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深圳新闻 > 正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重点实验室集群项目封顶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重点实验室集群项目全面完成主体结构封顶。该项目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大学城核心区域,总建筑面积约18.09万平方米,涵盖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3个由院士领衔的重点实验室,建成后将成为布局完整、技术先进的国家级科研平台集群。

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重点实验室集群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强化深圳在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的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据悉,该项目由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组织建设、中建二局三公司承建,建设初期面临多重挑战:紧邻运营中的地铁7号线及在建的27号线,地质条件复杂,基坑边缘紧贴用地红线,作业空间极为有限。如何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高质量建成8个顶尖实验室,成为对建设者智慧与能力的严峻考验。

面对难题,项目技术团队迅速组建4支攻坚小组,打破传统施工模式,创新采用“双排桩+施工栈桥板”的组合方案,实现工序无缝穿插,最大限度提升施工效率。“挤”出3000平方米作业面后,6台塔吊协同作业,日均调度物料达3000吨,确保工程稳步推进。

作为承载高精尖科研任务的核心载体,实验楼的基础稳定性至关重要。项目共设置工程桩830根,其中167根混凝土桩直径达1.6米、深度达27米,单桩承载力高达49000千牛,相当于可同时托起3200辆家用轿车,是普通工程桩承载力的三倍以上。

为确保底板多标高、超厚结构的一次成优,项目团队布设143个监测点,实时采集超过10万组数据,并通过BIM模型可视化指导施工,精准控制钢筋构造关系,使实验室地基达到“稳如磐石”的标准。

走进施工现场,一面长34.2米、厚6米、高27.05米的巨型反力墙格外引人注目。该墙体布设有2170个加载孔,每个孔的误差控制在0.5毫米以内,最大单孔拉拔承载力达130吨,整体结构精度与抗震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为超高层建筑、跨海桥梁等重大工程提供关键抗震试验数据。

针对传统结构材料在强度与变形方面的局限,技术团队创新研发C80超高强钢-混凝土组合墙体材料,抗压强度提升40%。同时,采用分仓浇筑工艺、预埋冷却水管与智能温控系统,将混凝土内部温差控制在±5℃以内,有效防止裂缝产生,相关成果已获得国际权威认可。

撰文:李嘉耀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