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与台湾上市公司大立光洽谈合作;13日—14日,行业龙头高德红外高管团队前来审厂……最近,佛山华国光学器材有限公司(下称“华国光学”)迎来的大客户络绎不绝。节后开工以来,该公司的红外镜头已出货近千万元。
距离华国光学7公里外,佛山特种医用导管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特种医用导管”)总经理姜小波许下了新目标:力争3到5年内,公司在禅城的营收和创税翻番。他投资的广州市奥创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奥创智能”),目前接到的订单爆满,有望在下个月启建南庄基地。
新订单纷至沓来的背后,禅城企业积极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布局,通过“卷”自己拼出开门红,努力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突围而出。
一年之计在于春。企业向新热火朝天,让禅城的春天越来越暖。
奥创智能专注于进口转国产化精密零件、配件生产。 受访企业供图
大客户来了,订单爆棚了
大年初八,年味尚浓,周边大部分工厂还未开工,华国光学的到岗率已高达九成,只为全力以赴赶制新春订单。
按照原定的目标,今年1月公司的红外镜头销售额要翻一倍,但实际增长了约174%,达3600多万元。节后开工以来,出货近千万元的产品,真正实现“开年即开干,开干‘开门红’”。
“从去年四季度开始,我们的业绩就开始逐月向上,屡创新高。”华国光学总经理蔡明宗笑言,去年高峰时单月红外镜头出货量达9万多个,在业内领跑。
大客户的加持是订单的有力保障。去年9月,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上,华国光学拿出全波段定制镜头、数字化智造平台等最近三年转型成果,获得众多下游客商的青睐。
如今,华国光学已是高德红外、睿创微纳、海康微影等红外热成像行业的上市公司、龙头企业的主力供应商。其中,高德红外不仅大量采购了华国光学的白光镜片,双方还有意加强在红外领域的深度合作。
华国光学大举投入新设备,打造国内最大超精加工基地。罗湛贤 摄
在禅城,有的企业抢抓机遇奔涌如潮,也有的企业稳打稳扎,追求细水长流。
距离华国光学10多公里外,扎根南庄30多年的兴顺精密车间内,正月初十开工以来,机器运转轰鸣不绝,工人在生产线上繁忙作业。近年来,兴顺精密一直保持双位数增长。“今年争取订单量同比增长15%以上。”该公司董事长谭炽东说。
同样在南庄,特种医用导管总经理姜小波也是踌躇满志。
新年开春虽属淡季,但公司人员设备已经开足马力,全力推动多款新产品上市。“医疗器械的发展不像其他行业那样大起大落,而我们一直保持着10%以上增速稳中向好。”姜小波说。
2011年,特种医用导管搬迁至南庄,当年营收仅5000万元,去年该公司营收达5亿元。“这里是一块福地。”姜小波有信心,在接下来的3到5年内,公司营收突破10亿元大关,创税超2000万元。
特种医用导管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 受访企业供图
信心,还来自他为禅城引入的奥创智能。
奥创智能是一家专注于进口转国产化精密零件、配件生产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凭借先进成熟的加工工艺,帮助美的等国内上市公司破解精密配件的“卡脖子”难题,也是丰田、日立、普利司通等国际大厂的长期合作伙伴。
看好其发展前景,姜小波投资入股了该公司,并帮助其在南庄落地建设全新的总部及生产研发基地。
目前,奥创智能的南庄基地正进行土地平整,有望下月动工。姜小波透露,目前该公司订单爆棚,预计全年营收翻倍。“相信将会为南庄乃至禅城带来增长新动能。”
抢抓大风口,老树发新枝
新年新气象。禅企实现“开门红”,既有赖于深耕行业多年的积累,更得益于抢抓风口、积极求变。
作为较早一批到佛山投资的外企,华国光学扎根禅城30余年,一度是全球最大光学镜片加工厂。然而,近年来,随着镜片加工价格急剧下滑,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不断上涨,单一OEM模式难以为继。
“不转型不行了!”2021年11月,蔡明宗接任华国光学总经理,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家老牌外企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从产业链上游的镜片加工向下游的全波段定制镜头制造延伸,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力推自主品牌,同时积极布局红外镜头等新兴领域。
华国光学车间装上了数字化面板。罗湛贤 摄
蔡明宗认为,在光学行业,镜片加工已成红海,但镜头制造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且后者的价格是前者的10余倍。
