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中山新闻 > 正文

零的突破!中山首获正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


“这不仅加速了职工的成长,还能吸引聚集更多优秀人才!”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丁侃坦言,在中山药创院急需广纳各方人才的建设初期,获得正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无异于一场及时雨。

这场及时雨,来自中山的积极争取、主动作为。

不久前,中山成功争取广东省人社厅下放正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这也是中山继2022年获得工程系列机电专业等2个副高级职称评审权后,在人才评价主体改革工作中取得的又一突破。

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下称“中山药创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下称“长理工中山研究院”),正是中山全市首批获正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的科研院所。

职称自主评审权,意味着什么?

职称评价,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重要撬动点。过去,部分职称依赖省职称评审委员会,偏重学术理论、从业年限,难以满足企业个性化、动态化的评价需求,形成了一道专业技术人才晋升的“天花板”。

针对这一痛点,今年,中山率先以改革“破题”,为企业争取正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推动实现“谁用人、谁评价”,贯通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科研人才的评价机制,进一步满足企业选人用人需求,为中山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更多“人才流量”。

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人才培养情况。  南方+ 苏芷妍 拍摄

破解“通道受阻”之困

打破细分领域人才晋升天花板

“我们来到中山,目标就是要打造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和成果转化高地,这两者的保障前提,就是打造人才高地。”丁侃说。中山药创院进驻翠亨新区之初,就被定位为带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以中山为基点,对大湾区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发挥辐射作用。

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

目前,中山药创院已形成48个课题组,从全球引进了43位正高级、11位副高级的生物医药领军人才。但在此前,由于缺乏自主评价体系支撑,中山药创院高级职称人才来源主要依赖外部引进,或鼓励职工到广东省参评。

然而,通用的职称评审体系,并不完全适配所有科研单位。例如,中山药创院专注创新药研发,其人才评价体系以目标为导向,更注重学术研究与工程技术创新的融合,以创新药物获得临床批件为关键性成果。而传统职称评审标准,聚焦的是学术论文成果。细分领域的差异,难以被纳入考量,对科研人才的晋升形成一定障碍。

据悉,中山药创院近年职工数量平均增长幅度约74%,科研及支撑人员占比85%,平均年龄31岁,预计2025年职工规模可达700人。

“抢占行业的战略制高点,尤其需要人才支撑。建设一个建制化团队,不单需要领军人才,还需要把青年骨干培养起来,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才梯队。”在丁侃看来,获得正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为中山药创院的人才晋升打开了一条通道。

中山药创院培育的首位博士后许磊,就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2020年,许磊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毕业,进入中山药创院,很快成为内部青年骨干。但现实问题随之接踵而来:“无论是培养研究生,还是申报省部级研发项目,都需要职称支撑。但省里的职称评价体系,与我们细分领域的标准有所不同,造成了评审的困难。”许磊说。

中山药创院培育的首位博士后许磊。  南方+ 苏芷妍 拍摄

今年8月,事情迎来转机。立足这一人才发展痛点,中山人社部门主动向省级部门争取下放正高级职称评审权,指导用人单位根据前沿技术方向、创新成果转化及中山产业需求等内容设置评审项目。对专业能力强、确有真才实学、作出重要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可放宽年限、资历等条件,允许破格申报正高级职称。

“自主评审权,让科研人员看到了希望、有了奋斗的奔头。”丁侃认为,获得职称自主评审权后,企业可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标准,更加全面考量人才的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工作业绩,为优秀青年人才打通“快车道”。“完善的职称评价体系,甚至能够引发人才的‘虹吸效应’,让更多人才在中山药创院扎根生长。”

破除“人才紧缺”之困

放权企业开展人才自主评价

企业获批职称自主评审权,不仅打破了人才晋升的天花板,更破除了职称评审体系中评价标准与科研工作实际错位的难题。坐落于中山火炬高新区的长理工中山研究院,是中山市政府和长春理工大学共建成立的中山市首家高层次硕博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

长理工中山研究院。

“在人才引进、培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非常重视职称评价。”长理工中山研究院学科副院长李奇也发现,通用的职称评价标准与研究院人才的工作实际,存在一定的错位。

随着行业不断细化,现行的职称标准与企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发生脱节,导致用人单位“想用的人评不上,评上的人用不了”。

职称评审权下放之后,这一情况得以改变。李奇透露,长理工中山研究院约有上百名在职员工,大部分引进的都是博士以上的年轻血液,其中约半数具有参评高级职称的资格。“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自主评审机制,吸引更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在高校或研究院体系,职称对于人才申请课题、对外交流都是一大助力。”

长理工中山研究院教师薛竣文,此前已获评副高级职称,一直在等待晋升正高的机会。“研究院获得自主评选权,意味着我们职业晋升的通道被打通了。研究院也能够面向社会发布自主评审权消息,吸引更多人才聚集。”

长理工中山研究院教师薛竣文。  南方+ 苏芷妍 拍摄

目前,中山药创院长理工中山研究院已开展正高级及以下层级职称自主评审工作,预计将有超400名生物医药、光电领域人才受益,被纳入评审范围。

破解“职业标准”之困

打通复合型人才发展“立交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

在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中山,技能人才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工作环境多样性与岗位灵活化,技能人才开始向科研应用、技术创新、技术管理等综合技术能力方向发展,复合型技能人才更具发展性、创新性,成为企业发展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中山多措并举,纵向打通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横向打破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科研人才的“隔离墙”,构建技能人才往“双栖”式、复合型人才发展的“立交桥”。

中山各镇街产业禀赋各具特色,职业种类繁多。在原来职业资格制度下,部分职业工种因没有国家职业标准,从业人员长期以来无法参加技能评价或考取证书,等级晋升、评优评先、人才政策待遇也因此受到影响。

为此,中山组建“服务专员+技术专家+系统专岗”铁三角服务小组,以现代产业集群“十大舰队”为导向,梳理未有制定国家标准的职业(工种),“一企一案”指导企业开发技能等级评价规范,实现众多职业评价标准“从0到1”的重大突破,服务覆盖约1500家次规上企业。

目前,中山市可评价企业技能等级工种达270个,覆盖全市重点产业、通用岗位的评价需求。全新开发112项企业技能评价规范,填补48个职业(工种)国家职业标准的空白,使得2.63万名技能人才破解以前“无标可依、无证可考”的困局。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苏芷妍

通讯员:林葳  汤子暄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