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2020年苏溪工业区升级改造方案表决现场,顺德区龙江镇苏溪社区党委副书记周志胜仍记忆犹新。这场表决不仅收获了100%参与率、100%同意率,更值得关注的是,全体股民还一致同意全部收益不作量化分红,作为发展用地和自留建设用地等建设资金,自此打破曾经的“分光食光”思维惯性。
“苏溪是只‘小麻雀’,但振动翅膀也带来了大改变。”周志胜笑道。这份改变,不仅是一个村居的突围,更是龙江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破解村域经济发展路径依赖的生动实践。
位列环两江先行区核心区,龙江一头对接湾区产业升级需求,一头系着乡村振兴、城乡协调发展。可以说,做强村域经济,是这座兼具制造基因、生态家底的小镇,必须答好的命题。
顺德龙江,将视线聚焦村域经济。龙宣供图
从单一收租到多元创收
长期主义激活内驱力
彼时,还有人质疑“放着现钱不拿,何苦折腾?”如今再看,苏溪的改变就是最有力的答案。
自2012年到2024年间,苏溪每股分红从不到600元跃升至5000元;自营物管公司今年收入也有望从380万元涨至500万元;规划蓝图中的16万平方米自有物业,正逐步释放新价值;社区出租屋出租率长期超99%。
而早年,面积仅2.23平方公里、流动人口占据常住人口七成的的苏溪,只能靠零散厂房出租度日,很难有资金投向社区环境改善。停车乱、垃圾清运慢、出租屋登记难等问题,曾一度让企业留不住、新市民不愿来。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底!”一句话道出了苏溪要打破自身发展桎梏的决心。1996年退伍就回到村居工作的周志胜,一路从治安员干到了“两委”班子。近30年的基层经历,让他格外清楚居民的“心结”所在:不是不想长远发展,而是怕“钱投出去打水漂”。
苏溪破局的核心就在于算透了“长远账”,厘清了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为形成共识,苏溪拉着10个村民组长、3个片区民间理事会,算了“三本账”:一是分红账,如果只是分钱,分下去每人仅1万元,花完就没了;二是发展账,投建厂房年租金能稳涨超3倍,每年分红只多不少;三是环境账,社区环境好了、房子租价更高,村民的收入才会涨。
苏溪苏鳌公园。 龙江镇“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供图
获得一致支持后,以群众最为关切的“停车管理”为切入口,苏溪成立了物管公司,并结合物业村居试点工作,探索出了专业化、智能化、一体化的管理与发展模式。
为解决乱停、难停问题,苏溪累计投入超30万元开发智慧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停车的智能精准管理,还逐步拓展出租屋“一屋一档”、三小场所安全管理等功能。
“村里所有事情都可以在这里反映,处理速度和效率非常快。”周志胜说,通过智慧系统,村民可“随手拍”反映问题,新市民扫码就能看房。“正是坚持长期主义,我们才能实现从依赖收租到多元创收的跨越。”
此外,苏溪还取消了环卫外包,将卫生保洁揽回来自己干。这支22人的专业保洁队伍,让苏溪的卫生清洁年费下降了18%,垃圾清运响应速度却从隔天提升至了2小时。
数据印证成果,今年,苏溪物管公司年收入有望实现500万元;社区有了1800个停车位,较之前增长了近3倍。日前,苏溪一地块更是吸引外地企业历经144轮竞价也要拍下。
强村、美村
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一招
苏溪的“振翅”,正是龙江村域经济蝶变的缩影。
行走在桑园围的堤岸,西江支流甘竹溪生态美景清晰呈现。中国家具制造重镇龙江,在凸显智能制造气质的同时,生态家底、文化禀赋同样耀眼:享有西江、甘竹溪天然生态资源,拥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广东工业遗产甘竹滩洪潮发电站、顺德最早人类活动遗址麻祖岗,还有一众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古村落。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资源优越的龙江,关注村域经济,绝非偶然。这是基于自身区位定位、资源禀赋、历史积淀等多种条件作出的必然抉择。为的就是破解“镇强村弱”“不城不乡”等城乡发展失衡痛点,以底层思维唤醒沉睡资源,并转化为澎湃动能。
龙江必须把目光投向村居。图为苏溪牌坊。胡森荣 摄
村好,镇才好。掘金村域经济,正是龙江抢抓新一轮机遇、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一招。
位列佛山环两江先行区核心区,龙江的责任与使命更为重大。向着湾区,龙江要承接产业升级需求,空间、人力资源从哪来?答案就在村居;向着乡村,龙江要将“百千万工程”落到实处、遍布基层的每个角落,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探索城乡协调的新范式。
也正是这种特殊定位,决定了龙江必须把目光投向村居,凭借村域经济撬动更深层的能量,服务好全局。
看得到问题,才能找准对策。需要正视的现实是,当前龙江村域经济的发展尚未实现大突破。13个行政村中仍有村居困于收租经济惯性;古村落以及生态资源沉睡的村居因活化不足渐失生机;基层治理也仍存在自主性、自觉性、自“治”力不够的情况。
何以破局?
