观路旁,一块145亩的连片耕地,让市民既体验现代都市,又感受到田园风光。2022年7月份,南城街道水濂社区九里潭恢复集中连片耕地145亩,这让一方田农业园负责人罗伟娴喜出望外,很快签订承包合同。

近年来,东莞推动耕地保护和集约节约用地从“完成任务”转变到“主动作为”。本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来,尤其是广东省提出建设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的“双高”示范省以来,东莞正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地方实际、践行“双高”理念的耕地保护路子。

目标先行,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印发《关于严格落实我市2022年耕地总量管控的通知》《关于严格落实我市2023年耕地总量管控的通知》,根据各镇街耕地流出情况,制定东莞市耕地总量控制目标清单,打出增加耕地流入“组合拳”,实现年度耕地“总量平衡”“进出平衡”的双要求。

申请成为耕地恢复和“进出平衡”示范点以来,东莞还出台《东莞市耕地保护集聚区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按照“立足禀赋、集中连片”的大原则,全市划定25.8万亩的耕地保护集聚区,结合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等政策要求,在集聚区范围内组织实施恢复耕地、补充耕地,并严格实行用途管制,以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引导东莞耕地保护布局集聚,置换零散耕地,推动农业空间规模发展,守住耕地红线。

以耕地保护集聚区、耕地恢复、“进出平衡”等工作为基础,东莞还建立起切实保护耕地、又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一盘棋”管理机制,以耕地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双赢”践行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的“双高”建设理念。

连片恢复

稳住耕地保护基本盘

东莞以工业立市,改革开放以来,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城,迅猛发展成为世界制造名城。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保护规模不足与耕地布局分散碎片化等核心问题突出,质量提升难,连片建设难。

为协调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东莞推动耕地保护集聚区工作,通过连片保护、连片恢复、连片建设,科学合理对耕地实行恢复和保护。

在连片保护方面,自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来,经过两轮的沟通协调,东莞按照“立足禀赋、集中连片”的原则,协调“三区三线”,以现状耕地和即可恢复耕地为基本盘,在全市划定了25.8万亩的耕地保护集聚区作为农业空间保护下来,形成恢复耕地选址的“总笼子”。

在连片恢复方面,在当前耕地恢复和“进出平衡”工作基础上,东莞市计划未来3年,在耕地保护集聚区内恢复耕地8万亩,并按照“谁占用、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将任务分解到镇街。通过集中连片恢复耕地,为耕地的连片种植、保护提升创造条件。

在连片建设方面,以耕地空间的规整实现城镇空间的规整。在恢复耕地取得成效后,东莞市将积极争取部省政策支持,在保证长期稳定耕地不减少,严格耕地总量管控基础上,有序置换零散、质量低、难以稳定利用的耕地,保障连片建设,优化城镇格局。

以厚街镇双岗社区为例,2022年,双岗社区通过开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建设,恢复集中连片耕地总规模为1100亩。

厚街镇双岗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启良表示,在项目建设前,这块地以果园、其他草地、养殖坑塘等地类为主。“目前已经全面恢复为耕地,并第一轮种植油菜花,后续轮种水稻、玉米,整治效果十分明显。”

主动作为

建立耕保“一盘棋”管理机制

在2021年全省各地级以上市自然资源综合考核中,东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获二等奖、自然岸线保护考核获第二名,获得省奖励用地指标450亩、耕地保护考核激励奖金450万元。

工作考核获省肯定的背后,是东莞耕地保护的“主动作为”。市自然资源局以耕地保护集聚区、耕地恢复、“进出平衡”等工作为基础,通过经济补偿、挂钩联动、监督预警、完善责任,建立了既保护耕地、又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一盘棋”管理机制。

在经济补偿机制方面,各镇街(园区)应优先在辖区的耕地保护集聚区恢复耕地抵扣耕地流出,实现“进出平衡”,确无条件恢复的镇街可缴纳恢复耕地补偿金,向有条件、有意愿代其恢复的镇街支付经济补偿,实现经济平衡。

建立恢复耕地和项目选址、批次报批的挂钩联动机制,发挥恢复耕地的资源利用“指挥棒”作用。镇街(园区)年度耕地占用量超出恢复耕地任务的,暂停超出部分的项目选址和批次用地审批。

建立健全耕地保护日常监管机制,全市按月监测耕地变化情况,对图斑分类处理,合法流出图斑和年度耕地占用计划对账,“非农化”图斑和土地执法对账,“非粮化”图斑和农业农村局对账,形成及早发现、季度预判、及时遏制、严格查处的常态化监督预警机制。

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制,将耕地恢复等重点工作推动情况纳入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由市政府与镇街(园区)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镇街(园区)与属地村(社区)、承包经营权人签订耕地管护协议。

市自然资源局表示,为保护耕地,将继续完善镇街(园区)耕地保护责任考核机制,扎实推进耕地保护集聚区建设,实行耕地动态常态化监测、全链条管理,推进自然资源全链条“大执法”,坚决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完成耕地保护各项任务。

【记者】吴金华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