光学镜头是电子设备中光学成像系统的关键零部件,从望远镜、显微镜、相机等传统光学器械,到户外搜救、动物观察、工业检测、安防监控、防火救灾等领域,应用场景十分广泛。尤其随着智能驾驶、无人机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红外热成像镜头的市场需求也在水涨船高。
通过这些年的转型布局,华国光学也逐渐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光学镜头从原来占总营收的比重不足10%跃升至60%,带动去年公司营收大幅增长超80%。
老牌企业发力新赛道,兴顺精密是又一典型。该公司原本专注传统铝合金模具的设计与制作,最近两年,紧跟新能源汽车、光伏等行业热点,积极开发相关型材模具。其中,新能源汽车型材模具已占总订单量约30%,得到了许多国内外新能源车企的肯定。
而对医疗器械行业而言,近年实施的国家医药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新政策通过集中采购和竞争机制,降低药品和耗材价格,减轻患者负担,但也在客观上加剧了医药行业的竞争,对企业的产品品质和经营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们积极支持,并主动适应调整。”姜小波坦言,集采政策的推进,无疑会加大一些规模偏小、产品力不足的企业的发展压力,但对市场竞争力强、产品好的头部企业而言,则有助于提升市场覆盖率。
在集采政策的驱动下,去年,特种医用导管产量增长16%,目前公司大部分产品都进入到国家集采的目录,全国5000多家医院在使用其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乘势而上,华国光学制定了全新的发展目标——今年设备投入资金预计超5000万元,力争营收翻倍;未来五年,每年拿出营业额15%投入研发、设备和扩大生产,研发人员增长2倍。
蔡明宗将此命名为“火星计划”,并特意和公司核心骨干一起,在厂里种下一棵树作为见证。
“种下了树,就意味着种下希望。”蔡明宗希望,“火星计划”能够顺利实施,助推公司茁壮成长,而华国光学的这棵“老树”也能扎根禅城,长出新枝。
拼技术比创新,向上加“数”发展
当下,行业竞争越来越“卷”,禅城企业不“卷”价格“卷”实力,拼技术、拼创新、拼效率,奋力闯出一条突围路径。
姜小波是留美归国的技术人才,创业以来,公司一直带有浓重的创新基因,产品研发走在行业前列。近年来,特种医用导管又联合上海理工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高校机构,开发妇科、血透病专用导管和带测温功能的中心静脉导管,预计将在今明两年陆续推出市场。
“这些新产品属于国内首创或行业领先,应用市场广阔,预计将为公司发展带来较好的业务增长。”姜小波信心满满。
特种医用导管大部分产品进入国家集采政策目录。 受访企业供图
奥创智能也把精力放在“卷”技术上:自动化加工精度达到微米级(1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1/60至1/80),加工工艺更被业界称赞堪比艺术品,不仅实现了精密加工的国产替代,成本还大幅压缩到原来1/5到1/10。
推动国产化“平替”,华国光学更是“卷”出新高度。
锗因具有良好的红外透过性和折射率,常用于红外摄像机、红外望远镜和红外传感器等设备的玻璃材料。但近年来,锗作为半导体和军工领域战略性材料,受国家严格管制,价格成倍增长,对光学行业的技术更新也带来新的考验。
破解关键材料的瓶颈,去年以来,华国光学大力投入攻关研发“锗改硫”替代方案,开发出硫系玻璃,在大幅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了分辨率高、户外抗冲击等性能,最远拍摄距离达800米,可用于户外搜索和热瞄。
在“卷”技术创新的同时,企业也坚定加码投资禅城,“卷”出新天地。
2年多前,谭炽东毅然将原有的单层厂房推倒扩建。如今六层高的生产大楼已建成投产,成为南庄首个“工业上楼”项目。“政府对企业的服务周到,让我们顺利度过转型期,安心在此做大做强。”
华国光学也经历了一轮“爆改”。传统的白光镜片产线被压缩,红外超精加工中心扩展至三期,建设1000平方米的自动化组装车间,从车间墙面到员工休息室、厕所,从楼顶天花到地面瓷砖、公共绿植,都焕然一新。
随着发展空间的扩容,企业按下了数字化转型的快进键。
在兴顺精密,车间中控大屏滚动着各项实时数据,令人目不暇接。使用数字化平台管理后,公司部门业务协作效率提升了20%,今后还计划应用AI技术设计模具。在华国光学,车间都装上了数字化看板;PLM系统上线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超精加工单点车高速运转,今年数量将达200台,打造全国最大的红外超精加工基地。
从自主创新到扩容提质再到数智转型,华国光学、特种医用导管、兴顺精密等一批优秀企业,从春天出发、向未来奋进,托起一个勇立时代潮头、不断向新向上的新禅城。
采写:南方+记者 罗湛贤
通讯员 南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