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正文

乐善精神生生不息,九江百年慈善地标启动修缮工作


7月19日,南海区九江镇举行了“万善堂”修缮项目启动仪式,将对这一慈善地标原建筑废旧构件进行修缮,改造为多功能历史文化、慈善文化展示场所。现场面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万善堂的修缮与发展,让“万善堂”能够发光发热。

现场举行了“万善堂”修缮项目启动仪式。

现场举行了“万善堂”修缮项目启动仪式。

为了推动万善堂的修缮工作,本月初九江就面向社会发起公开募捐,得到了社会各界积极影响,热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活动现场进行了首批善款的支票递交仪式,为万善堂修缮工作开了好头。

万善堂的修缮工作牵动着全体九江人的心,这与其悠久的慈善历史密不可分。回顾万善堂的发展历程,就是一段九江人行善积德、守望相助的历史。

清末民初,在一批热心乡贤的支持下,九江乐善好施的风气日盛,当时的九江堡共设有东方仁济善堂、西方最乐善社、南方从风草堂、北方和济善堂及九江墟的博爱堂和万善堂等六大善堂。

其中,万善堂位于儒林社区柏园横巷,由旅港殷商岑伯铭创办于1898年,也是九江唯一留下来的清代善堂。

万善堂自创办以来就以赠医施药、分粥派米,救济乡人作为己任,得到了岑伯铭、黄季雅、吴伯玑、冯香泉、邓肇坚、黄伯始等众多海内外乡贤以及一批本地商铺的大力支持。

历史上,九江万善堂赠医施药的善举尤为乡人所称道。当时到万善堂求医问药的群众,不论何方人氏,男女老幼,一律平等、尊重,以礼相待,只须自报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记录入册作为简单病历及财物开销依据。据《九江岑氏八代医家史略》所记:九江贫病者均可到万善堂领“万善堂医筹”竹牌,凭竹牌可自由选择取得万善堂医席的医生,免费诊病,持处方后回万善堂免费取药。

抗战期间,九江乡人四散,万善堂的运作大受影响,本地乡贤黄伯始写《请议书》广为宣传,得到旅外乡亲解囊相助,帮助万善堂渡过难关。他亲自主持救济事务,支撑万善堂在逆境中运作多年,常年备有粥品、粉面、熟番薯等分发给有需要的乡民,这个例规一直延续到1950年。

活动现场分批次进行了善款的支票递交仪式,为万善堂修缮工作开了好头。

活动现场分批次进行了善款的支票递交仪式,为万善堂修缮工作开了好头。

80余岁的冯培枝居住在万善堂附近,回忆起当时情景时,至今记忆犹新,由于家里没有食物、饥肠辘辘,就去万善堂领取食物,领到了2个熟番薯。“领取后就在手掌盖一个印章,以标记本次已领取。”冯培枝说,这种“爱惜生命,守望患难乡亲”的不离不弃精神,至今令他难忘。

抗战胜利后,九江百废待兴,万善堂成为“九江救济院(九江复员救济会)”“九江地方自治协进会”“儒林赠医施药社”等机构组织的驻地,也成为乡中救济会议、乡民代表会议、修筑桑园围会议等乡中日常事务集议之所。在此期间,万善堂是九江复员事业的一个重要地方,发挥了慈善救济、社会公益等无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各种原因,1950年万善堂停办。两年后,在万善堂旧址开设了南海县第五区卫生所;1956年9月1日在万善堂、学务公所图书馆旧址开办九江医院,南海县第五区卫生所同时合并,万善堂成为九江医院所在地;1958年,九江医院改称九江卫生院,之后九江卫生院扩建,万善堂作留医部,后来成了卫生院的仓库及职工宿舍。

历经百年风雨,万善堂见证了九江人同舟共济、自强复兴的奋斗历程。如今万善堂虽已完成了历史使命,但它所代表的乐善精神在每一代九江人中传承发扬,成为乐善九江的精神内核。

随着修缮工作的开展,标志着九江这一慈善地标将迎来新生。

南方+记者 孙景锋

通讯员 黄子航 刘颖君

九江宣办供图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