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这座以创新为基因的城市,党建如何真正融入生产经营主战场,推动传统建筑业走向智能化、绿色化?深圳市特区建工科工集团建设有限公司(下称“科工建设”)以一场“毫米之微”的技术革新攻坚战,给出了有力答案。
作为科工集团旗下负责EPC工程总承包和智能建造的核心单位,科工建设在集团党委领导下,打造出“科骨红心 毫米之微”特色党建品牌,推动党建工作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管控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党建与业务“双轮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党建融入技术攻关
党员带头破题“毫米级”挑战
长期以来,建筑业面临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困境,绿色转型难度大,智能建造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据相关统计,建筑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超过40%,而装配式建筑等工业化建造方式占比仅约30%。
面对眼镜智造产业大厦项目提出的全新工业空间建造要求,科工建设党支部迅速组建“党员技术攻关小组”,在30天内自主研发出“PCRC”体系(钢混组合装配式快速建造体系),实现从技术依赖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没有党支部牵头组织攻坚、调配资源,我们很难在这么短时间实现技术突破。”项目技术负责人、党员攻关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PCRC体系不仅是技术成果,更是党建融入生产经营的实证。”
该体系已申请国家专利22项,参编3项国家标准,实现混凝土现浇量降低75%、碳排放减少40%,综合建造成本下降5%,相当于种植18305棵树的生态效益。更重要的是,它突破了过去工业上楼项目在精度、速度和成本之间的制约,实现“好快省”兼得。
党员工匠“传帮带”
“双导师”制度破解人才断层
核心技术突破之后,另一个现实难题摆在面前——产业工人能力跟不上新型建造方式的要求。尤其是年轻技术工人流失率超过40%,“传帮带”机制缺失,导致技术断层风险不断加剧。
科工建设党支部将人才培养作为党建发力点,建立“双导师”制度:每一名新入职的员工,不论校招还是社招,均配备一名业务导师和一名支部书记导师,从技能与思想两方面进行培养。同时,打造装配式产业工人实训基地,开设“PCRC专项课程”,定期开展“工人先锋号”评选,强化精度意识和工匠精神。
“我们把工匠精神作为上岗第一课,党员带头成立‘精进先锋队’,攻克了许多看似微小却影响全局的工艺难题。”科工建设党支部书记介绍。比如,党员工匠团队成功将管线一体化技术融入ALC墙板生产,极大提升了构件集成度和安装精度,为毫米级施工奠定了基础。
眼镜智造产业大厦项目效果图
党建引领树立行业标杆
“党员质量责任区”推动品质革命
技术突破和人才保障最终要落实到施工现场和构件精度上。在眼镜智造产业大厦项目现场,科工建设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推行“党建+质量”“党建+新质生产”工作模式,划分“党员质量责任区”,每名党员签署责任状,承诺将测量精度控制在2毫米以内,并对整片施工区域质量负总责。
通过党员带头攻坚和责任比拼,项目最终实现精度突破2毫米大关,工期缩短24%,周转材料减少96%,装配率超过70%,成为国内智能建造领域的新标杆。2024年,该项目成功承办国家级智能建造观摩会、深圳市“质量月”现场观摩,累计接待行业代表超5000人次,并被列入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2024年度智能建造典型案例”。
“我们把党支部建在项目上,把党旗插在工地上,让党员冲在技术最难、质量要求最高的环节。”科工集团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正是党建真正赋能生产经营的体现。”
观察
党建深度融入业务
科工建设走出四条可复制路径
科工建设的实践,为国有企业如何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党建与业务“双轮驱动”,将生产经营核心指标纳入党建考核,在项目全周期设立“党建节点”,实现目标协同、过程融合、结果互认;党员先锋“揭榜挂帅”,按技术领域成立党员先锋队,由队长扛起攻坚责任,将重点任务纳入党员KPI,发挥“头雁效应”;产学研“红色联动”,与高校、科研机构党组织共建创新基地,设立联合课题,由党员骨干与高校导师“结对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工匠精神“代际传承”,通过“双导师”制度、工匠孵化基地、资格认证体系,构建系统性人才培养机制,夯实人才基础。
正如科工建设所在集团党委总结:“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在智能制造与绿色建造的赛道上,党旗飘扬的方向,正是创新攻坚的方向。
撰文:许懿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