念好“破、活、融、人”四字诀
龙江出招
其实,龙江发展村域经济的路径已然清晰,关键就是要消化、念好“破、活、融、人”四字诀。
破“分光食光”的惯性,像苏溪那样把目光放远;活“闲置土地、旧厂房、旧村落”的资源,像左滩、万安那样做足特色;融“两江生态、桑园围文化、工业遗产”的底蕴,走差异化发展路;强“年轻班子、专业人才、新市民队伍”的支撑,充分发挥“人”的力量。
要饮“头啖汤”,就要敢以制度“破冰”。
因用地手续不全,项目一度卡壳,最终靠镇相关办所协调才落地;4号车间1.1万平方米用地审批,从去年6月到今年3月耗时长达9个月……苏溪发展中的“小插曲”,道出了基层共同难点——政策制度摸不透、吃不准、项目推进难度大。
龙江龙晟·悦湖度假村效果图。龙江镇“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供图
为此,龙江积极推动政策下沉,探索和实践简化相关审批流程,让村居放手大干。
顺德首宗点状供地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就是龙江龙晟·悦湖度假村,未来,龙江将迎来首个城市野奢综合度假区。而其背后,是龙江敢于直面土地资源零散难题,打通了一系列政策的难点与堵点。
此外,龙江镇农业农村办还推动“三资”智慧云平台全覆盖,实现集体资产交易、财务监控、股权管理全流程数字化,使集体资产交易全程阳光化。
“开卷”文旅,就要让村居“老底子”长出“新玩法”。
当文旅的风吹至村居,龙江文旅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时机。
深耕酱鱼节品牌IP的左滩村、引入“蚕来小院” 保底每年能带来60万收入的万安村,亟待活化的南坑一埠217亩旧村落、将被“爆改”为休闲区和民宿区的麦朗榕树头……显然,村域已成为龙江发展文旅的重要阵地。当村居的“老底子”长出了“新玩法”,人气来了、荷包鼓了。
响应市委要求,龙江正积极推进甘竹滩文旅产业集聚区建设。这一集聚区正是以左滩片区为核心,以“工业+生态+遗产”的融合思维,塑造全新体验,转动文旅发展引擎。
细细看去,集聚区还将整合、联动南坑一埠旧村落活化、万安蚕来小院、麦朗榕树头营地等村居文旅项目,塑造集工业遗产、水上潮玩、古村风情于一体的融合示范带。
着眼于村居,伴随生态与遗产双重价值的激活,未来的龙江,吸引力与影响力定能跃升。
改造后的龙江万安村蚕来小院。龙江镇“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供图
以治理赋能村域蝶变,就要让“群众做主角”。
苏溪的发展,揭示了村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认知,即集体经济的生命力,不在于“分得多”,而在于“长得快”。如何革新村居存在的“小富即安”心态?龙江要将重心落在“人”上。
苏溪的“物业村居”模式,从结果上看,实现了降费增效、智慧治理、共建共享。而其“党建+物管”“服务+管理”“平台+数据库”等经验,核心支撑在于“人”。
这也为龙江其他村居提升治理能级、实现资源增值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村居发展要以人为中心,让群众做主角,推动从治理到自治、从管理到自理的转变。
当前,龙江正推广积分制、清单制,将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纳入积分管理并兑换福利,提升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世埠、东海、旺岗等村居已经推行,“美丽家园自己建”从口号成为现实。
有理由期待,当每个村居都能找到自己的“强村密码”,龙江的发展必将更为瞩目。
撰文:张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