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忠信社区的进士巷,一棵苦楝老树见证了这里的蝶变。
这条曾因养鸡烧柴、杂物堆积而饱受诟病的老巷,通过去年的“一书记一难题”行动,以“党建引领+文化赋能+全民共治”的治理模式焕发新生:彩虹吊带串联历史与未来,许愿墙凝聚居民共识,共创空间激活社区活力。
进士巷的蝶变,是石湾镇基层治理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
进士巷吸引越来越多人才进驻。戴嘉信 摄
在去年行动的基础上,5月20日,石湾以“爱与责任”为名,正式启动一场基层治理的攻坚战,发布了“书记破百题”行动方案、书记领题清单,以及六大专项行动。接下来,石湾超百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将挂帅出征,直击发展堵点与民生痛点,为群众幸福“加码”。
从老旧小区改造到消防隐患整治,从土地盘活到物业纠纷化解,这场基层治理的变革,为何能破解长期困扰群众的“顽疾”?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治理智慧?
石湾基层治理“新打法”
“这条巷子闹中取静,人文气息浓厚,我很喜欢。”常年扎根云南大理的“毛毛姐”(化名)今年开始频频往返于大理和佛山之间。她在进士巷里的扎染衣铺,不久后将开业。
这条因明朝万历年间进士霍超而得名的古巷,去年经历了“一书记一难题”行动“花开老巷”社区营造项目后,“颜值”回春,年轻人纷至沓来。苦楝树周围,沉睡的历史肌理正重焕新生。
忠信社区“花开老巷”项目。戴嘉信 摄
“我们的治理灵感就是来自这棵苦楝树,大树的形状,像是在拥抱着整条巷子,寓意自然与人的共生。”忠信社区有关负责人说。
这与“书记破百题”行动理念不谋而合。今天石湾基层治理再“加码”,发布了“书记破百题”行动方案,剑指百题清零,六大部门的党组织书记上台认领六大专项行动。
石湾形成了六大机制、三大任务,将实现三大突破。
六大机制分别是以问题采集机制问需于民,以“五级协同”攻坚机制实现从上级到社会的全链条联动,以“智库+智囊团”智力赋能机制指导实践工作,以治理能力提升机制直面难题找方法,以经验成果转化机制打造基层治理标杆,以常态化监督管理机制亮成绩比干劲。
接下来,石湾将完成三大任务:聚焦领导点题,专啃“硬骨头”;机关领题,打破部门墙;村居清零,办好“家门口的事”。
“我们今年‘书记破百题’行动还将围绕‘三个突破’发力。”石湾镇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是打破治理壁垒,将要打破部门圈子、行政壁垒,构建跨层级、跨领域的协同攻坚机制;二是突破改革瓶颈,以“敢饮头啖汤”精神,探索治理新路径,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石湾经验”,最终突破服务效能提升,推动2025年底前实现40个村居超100件民生难题销号,提升群众满意度。
一张长长的书记领题清单也同步发布。在今天的“书记破百题”行动启动前,石湾就已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收集了200余条民生诉求,涵盖环境整治、停车难、老旧小区改造等高频问题。经过梳理,最终形成“百题清单”,并由各级党组织书记主动认领。
石湾基层治理的“新打法”跃然纸上:书记领衔打破行政壁垒、问题导向精准分类施治、多元共治激活内生动力。
“希望石湾通过书记破百题行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久久为功地做下去,以 ‘钉钉子精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最幸福’成为禅城最温暖的底色。”禅城区委副书记李叶平说。
“头雁矩阵”让“办不了”变“办得好”
长期以来,基层治理存在两大重要矛盾:一是群众身边的“小问题”因部门权责不清成为“老大难”;二是传统治理模式过于依赖行政指令,往往忽略了真正的民生需求。
石湾“书记破百题”一系列举措,映射的是为民解忧的迫切性,以及干部队伍能力重塑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质是一场治理逻辑的重构。
这其中蕴含两个重要变化。
首先,石湾将为领导干部们拓展出更广阔的空间,以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在“书记破百题”行动中,“书记”并非狭义上的党工委书记,而是涵盖了超百名基层党组织书记的“领头雁矩阵”,形成“书记带头、全员攻坚”的责任链条。
“大事业没圈子。”石湾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树凯表示,跳出“圈子”才有大格局,功成“有我”就是真担当。各级书记和党员干部要打开格局,主动跳出行政岗位职责的条条框框,从人民利益、书记和党员身份的角度思考如何干事创业、破解难题、推动工作。
格局打开,拳脚大开,岗位职责与地域界限等不再束缚住领导干部们的手脚。
其次,行动已被纳入区改革办项目,石湾在“既破又立”中开展了基层治理改革创新,实现群众大小事,件件有人管。
破的是监督管理难题,挥起机制的“指挥棒”,倒逼“关键少数”主动揽责。破的还有惯性思维,以往“政府干、群众看”的观念将被破除,用居民议事会等凝聚最多的力量与支持。
破旧立新,关键在立。重点是立认同,从各级党组织书记,到街道“全员”,均立起和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理念,让城市的建设发展追求的不止是经济数据,而是更关注如何让群众笑脸更多、心里更暖。从而吸引更多市民,实现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守护”的转变。在此基础上立机制,避免陷入“整治—回潮—再整治”的循环,实现长效化治理。
在禅城区520善治品牌的起源地石湾,“石湾铁军”们正把“不能办”变为“办得成”,“办不了”变为“办得好”,以党员的格局担当守护群众的幸福生活。
忠信社区“花开老巷”项目现场。戴嘉信 摄
敢饮“头啖汤”,敢开风气先
“敢饮‘头啖汤’、敢开风气先”一直是石湾的精神基因,在禅城全区加快打造“佛山之心”、奔赴“六最”现代化禅城的征程中,在石湾打造高品质城市中心典范的道路上,石湾上下正以“二次创业”的奋斗者姿态,用改革开路、创新破局,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
在党建引领基层善治上,近年来,石湾亦立足自身特色禀赋,在全区率先探索出了“520善治小区”模式,打造了“1+6+N”、22℃社区、善治石湾智库等一批基层善治品牌,推动解决了一批民生急难愁盼问题,化解了一批历史遗留难题。
“‘书记破百题’行动的推出,是石湾发扬敢饮‘头啖汤’精神的有力探索,也是汇集基层智慧,变‘单打独斗’为‘多元共治’、变‘问题清单’为‘幸福清单’的生动实践。”禅城区有关负责人说。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群众感知政策温度的“最初一公里”。
石湾“书记破百题”行动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解决了多少具体问题,更在于构建了一种“党建引领、机制创新、多元共治”的治理生态。这种生态,让基层干部从“救火队员”变为“解题专家”,让群众从“抱怨者”变为“共建共治者”,为特大城市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当每一名书记甚至全民都成为“解题人”,石湾群众的幸福底色将愈发鲜亮。
进士巷的那棵苦楝树,虽历经风雨,但仍根深叶茂。基层治理的探索,亦须在破立之间坚守为民初心,方能在时代的土壤中生长出更持久的生命力。
采写:南方+记者 李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