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加速度>正文

估值超200亿美元的联合办公社区长啥样?我们到旧金山上了个班为你揭秘


位于旧金山市中心金融街的Embarcadero商业中心2号楼,从第7层到第9层整整3层都是WeWork的一个联合办公社区:不同面积的移动工位和办公室,咖啡厅、桌球台等构成的休闲区域,透明玻璃墙的会议室可以看到不远处的旧金山海湾。

位于旧金山市中心金融街的Embarcadero的WeWork办公空间。(丁晓然 摄)

仅仅在旧金山湾区,WeWork就拥有15个办公空间。作为全球共享经济的三大巨头之一,联合办公社区鼻祖WeWork在全球19个国家拥有超过170多处办公空间,服务16万名用户。今年7月,WeWork联手弘毅投资及软银集团宣布设立“中国WeWork”,弘毅及软银集团领投5亿美元,全部用于加速WeWork在中国市场的拓展。

“在美国,我们用了近6年的时间来赢得大企业会员的信任和加入;而在中国,时间被缩短至10个月,成为大企业会员增长最快的市场。”WeWork美国西岸总经理Jon Slavet接受南方日报、南方+专访,对中国市场很有信心。

WeWork美国西岸总经理Jon Slavet接受记者采访。(丁晓然 摄)

与此前踏入中国市场的共享巨头一样,WeWork面临的不仅是本土化的挑战,还有来自中国企业的擂台赛。Jon Slavet看了看会议室窗外的旧金山海湾表示,“WeWork最早诞生在纽约,随后攻下了旧金山以及美国西岸,现在正在覆盖更多国家和城市。我大胆预测,未来中国有可能成为WeWork全球最大的市场。”

连接全球办公

平均每周有1000笔投资

“在美国西岸,目前我们每个月成立2-3个新的办公空间;全球范围,基本每个月增加10个新的办公空间。” Jon Slavet告诉记者,早在两年前公司已成为美国增长速度最快的办公空间承租人。

不过,“共享办公空间”的想法在创业之初并不被传统房地产商看好。

2008年,WeWork的创始人亚当·纽伊曼还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码头区的一处工业建筑里经营婴儿服装公司。为了节省开支,他把办公室的一角转租给俄勒冈大学毕业的建筑师米格尔·麦凯维,做了回“二房东”。不久后,他们向大厦的业主提出了“联合办公”的想法,却被毫不留情地否决了。业主声称,“你们压根就不懂房地产”。“是,你懂。可你的大楼都空了。”纽伊曼回答。

纽约布鲁克林大桥(资料图)

两年后,纽伊曼和麦凯维在纽约市的Soho区开设了第一个WeWork办公点。恰逢金融危机后的复苏阶段,不少企业搬出了昂贵的写字楼,高性价比的联合办公开始萌芽。随后,WeWork以破竹之势进入美国西岸,走向全球。

WeWork办公空间的公共吧台上摆放着各类饮品。(丁晓然 摄)

不但有咖啡果汁等饮料,吧台还提供啤酒。(丁晓然 摄)

WeWork的商业模式看起来很简单:从房东或物业手中长期租赁整体的办公楼层空间,装修改造后分隔成更小的空间转租出去。不过,它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整批零卖”。

“只要刷一下会员卡,就能随意出入全球任意一家WeWork联合办公点,不用担心宽带、打印机等,这绝对是比咖啡厅更好的解决方案。”一位注册了WeWork的自由撰稿人这样告诉记者。

针对初创及中小型企业,WeWork拥有相对低廉的租赁价格和灵活的空间组合。以2016年纽约市办公成本为例,WeWork提供的联合办公成本相比传统办公室降低了1/4。当公司业务不断成长需要更多办公空间时,WeWork能够及时调整满足。

据介绍,在WeWork中国区的上海门店,短短一个月内,会员企业无人零售公司“猩便利”就从入驻时的150张办公桌,飞速扩张至云南路门店三层半、总计500张工作桌规模,这是传统租赁方式难以做到的。

WeWork办公空间里还有提供休闲娱乐的游戏室。(丁晓然 摄)

此外,WeWork还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线上商业服务,包括财务管理、品牌策略、法律服务、室内设计、市场营销、移动开发等22大类。纽伊曼将公司称为“实体社交网络”,通过共享办公的方式,把各行各业的会员聚在同一个空间办公。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这是WeWork的核心目标所在。

印有“Do What You Love”的马克杯。(丁晓然 摄)

“作为一家以科技驱动的办公社区企业,我们试图打造一个连接全球的商务网络以及一个全球创新者社群,提供办公空间只是一个方面。”Jon Slavet如是说。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WeWork的全球16万会员中,70%之间有业务协作,50%的会员有生意上的往来。据Jon Slavet介绍,在全球范围内的WeWork办公空间中,几乎每周就有1000笔投资发生。“我们将商业人士聚集在WeWork办公社区中,通过数据监测和技术分析,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帮助他们把生意做得更大。”

记者体验WeWork办公空间中的“最小隔间”。(视频截图)

设立“中国WeWork”

中国成为大企业会员增长最快的市场

2016年,WeWork首次进入亚洲,首站即选在中国上海,在延平路开设了第一家门店。一年后,WeWork将足迹拓展至北京、上海和香港三座城市,共同运营9个办公空间,拥有3000个会员。据WeWork方面透露,2018年即将在广州、深圳、成都、杭州等3-5个城市设立办公空间。

