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怀集县坳仔镇,一场围绕垃圾中转站的 “民生搬迁” 行动正有序推进。如今,坳仔镇上洞村原烟花爆竹仓库旧址,随着最后一车建筑材料进场,正逐步变身为一座新型垃圾中转站,这个总投资78万元的项目,成为当地群众热议的焦点。而这一项目的背后,是县纪委监委监督推动下,将群众“烦心事”转变为“民心实事”的生动实践,为8000余名群众的生活品质提升带来新希望。
民声诉求明确治理方向
今年年初,坳仔镇纪委在 “民情直通车” 走访过程中,陆续收到群众对355国道旁垃圾中转站的诸多投诉。“一到夏天,南风一吹,家里窗户都不敢开”“春节期间垃圾多得堆成山,不仅堵路还特别闹心”,这些来自群众的心声,反映出这座服务璃玻村近十年的老垃圾中转站存在的问题。
经镇纪委联合县纪委监委派驻组深入调研发现,这座占地面积仅180平方米的垃圾中转站,日均处理量远超设计标准2.3倍。其与居民区仅50米的距离,导致蚊蝇滋生率超标4倍。转运车辆占道作业,更是让本就狭窄的坳仔大桥入口险象环生。这些问题的背后,凸显出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基层治理新挑战。
系统方案破局解困
面对这个涉及规划、环保、交通等多领域的复合型难题,坳仔镇政府迅速成立专项工作组,以《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为指引,创新采用“三同步”工作法。在县纪委监委的督导下,纪委监督与专业论证同步推进、环境评估与民意征集同步开展、规划选址与资金筹措同步落实。
工作组对镇域3处备选地址进行了12次实地踏勘,最终选定距离居民区400米的上洞村旧址作为新的垃圾中转站建设地。新方案不仅实现选址科学化,还配套建设了197米硬底化专用通道,设置300平方米分类暂存区,并引入 “先消杀后转运” 的作业流程。据镇城建办主任黎铭君介绍,新的垃圾中转站日处理能力提升至20吨,清运效率提高40%,真正做到垃圾不落地,有效解决了老站的诸多问题。
构建共建共治长效机制
在已完成土地平整的新垃圾中转站建设工地上,坳仔镇纪委书记梁志稳介绍未来的 “智慧监管” 蓝图。通过 “云监工” 系统,可实时监控作业流程;在周边设置4个空气质量监测点,每季度向居民公示环境数据。此外,新站周边还将打造20亩生态隔离林带,让曾经令人头疼的“邻避”设施转变为“邻利”景观。
值得一提的是,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坳仔镇推行 “群众监督员” 机制。“从意见收集到方案公示,我们全程参与监督。”璃玻村村民代表温伯指着公示栏上的设计图说。据统计,项目累计收集群众建议27条,其中15条被纳入最终方案。这种让群众深度参与的方式,充分体现了共建共治的理念。
目前,随着施工机械的持续作业,这座承载着民心的环卫枢纽预计年内投入使用。它的建设过程,不仅展现了城镇精细化治理的升级路径,更彰显了“民有所呼、政有所应” 的治理初心。正如坳仔镇党委书记苏科在项目推进会上所说:“民生工程的温度,就体现在对群众身边事的较真里。” 这场垃圾中转站的“民生迁徙”,为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典型镇建设提供了生动范例。
撰文:刘亮 唐锦洪 怀纪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