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随着鄱阳村村规民约修订表决的完成,禅城区石湾镇街道11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全部实现了一项“全区率先”的创举。这些村居,正式将蚊媒传染病防控要点纳入村规民约。
从区级政策的出台到覆盖落地,禅城石湾仅仅用了48小时。石湾以雷霆速度,展现了治蚊以及基层治理的决心。
“这并非对疫情的应急之举,而是立足长远的安排。”石湾镇街道有关负责人说。
这场以“治蚊”为突破口的行动,是石湾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移风易俗的系统工程。通过村规民约的刚性约束,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主人翁”,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筑牢了制度根基。
硬核条款:
防疫背后的“契约力量”
7月23日,禅城区农业农村局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蚊媒传染病孳生地防控工作的意见》。这份被称为“最硬核”的条款,将个人行为与集体利益直接绑定,展现出契约化治理的逻辑。
石湾迅速响应,通过党员大会、村民(成员)代表大会等程序,推动制度与民意的双轮驱动。
石头村在全区率先全票通过表决结果,标志着村民从“旁观者”转为“责任人”的共识已然达成。
石湾石头村在全区率先通过表决。 石湾供图
“这次修订不仅保障了村民健康,还明确了责任分工,防控效率明显提高。”村民张娟说。
其余村居紧随其后。截至7月25日下午,石湾辖区内11个行政村和奇槎社区,全部完成村规民约修订表决,100%通过,石湾率先在全区实现该制度的行政村全覆盖。
在制度框架下,石湾各村因地制宜推出个性化措施,以“一村一策”织密防控网。
塘头村在《致广大村民(股民)的一封信》中,把蚊媒传染病的防控变成明文规定的“共同义务与责任”。这让公共卫生责任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要求,而是关乎每家每户切身利益的条款。
深村村和里水村更进一步,要求村民签订《疫情防控承诺书》,将防控网络延伸至流动人口管理。
湾华村则发布《关于加强湾华村蚊媒传染病孳生地防控工作的制度》,细化自建房施工、闲置屋地、天台阳台等管理的工作和责任。针对天台、阳台种菜易积水问题,直接写入村规禁止条款,夯实防疫根基。
长效赋能:
治蚊与人居环境整治同频共振
“制度是骨架,群众参与是血肉。”石湾镇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村规民约,石湾将防控的薄弱点,转化为共治的力量,长效赋能农村发展。
石湾探索出了一条“小村约”推动“大治理”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这一创新实践背后,蕴含着三个维度的治理智慧。
一是党群携手,激活治理神经末梢。针对疫情的防控,最近,石湾开展全域爱国卫生行动,“市、区、街、村”四级联动,合力共治。数据显示,该街道累计发动党员干部、志愿者、热心群众、楼长和物业人员等21357人次。同时动员“两新”组织、园区和企业约1200家,积极开展积水清理、孳生地清理等工作,形成“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生动局面。
石湾发动党员干部、志愿者等清理杂物。 石湾供图
二是破立并举,推动移风易俗新变革。“我们既要消灭蚊子,更要根除陋习。”石湾某村干部说。通过村规民约的刚性约束,以往难以推动的杂物堆放、违规搭建等问题,如今依托“分红杠杆”和村民相互监督等机制,迎刃而解。村民积极性被进一步“点燃”,村容村貌同步升级,各村展现出了文明新气象,时代新风尚。
三是系统谋划,赋能“百千万工程”。把蚊媒传染病防控要点写入村规民约,是石湾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的一个缩影。不少村的制度设计,例如对闲置地块的整治、公共区域与屋内禁养鸡鸭鹅等要求,与人居环境整治目标高度契合。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使防疫与人居环境整治同频共振,为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赋能乡村振兴打下生态基础。
这种“以约促治”的模式,将产生乘数效应。今年石湾新增鄱阳、塘头、石头3个村入选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名单,目前全街道典型村总数达7个,占街道行政村数量的60%。接下来,将有更多典型村亮相,形成梯队发展优势。
石湾决心:
从“治蚊”到“治城”
石湾,这个常住人口超过38万的城央街道,用半个月时间,实施了一次从爱国卫生运动出发的环境卫生整治,到基层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华丽转身。
石湾敏锐把握政策机遇,将短期防疫需求与长期乡村振兴目标相结合。这些举措既解决了防疫痛点,又为高质量发展扫清了障碍。
随着鄱阳村村规民约修订表决的完成,石湾完成了制度在行政村的全覆盖。 石湾供图
以治蚊防疫为切入点,一场更深层次的治理变革正在徐徐铺开。
“下一步,我们将保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推进制度落地见效。”石湾镇街道农业农村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石湾计划,以蚊媒传染病防控要点纳入村规民约为契机,开展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通过党建引领、群防群控,持续激活村民自治内生动力,以环境改善助力城市格调提升。
站在新的起点,石湾正将“以约促治”模式向更广领域拓展。
从疫情防控到人居环境改善,从“治蚊”到“治城”,石湾用实践诠释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内涵。
石湾的实践证明,村规民约是应急之策,也是长远之计。当制度内化为习惯,当“要我做”升华为“我要做”,乡村振兴的画卷方能持续绘就。
采写:南方+记者 李晓莉
通讯员 石湾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