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清远新闻 > 正文

百千万 新突破|连山:探寻山区县打造新增长极之路


2023年8月17日《南方日报》A10版。

2023年8月17日《南方日报》A10版。

立秋过后,在清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太保镇黑山村,千亩梯田披新绿,由山脚向山脊层层延伸,充满韵味。

“以前农民家里的口粮田,现在变成了一道风景线。”黑山村党总支书记雷健说,九月下旬太保镇将通过举办“一镇一节”的活动方式,向外界展示当地风土人情,带动乡村文旅消费。

这是连山蝶变的一个缩影。在广东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当下,须将目光投向广阔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投向广袤的县域,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今年以来,连山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扎实推进农文旅体康融合发展,抢抓机遇、找准特色、奋力创新,持续激发县镇村内生动力,努力实现全域进步、整体跃升。

连山扎实推进农文旅体康融合发展,探寻山区县打造新增长极之路。黄津 摄

连山扎实推进农文旅体康融合发展,探寻山区县打造新增长极之路。黄津 摄

1

强与补

生态为底描绘县域经济新图景

黑山村位于海拔1600多米的大雾山脚下,雄伟的山峰、壮丽的梯田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该村乘势而上,带动村民发展农家乐和民宿,把乡村颜值转换为经济价值。

小山村也能逐梦“绿富美”。长期以来,因地处偏远、山多地少,连山的经济发展犹如“螺蛳壳里做道场”,制约重重,举步维艰。如何破题?答案是向生态借力。

连山最大的资源是生态,最具潜力、最具希望的也是生态。连山唯有坚定不移地走好生态立县、绿色发展之路,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是强长板,连山坚持“优势带动、绿色发展、产业融合”,全力实施“农文旅体康融合发展”行动,健全高质量生态产业链。

好山好水出好物,连山以标准化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如建立省级丝苗米研发、试验、检测中心,连山丝苗米标准化示范基地入选广东省第一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名单。有机茶、有机蔬菜、沃柑、黑山羊等产业也实现提质增效。

连山积极培育“旅游+农业、文化、体育、康养”新业态,被省列为农文旅体康全域标准化试点县。永和镇和太保镇莲塘火狮基地分别入选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并成功举办壮族传统“三月三”歌墟节暨广东首场全国“四季村晚”春季示范展示活动等大型活动。今年上半年,连山旅游客量、旅游创收分别同比增长28.76%、47.89%,形势喜人。

另一方面是补短板,让县域在“拼经济”浪潮中一马当先、步步领先,曾经青山锁门的山区县,打开发展全新空间。

连山用好招商引资这把打开发展新大门的“金钥匙”,采取上门招商、项目招商等方式,引导文旅康养、绿色工业、食品饮料等实体产业落户。用活用好广东省对民族县税收优惠和县招商引资政策,抢抓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的重大机遇,推动县域产业融入珠三角产业体系,做好产业建链、固链、强链、补链。上半年,连山引进实体经济项目11个,总投资额超32亿元;引进外来投资企业20家,外来投资企业累计190家。

随着优质项目不断落户,连山经济呈现出新质地,“含金量”成色更足。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4%。

1

内与外

提升城乡品质共享美好生活

难能可贵的是,连山经济体量的提升,伴随着更高水平的均衡与协调。

驾车行驶在永和镇“瑶妃故里·和美稻香”示范带,沿着宽敞平坦的彩虹柏油路,映入眼帘的是栩栩如生的民族特色墙绘、休闲舒适的万里碧道、干净整洁的街道村路、别具风情的农房、山清水秀的田园景色……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美丽乡村画卷缓缓展开。

“生活了几十年的永和街换了新模样,家乡越来越美了。”在永和圩上开早餐店的邓老板说,街道立面改造提升了永和镇整体“颜值”,提高了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实施“百千万工程”,要求扎实推进城乡面貌改善提升,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县域振兴全过程,采取更多暖民心、惠民生的举措,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连山坚持“内外兼修”建优建美高品质城乡,全面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乡镇综合服务功能、乡村生活舒适度,引导各个乡镇因地制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推进城乡规划“一张图”、城乡建设“一盘棋”,推动基础设施向镇村延伸,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如在连山吉田镇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老旧镇区改造,大幅改善居住环境脏乱、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推进县城扩容提质,进一步提升市政设施、产业配套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壮瑶山城”3A级景区的吸引力和美誉度。

革命老区禾洞镇则立足红色资源和生态优势谋求发展。总长约9.5公里的禾洞镇美丽乡村风貌带(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精品线路日前开工建设,打造集农业培育、生态休闲旅游、红色教育示范为一体的农业精品旅游线,进一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推动当地产业发展、乡村风貌和人居环境提质升级。

放眼连山,城镇乡村不断擦亮“金名片”。全县7个圩镇均达到“宜居圩镇”标准,全县467个自然村有456个达干净整洁村及以上标准。城与乡渐行渐近,乡村成为城里人的后花园、度假地,村民忙完农活,有的骑着电动车、有的开着农用车进城入镇逛夜市看演出。

连山还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充分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做好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稳定提升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1

破与立

深化改革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走进永和镇石坪村,连片稻田生机勃勃,一幢幢绘有民族特色图案的房屋引人注目,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花草。很难想象,这里曾经一度苦于村庄空心、土地撂荒等问题。

和很多地方一样,连山实施“百千万工程”面临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缺口,但也有农业、生态、文化等方面优势。立足于此,连山向深化改革要动力,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让土地活起来、农民富起来、集体强起来。

连山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让土地“活”起来、农民“富”起来、集体“强”起来。曾亮超 摄

连山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让土地“活”起来、农民“富”起来、集体“强”起来。曾亮超 摄

一场激活闲置农房、宅基地的探索,正在石坪村铺开。当地引入企业采用“ECPO”(工程施工设计+采购+施工+维护)模式开发运营无人看护和住用的老宅,对村中30栋废弃老旧住宅进行集中租赁。

“我们的老房子基本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荒废了十几二十年,没想到现在能重新利用起来,还能收租金。”村民陈纪兴说。

村容村貌的蝶变,也让村民感到惊喜和意外。今年以来,通过钢筋加固、透亮改造,打造“修旧如旧”的游客接待中心、乡村咖啡屋、公共餐厅、样板民宿等,曾经长期闲置的老房子和无人问津的小村子,变成远近闻名的“打卡点”。

“我们还开展民宿管家培训,提升村民的服务理念和能力素质,让他们能够把村庄运营起来,进而发展‘民宿+民俗文化、美食、康养’等业态。”石坪村项目负责人丁球凤说。

石坪村并非个案。随着人才和资本流入,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也进入乡村。

田间地头,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农业生产托管,花点“小钱”就可以享受专业的服务,有效破解农村散户种田“缺劳力、缺机具”的难题,提高土地种植效益;在太保镇莲塘村,狮舞文化产业日渐壮大,当地制作的狮头等产品远销东南亚地区,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吃上“非遗文化饭”;永和镇蒙峒古村通过村企、村校合作,用市场化的方式运作旅游业,村民在家里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种起了鹰嘴桃,驶入乡村旅游的致富快车道。

如同老树发新枝,古村涌动新气象。如今的连山,新产业新业态遍地开花,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撰文】苏晨 黄津 李先觉 李桃 杨晓蓉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