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中山新闻 > 正文

一周之内两次登央视,中山火炬区何以吸引全国目光?


中山火炬高新区先进制造业再获央视《新闻联播》关注。

5月22日央视《朝闻天下》聚焦中山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版图的举措。5月25日晚,以《广东中山“以新破局”再造发展新引擎》为题,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又一次将镜头对准了中山。短短一周内央视两次报道中山制造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突围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发生地就在火炬高新区。

中山制造业正在发生新变化。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全市创新“主引擎”,火炬高新区如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探路?

“海阔鱼多”:科创型企业蓬勃发展

观察火炬高新区制造业发展,科技创新型企业是其中最亮眼的风景线:火炬高新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1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9家,形成了广阔的创新“资源池”。

此次登上《新闻联播》的博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火炬高新区创新型企业的一个代表。这是一家本土培育孵化的专精特新企业,主要生产离子源设备,去年底,实现了从零部件到整机装备的突破,填补了国内这一细分领域的空白。该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实现了从精密光学到光通信、航空航天等多个行业领域应用的突破。

博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像博顿光电这样的科创型企业,在火炬高新区产业链条和集群上“百花齐放”:有的企业研发设计的4800万超高清全景运动相机光学摄像模组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有的企业生产的纳米级光学镜片模压机首次实现了国产替代,它们追“光”而行,走在科技前沿。

中山火炬高新区科创发展和投资促进局表示,因为中山具备上下游齐备的光电信息产业链,加上中山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区位优势明显,火炬高新区通过出台定制化扶持政策、配备高能级产业空间等系列举措,依靠中山的制造业基础,吸引企业落户中山。

水深鱼大,海阔鱼多。头部企业“大如明月”、中小企业“满天星辰”的先进制造业发展生态,正为火炬高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动力。

“湾区光谷”:战新产业集群强势崛起

一束光,如何折射出万千创新因子?众多全国领先的光电企业为何能集聚于此?央视的两次报道,勾勒出“湾区光谷”的生动图景——

中山是全国三大光学冷加工基地之一,经过30年的发展沉淀和深耕培育,火炬高新区先后获批“中国电子(中山)基地”“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等称号。紧抓珠江口东西两岸产业融合发展机遇,中山选择了推动光学光电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

“这就是我们新的招商目录,里面新增了光电设备、新一代光电源器件、光电显示光电软件、激光应用等新的领域。”火炬高新区招商人员介绍,依靠中山的制造业基础以及区位优势,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光谷。

当前,已有一大批高精尖优质光电产业项目陆续落地签约,如全国十大电视制造出口商彩迅工业、全球重要“光显融合”模式探索者洲明科技、LCOS芯片国产替代高科技项目芯鼎微等,争先抢滩“湾区光谷”投资机遇。

中山光电协会会长、中山联合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龚俊强介绍,为助力“湾区光谷”建设,联合光电投资上亿元打造西湾光学工程研究院。同时,协会正在引领全市300多家光电企业,加速与人工智能、元宇宙机器人空间通信等新领域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

更大的产业空间已就位,火炬高新区规划20平方公里、超3万亩产业平台,提供多类型空间载体,力争三年内整备超5000亩产业用地;提供70万方可拎包入住的厂房,以及超30万方的高端孵化载体。未来。“湾区光谷”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光电信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策源地、未来产业聚集地和创新人才向往地。

中山火炬高新区

不仅仅是光电产业的突围,火炬高新区一直坚守制造业主赛道,加速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的跨越发展。在新一轮区域竞合赛中,火炬高新区继续举起“高”“新”大旗,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信息等产业为发展重点,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能级大提升。

2024年,火炬高新区将力争完成拆除整理面积1200亩,稳步推进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扩区提质,构建“一基地六园区”发展格局。同时,扎实谋划“湾区光谷”“湾区药谷”“湾区智谷”“三谷”产业空间,为承接湾区优质产业资源外溢赢得先机。

点燃“引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关键。除了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火炬高新区还点燃了“成果转化”“数字”两大引擎,助推先进制造业“新新”向荣。

打造以产业化为导向的“成果转化引擎”,火炬高新区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设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组建了光电生物纳米检测与制造、未来光场与智慧城市等18个科研实验室,孵化出15家高科技企业。

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

当前,火炬高新区国家级研发机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创新团队数量均居全市第一,培育省级以上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18名。检科院大湾区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落地开花,在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的同时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形成新兴产业。

打造以智能化为特色的“数字引擎”,火炬高新区推动超300家工业企业开展数智化转型,纬创资通成为珠西都市圈首家“灯塔工厂”,“火炬智造”优势正不断凸显。

中荣印刷“一码统管”生产全局,印刷巨头实现灵巧转身;朗斯家居联手西门子建设“云端工厂”,一个辐射大湾区的制造业数字化赋能中心呼之欲出;迈雷特数控项目入选省数字化产业集群试点……众多数字技术应用已融入火炬高新区产业升级过程,“云端工厂”、工业互联网成了火炬高新区产业新名片。

一方面,勇攀高峰、锐意创新的企业,是火炬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底气,给全区经济带来了蓬勃向上的发展活力;另一方面,火炬高新区爱企护企暖企的诚意,又“稳”住了企业扎根发展的信心。

培育新质生产力,火炬高新区还送上政策“大礼包”,鼓励企业组建实验室,对有研发投入、有研发人员、有研发设备、有研发机构的“四有”科技企业实施备案制,经评审并达到绩效要求的光电企业实验室给予最高50万元补助,每家企业最高奖励200万元。

强大的产业竞争力造就火炬高新区的核心竞争力。去年,火炬高新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突破千亿大关,光电信息产业汇聚近70家龙头高新企业,中山国家健康基地入围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前五十强,全省排名第三。

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带来了政策东风,深中通道通车串联深中一体化的巨大红利,万亩产业空间描绘了千亿集群的蓝图,当前的火炬高新区,正迎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第二次腾飞的历史机遇,潜力无限、空间无限。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火炬高新区未来还将探索出怎样的成果?值得持续关注。

南方+记者 杨慧荣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