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韶关新闻 > 正文

塔、塔、塔,就是韶关的塔!


一座塔,就是一个地区里醒目的地标,它记录了一座城市的历史。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塔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学层面,还承载了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是探索和了解一座城市的重要媒介,静默如斯,风雨不改。

01

通天塔   

通天塔位于浈江、武江交汇处江心小岛上,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时任韶州知府陈大纶堵水而堤,易沙而石,筑塔于江心小岛。塔成,登塔而眺,“水去而若来,急而若缓,如砥柱中流焉”,故又称塔为“中流砥柱”,“中流塔影”为清代曲江“二十四景”之一,清咸丰四年(1854年)毁于战火。

通天塔于2011年7月动工重建,2012年9月竣工落成剪彩,塔高39米,采用宋代风格的八角九层塔样式,塔身恰似文笔耸立。

华灯初上之际,通天塔通体明亮,与两岸灯光长廊交相辉映,熠熠生辉,每每亮灯之时,就是韶城一道靓丽的风景。

通天塔夜景。李宇强 摄

通天塔夜景。李宇强 摄

贾建华 摄

贾建华 摄

02

南华寺灵照塔   

灵照塔始建于唐先天年间(712-713),原为木结构,是南华禅寺内至今保留原址不变的,最古、最高的唯一建筑物。后多有焚毁与重建,至明代改为砖塔并保留原貌至今。

南华禅寺被誉为“禅宗祖庭”,六祖惠能在此弘法37年,为禅宗的传承和传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唐宪宗赐额曰“元和灵照之塔”,位于南华禅寺后庭藏经阁后、菩提树旁、祖师殿前,为后世弟子建造的禅宗六祖惠能衣钵塔。

此塔为楼阁式八角五层砖塔。塔基宽10.80米,每面宽4.50米,塔高28.80米。以上各层,直线递减收缩。塔顶用生铁铸成覆钵式刹座,铜铸宝瓶塔刹。

与中原及北方塔砖外观为清水砖砌原色不同,灵照塔塔身表面抹灰,并涂油白色底,红、黄色沟边的装饰,与青砖檐口斗拱,形成了白、青、红、黄四色和谐搭配的塔身表面,显得线条流畅,勾画细腻,整体十分华丽美观。

03

云龙寺塔   

云龙寺塔位于仁化县董塘镇,建于唐昭宗乾宁至光化年间(894—901年),为四角五层楼阁式实心砖塔。因距离该塔200米处有一古寺,旧称“西山寺”,清代更名为“云龙寺”,故该塔得名“云龙寺塔”。于1988年1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龙寺塔为四角五层斗拱平檐座楼阁式实心砖塔,外貌完好,高10.44米,占地面积100平方米,方形须弥塔座中有一个锥形小室。

云龙寺塔造型独特精致,外形古朴端庄,具有典型的唐代方形砖塔风格,是研究广东早期古塔建筑形式的珍贵实物资料,也是仁化县最古老的国家级唐代古塔。

04

三影塔

乾隆十八年《南雄府志》有题《阴晴塔影》,云:“在延祥寺中世传祥符二年巳酉异人建塔,其影有三,因立三影堂。其影阴晴俱见与壁间,二影倒悬,一影向上,见于厅堂则吉,见于房室中则凶。”,因而称“三影塔”。于1988年1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影塔(亦名延祥寺塔)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在三影塔塔身二层南面,有一块刻着“大中祥符二年三月十四日”字样的纪年砖,证实该塔年代与历史记载相符,是广东省有绝对年代可考的宋塔之一。

△三影塔纪年砖拓片

△三影塔纪年砖拓片

三影塔向南,平面六角九层,塔通高(地面至刹顶)50.2米,尺寸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整体造型飞檐斗拱,气势雄伟,各隔翼角下有夔龙首老角梁头,梁头下系铃铎(共48个),每当清晨和风吹过,叮铛作响,叫醒沉睡的雄州。

05

珠玑石塔   

珠玑石塔位于南雄市的珠玑古巷中,靠近古巷南端,立在街心,重立于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于1979年12月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珠玑石塔又名贵妃塔,该塔是为了纪念南宋流落到珠玑巷的皇帝妃子胡妃而建。

塔以17块红砂石雕刻垒叠,为七层实心石塔,塔高3.36米,基座八角形,直径1.20米,刻有“元至正庚寅孟冬,南雄路同知孙朝列重立”字样,塔身刻有莲花座和佛像,塔刹为葫芦形。

该塔为广东省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元代石塔。1984 年,为保护石塔,由县政府拨款修建护塔亭,罩护石塔。

06

沈所塔

沈所塔又称象山文塔,位于始兴县沈所镇塔岗山上,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为六角九层叠檐式砖塔,占地面积25平方米,高31.5米。于2015年12月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沈所塔东面正对墨江河道,墨江在此由西流转为北流,迂回曲折,由此成就“始兴古十景”之“墨水廻澜”。

不同时间点的沈所塔。廖向荣 摄

时代的改变,悄无声息,而又翻天覆地

但是只要能看见塔,我们就知道自己在哪

韶关还有许许多多的塔

还没来得及一一细说

有关这些塔的秘密,你还听说过哪些?

你还知道韶关其他的塔吗?

欢迎留言来说说~

资料来源:韶关史志、南雄市博物馆、始兴发布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