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清远新闻 > 正文

十三次叩门拆除“心墙”|省人大代表黎东梅助连山青年重启人生


初冬时节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登阳村,天高云淡。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代表黎东梅,又一次轻叩马安村青年阿洋(化名)家的木门。“洋弟,天气这么好,一起去晒晒太阳?”

门应声而开,曾经堆满杂物、散发着异味的屋子,而如今窗明几净,屋内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处处透着生活的规整。今年26岁的阿洋见到黎东梅,嘴角扬起了笑容。

这段岁月静好的场景,源于黎东梅历时近两年、前后十三次的执着叩访——她叩开的,不仅是一扇现实的门,更是一扇曾经对世界彻底关闭的“心门”。

十三次叩门

用耐心播撒希望的种子

黎东梅,是登阳村委会支委兼妇联执委,也是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代表。“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她的心里,始终装着辖区里特殊群体的冷暖。

2024年1月,村民黄大伯到村委会求助的情景,黎东梅记忆犹新。老人为大儿子阿洋的状况忧心不已。阿洋幼年失恃,2021年外出打工又不幸陷入传销陷阱,身心受创后便将自己封闭在房间,隔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拒食、疏于自理,日渐颓靡。2023年,他被初步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却抗拒一切治疗。

第一次走进阿洋家,黎东梅瞬间红了眼眶:年轻人蜷缩在杂物堆旁的床上,头发板结如草,衣衫污浊,瘦骨嶙峋,对任何呼唤都毫无反应。

黎东梅第一次入户时,阿洋蜷缩在床上,不与人沟通。

黎东梅第一次入户时,阿洋蜷缩在床上,不与人沟通。

黎东梅深知,融化坚冰,不能靠蛮力,要靠暖流。她没有讲大道理,只是和社工一起,开始了“窗台边的守望”。她们隔三差五就来到阿洋窗边,柔声絮语:“今天阳光真好,出来走走吗?”“新开了家肠粉店,味道不错,哪天一起去尝尝?”……不求回应,不问结果,只是日复一日地将善意与关怀,如涓涓细流,注入那方孤寂的天地。

了解到阿洋家符合低保条件,却因身份证遗失无法办理后,黎东梅开始了多方奔走。她反复与派出所沟通协调,最终为阿洋争取到上门拍摄身份证照片的便利。拍照时,阿洋过长的头发影响效果,黎东梅解下自己的发圈,细心为他束发。这个不经意的小动作,仿佛一个温柔的信号。此后,办身份证、社保卡,申请低保……黎东梅一步步为这个陷入困境的家庭卸下了部分经济重担。

一次、两次、三次……黎东梅的脚步从未停歇。她一次次叩响的,是家门,更是心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第十三次入户时,奇迹发生了——始终蜷缩漠然的阿洋,抬起头,望向黎东梅,轻轻地“嗯”了一声。

这一声微弱的回应,如同黑暗中划燃的第一根火柴,照亮了希望的起点。黎东梅趁热打铁,联动司法所、社工站和村委会,耐心劝导阿洋,细致做通黄大伯的思想工作。2024年夏天,阿洋终于点头,前往连州医院,踏上了专业治疗之路。

拆除“心墙”

从自我封闭到拥抱阳光

如今的阿洋,宛若新生。他走出了那间自我囚禁的斗室,也走出了内心的阴霾。

村里的小道上,有了他散步的身影;遇见熟人,他会点头致意。家里的杂物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地面扫得一尘不染,他自己也剪了利落的短发,换上了干净的衣裳,脸上也重现了年轻人应有的神采。2025年,黎东梅和社工前往随访时都不忘叮嘱:“按时吃药,照顾好自己,加把劲,年后找份工作,帮衬家里。”

如今的阿洋宛若新生。在黎东梅上门随访时,阿洋敞开心扉与黎东梅话家常。

如今的阿洋宛若新生。在黎东梅上门随访时,阿洋敞开心扉与黎东梅话家常。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敲开那扇物理的家门,更要暖开他心里那扇紧闭的门。” 黎东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从解下发圈的细腻,到十三次叩门的执着,再到后续跟踪的不离不弃,她用人大代表的责任担当与妇联的柔情韧劲,以爱为钥匙,一点点拆除了阿洋与世隔绝的“心墙”,驱散了他心头的愁云,也让这个曾经看不到光亮的家庭,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一扇门的开启,是一个心灵的解放;一个人的转变,是一个家庭的希望。黎东梅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如微光汇暖,照亮迷途。她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倾听民声,用实干化解民忧,生动诠释了“人民代表为人民”的深厚情怀,也展现了基层工作者“润物细无声”的坚韧力量。

当被问及这份帮扶何时结束时,黎东梅的笑容温暖而坚定:“我要看着阿洋稳稳地走上工作岗位,开心地过好每一天,那时,这份帮扶才算画上圆满的句号。”

南方+记者 黄津

通讯员 韦方芳 吴颖

图源:小三江镇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