今年7月,WeWork联手弘毅投资及软银集团宣布设立“中国WeWork”,弘毅及软银集团领投5亿美元,全部用于加速WeWork在中国市场的拓展。在海外市场增长需求和中国本土企业的双重夹击之下,WeWork开始加速。

一个月后,WeWork宣布完成史上最高一轮融资——由软银集团及其Vision Fund投资的44亿美元,估值超过200亿美元。。其中,有14亿美元将用于WeWork的三大分支机构——中国WeWork、日本WeWork以及WeWork Pacific。可以看出,WeWork在亚洲地区扩张的决心。

“中国市场让人感到兴奋。我们很高兴能为中国企业带来全球视野,并成为中国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Wework非常重视本土化发展,我们深知与中国政府、投资方保持密切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Jon Slavet表示,会很耐心地进入中国市场,因为需要当地更多的理解以及本地合作伙伴。

WeWork美国西岸总经理Jon Slavet接受记者采访。(丁晓然 摄)

在进入中国城市时,WeWork是如何选择的?Jon Slavet表示主要考虑三点:第一,企业需求,即创新创业公司的立足之地;第二,当地营商环境和出色的商业伙伴;第三,便利的交通、共享的氛围和成熟的社交圈。“中国各地都燃烧着熊熊的创业之火,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在加码中国市场的同时,WeWork积极推进本土化运营。今年10月,曾任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市场部副总裁的艾铁成被任命为WeWork大中华区总经理。“全新的人事任命和在华拓展计划,表明了我们对于扎根中国、实现长远发展的承诺。”WeWork亚洲区董事总经理李恺先这样表示。

在设计上,WeWork也试图贴近本土文化。在美国的办公空间中,人们是背对着彼此工作的,保持绝对的安全距离。考虑到中美文化的差异和办公习惯,Wework中国办公室里的座椅呈面对面分布。

入华一年,WeWork在中国的大企业会员增长亮眼。数据显示,在2017年3月至8月的新增会员中,大企业会员占到新会员数量的25%。小黄车ofo,阿里巴巴旗下大麦网、小鹏汽车、波士顿咨询公司等均已经成为WeWork的大企业会员。

随着大企业会员服务的顺利推进,WeWork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入驻率也达到了新高。目前北京、上海和香港的九个办公地点,平均入驻率达到了90%以上。望京WeWork的入驻速度更是创造了WeWork全球的记录,在开业的第一天就入驻了1500人。

据Jon Slavet介绍,从全球的统计数据来看,相比传统写字楼,大企业入驻WeWork可降低20%—30%的成本。“在美国,我们用了近6年的时间来赢得大企业会员的信任和加入;而在中国,时间被缩短至10个月,成为大企业会员增长最快的市场。”

图为WeWork公共办公区域。(丁晓然 摄)

谈中国竞争

与本土企业不处于同台竞争

与此前踏入中国市场的共享巨头一样,WeWork面临的不仅是本土化的挑战,还有来自中国“学徒”的擂台赛。这两年,国内资本将目光投向了“共享经济”风口下的联合办公,吸引了包括SOHO3Q、优客工场等数千家企业蜂拥而入。

就在“中国WeWork”宣布成立的当月,SOHO中国董事长、联合创始人潘石屹高调宣布,SOHO未来的重大战略就是全力转型联合办公空间,旗下产品SOHO3Q已在北京、上海拥有1.7万个工位。

不到1个月,WeWork模式的追随者毛大庆所创办的优客工场获得C轮融资12亿元,估值近90亿元。虽在估值不及WeWork,但优客工场在中国市场的开拓速度不可小觑,项目运营2年就覆盖了中国23个城市,拥有超过3万会员。相比之下,WeWork在中国市场的用户数量不及优客工场的十分之一。

在本土企业来势汹汹的“跑马圈地战”中,Jon Slavet认为,房地产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在中国更是如此,庞大的市场为共享办公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面对优客工场等同类竞争对手,Jon Slavet直言:“我们不认为自己与这些本土公司处于同台竞争,因为WeWork更是一家联合办公社区公司,这里面充满了商业机会。”

不过,身处中国联合办公行业的红海之中,WeWork面临的挑战更多。根据IT桔子和腾讯科技发布的《2017上半年中国创投领域资金风向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新成立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数量下跌到了2015年同期的1/50左右。遍地都是联合办公空间,创业者都不够用了,WeWork等联合办公空间该如何应对?

对此,Jon Slavet回应称WeWork有自己的核心优势,将真正把中国用户带到全球办公社区网络。在WeWork的社交应用平台上,用户可以发布各种信息,线下进行有效沟通,找到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我们在全球有近50%的会员进行业务上的协作,这些遍布全球的优质会员网络和办公社区是WeWork最强的竞争力。”

对于WeWork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Jon Slavet很乐观。他表示,中美文化虽然有较大差异,但发展趋势是相似的,随着年轻一代步入职场,他们对于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方式将发生巨大转变。“WeWork的目标是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更加人性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选择了我们”。他大胆预测,未来中国有可能成为WeWork全球最大的市场。

记者与Jon Slavet合影。

【策划】谢思佳 罗彦军

【主笔】王佳欣 彭琳

【采访】彭琳 丁晓然

【制作】万稳龙

【摄影】丁晓然

【后期】陈小慧 江瑜 梁锶明 王天遥

发自旧金山

【校对】洪江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