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不再是心脏病的免死金牌,不良生活习惯如同一颗潜伏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危及心脏健康。近日,和祐医院心血管内科冠脉介入团队与介入护理团队紧密协作,通过开展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TO)手术,让一名饱受胸痛袭扰的31岁快递小哥成功脱困、重获“心”生。
胸痛频扰:31岁快递小哥心脏隐忧初现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31岁的于亮(化名)每日风里来雨里去,作为一名快递员,他承担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近两个月来,他的身体频频发出警报,不时被胸痛胸闷所困扰,那种疼痛犹如大石头压在胸口一般,令他苦不堪言。此前,他已在外院经过一番药物治疗后,症状才稍有缓解。
12月4日夜晚,当于亮准备入睡时,心前区的疼痛再次汹涌袭来。“这次感觉和之前不一样,呼吸非常困难,我当时就觉得自己可能扛不过去了。”在家人的陪伴下,他半夜驱车到和祐医院急诊科就诊。急诊心电图提示严重心肌缺血,随即便被收治心内科进一步治疗。
住院期间,冠脉造影检查的结果让所有人都心头一沉,左前降支、回旋支均存在中重度狭窄,更为棘手的是:右冠状动脉中段完全闭塞,无前向血流。这一情况正与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TO)的特征一致。鉴于病情的严重性,心内科医生经过慎重考虑,建议于亮首选心脏搭桥手术。
手术前后造影对比图。
“逆向”突围:团队协作攻克“心”关
“当得知要做心脏搭桥手术时,我和家人都震惊得说不出话来。我才31岁,虽说3年前查出患有糖尿病,但一直没什么明显症状,就没太重视。平时工作累了,就爱晚上吃点烧烤、喝点小酒,还经常晚睡,周围很多工友都这样,怎么就我遭遇这种状况?”于亮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最终选择拒绝外科搭桥手术,强烈要求尝试介入治疗。
但这样的手术难度超乎想象,三支病变加上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且闭塞段较长。尽管左前降支向右冠提供了侧支循环,但侧支血管迂曲细小,不能满足右冠状动脉的正常供血。心内科冠脉介入团队经过讨论后,首先尝试正向操作开通右冠闭塞病变,然而,由于患者闭塞段病变过长,血管走形模糊不清,多种努力后导丝仍无法通过闭塞段。
关键时刻,团队果断决定采用难度更高的逆向导丝技术。他们小心翼翼地操控着导丝,沿着左冠状动脉间隔支侧支血管缓缓进入至右冠状动脉远端,然后反复尝试,逆向突破闭塞段。
和祐医院心内科介入团队为患者开展手术。
在这漫长的2小时手术过程中,和祐医院冠脉介入团队与介入护理团队紧密配合,每一个步骤都精准无误,每一个操作都全神贯注。终于,成功开通了闭塞病变并植入支架,让正常的血流得以恢复。术后,于亮的恢复情况良好,仅仅三天后便顺利出院。
健康红灯:不良习惯为心脏“埋雷”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TO),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栓形成、机化致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且时间超3个月。在冠脉造影患者中约1/4-1/3存在CTO。其闭塞段病变组织机化、钙化严重,坚硬迂曲,常规手段很难将其开通,手术的难度与风险极高。正因为如此,CTO手术才被视为冠脉介入领域“最后的壁垒”,是对手术医师经验和技术的极限挑战。
和祐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曹世平介绍,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像糖尿病这类慢性疾病的潜在威胁,常常容易被忽视,其引发的代谢紊乱已然在悄无声息地加速着血管的粥样硬化进程。而不良生活习惯,诸如长期熬夜、过度摄入高糖高脂食物以及缺乏运动等,更是如同隐匿在暗处的“推手”,持续加重着心脏的负担,让心血管疾病发生与发展的风险不断攀升。
曹世平表示,此次手术的成功,一方面充分彰显了和祐医院心血管内科应对高难度病情时所具备的精湛技术、强大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攻坚克难的实力;另一方面,也为今后处理类似复杂病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更为众多深受此类疾病困扰的患者带来了战胜病魔、重获健康的希望。
采写:南方+记者 欧阳少伟
受访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