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茂名新闻 > 正文

视频|新版跳花棚受热捧,古老非遗活起来潮起来


非遗里的茂名·跳花棚

一声号角骤响,古装扮相的表演者闪亮登场。他们踏着铿锵的步伐,时而腾跃,时而翻滚,手中的镰刀、锄头快速挥动,将农耕节奏转化为舞蹈韵律。

在岭南大地,跳花棚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舞姿,成为茂名化州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跳花棚关注热度持续高涨,“圈粉”一众男女老少。

每逢丰收时节和民俗节庆,化州跳花棚展演便迎来高峰。乙巳蛇年春节,恰逢中国春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第一个春节,跳花棚茂名市级传承人宁钰萍从年前忙碌到年后,接连参加了多场演出。

大年初四当日举办的茂名非遗大巡游活动,宁钰萍带领跳花棚团队盛装亮相,吸引大批市民和游客前来观看。锣鼓声一响,现场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水泄不通,不少人都跟着跳花棚的节奏鼓掌呐喊。

大年初五,宁钰萍团队受邀赴湛江吴川鼎龙湾参与非遗演出,现场锣鼓声、呐喊声排山倒海。在浓浓年味中,外地观众近距离领略到化州非遗跳花棚的魅力。

看过传统跳花棚的人,共同的感受是“雄浑粗犷、神秘古朴”。这种源自古老农耕文明的民间艺术表演,由明末闽地移民传入化州,舞蹈将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等场景进行艺术化演绎,同时又与本土文化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粤西傩舞艺术。

去年以来,频频引来关注的跳花棚却呈现不一样的精彩,变得更具可观性、艺术性和舞台化。宁钰萍参与的改编团队,在保留跳花棚的基本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守正创新,让跳花棚保持老戏的味道,又融入了现代街舞、声光电科技等时尚元素。

“新版的跳花棚,肢体动作更加丰满,节奏感更强,而且配器更浑厚。在编排的时候我们还植入了一定的剧情,让传统非遗艺术和现代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碰撞出一种具有时代感的非遗创新节目。”宁钰萍介绍。

跨界融合,跳花棚变得“潮”起来。“新版跳花棚动作更多变,更有力度,也更易融入当下的现实生活。”来自化州市职业技术学校的舞蹈教师朱丽娜在新版跳花棚中负责街舞部分的演绎,她坦言女性要跳出男性舞蹈的阳刚之美是有难度的,既有身体上的挑战,也有心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

自小受到非遗文化熏陶的“00后”周春媚,如今已是跳花棚舞蹈团队的一员。从去年首次排练新版跳花棚,到参与化橘红博览馆、孔庙广场以及春节期间的非遗巡演,她几乎场场不落。“希望更多年轻人像我一样积极参与进来,为跳花棚注入更年轻的血液。”周春媚说。

非遗传承是一代人接一代人的长久事业。近年来,化州市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非遗文化阵地建设,先后建成覆盖老、中、青、少年龄段的8个传承基地,并在部分校园开设跳花棚课程,大力播撒非遗的种子。

这几年,化州结合民俗节庆及文化体育活动,累计开展非遗表演节目逾百场次。如今,从公园到校园,从社区到乡村,不断出新出彩的广场舞版、幼儿版、巡游版跳花棚等,让古老非遗活起来、潮起来,持续点亮群众文化生活。

统筹:刘俊

编导:冯洁云

拍摄:冯洁云 杨建雄 周梁 梁柳怡

剪辑:冯洁云

文案:杨建雄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