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版面图。
风起南粤,潮涌珠江。广州,这个改革开放的“弄潮儿”,奋步疾蹄,从未将歇。
两千多年来,广州形成了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的城市精神,历史积淀生生不息。新中国成立后,广州秉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城市能级、经济规模、改革突破实现明显提升,经济中心、枢纽门户、科技创新、文化引领、综合服务、社会融合等功能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全国全省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2023年,广州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外贸进出口总值连续3年双双“破万亿”。今年以来,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新动能继续培育壮大,发展质效逐步提升,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广州,一座千年商都、国家中心城市,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锚定“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标高追求,以“二次创业”再出发的昂扬姿态,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实践,矢志以新的出发续写新的辉煌。
改革强音:共建经济纵深广阔的新广州
凯风自南,于斯为盛。在源远流长的海上丝绸之路上,广州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广州也是南国春风首先吹拂过的城市。
1978年底,广州率先饮下改革“头啖汤”,开办了全国第一间水产品行栏货栈——广州河鲜货栈。80年代初,广州在全国放开蔬菜、猪肉、水产品等主要副食品和缝纫机、自行车等大商品的价格,舌尖上、手指边的幸福成为改革开放成果的写照。
第一个服装个体户集贸市场、第一家开架式售货商场、第一个灯光夜市、第一个纯商品房住宅小区、第一条电冰箱生产线……无数个“全国第一”,正是广州引领开放风气之先的有力证明。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出发,广州大声唱响改革开放的更强音。
从2018年开始,广州每年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营商环境改革,以“登记小窗口”撬动“服务大变革”,为企业送上的“政策大礼包”逐年加码。
今年,广州瞄准产业发展、企业经营重要关键环节,明确树立“企业友好型、企业家友好型”理念,营商环境改革举措进行“产业版”升级,不断为招商、稳商的良好氛围添砖加瓦。
作为首批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广州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日渐成为现代化国际化改革创新出新出彩的生动注脚。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实有各类经营主体344.68万户,同比增长7.73%,市场主体“轻装上阵”展现蓬勃生机。
潮涌天地阔,湾心向新生。2015年,南沙自贸试验片区正式挂牌成立,9年来,片区内海关备案企业数量超6400家,外贸进出口值升至2190亿元,试验片区高标准国际贸易枢纽区功能不断增强,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向世界敞开怀抱,南沙不断拓展与港澳合作的深度广度;向发展注入动力,南沙坚持以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南海之滨、狮子洋畔,南沙作为广州融湾入海的桥头堡,正书写着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无限可能,共建经济纵深广阔的新广州。
经济迸发: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实现跃升
1995年,广州GDP首次突破千亿元;此后,阔步登上一个又一个台阶,在2023年取得突破三万亿的亮眼成绩。今年,广州定下GDP预期增速不低于5%的目标,以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抢抓发展黄金期、机遇期,开启再造一个新广州的新征程。
千年广州,风华正茂。如今,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交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州转换增长动力、转变发展方式、重绘制造业版图的新征程已拉开帷幕。
9月3日,小鹏汇天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实车首次在广州亮相,并进行了公开试飞,吸睛无数。小鹏汇天全面加速抢发的同时,“逐鹿”天空的场景,正在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多地上演。
今年5月,《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出台,提出到2027年,全市低空经济整体发展规模达到1500亿元,吹响竞逐浩瀚碧空的昂扬号角,奋力打造全球领先的“天空之城”。
以低空经济为代表,广州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以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之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新跃升;以科技自立自强之进,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实现新跃升。广州锚定“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创造了一系列的“高光时刻”——
广汽埃安获颁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国内首艘自主研制的大洋钻探船试航成功、“广州造”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一飞冲天……
今年1—7月,广州代表未来发展的新动能产业和投资增长表现亮眼,超高清视频及新型显示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正崭露头角,模拟芯片、集成电路圆片、液晶显示屏、服务机器人、民用无人机等产品产量均增长30%以上,新动能不断培育增长。
作为全国商贸中心城市,广州也凭借浓厚的商业文化底蕴和国际化市场环境,成为无数年轻人的“向往之城”。从演唱会数量全国第一到“全国大学生第一城”,从夜经济繁荣的各大商圈到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连续4年全国第一,处处迸发出经济发展新活力、新动力。
社会民生:“民生实事清单”变成“百姓幸福账单”
学校里,在校午休托管中小学生“平躺睡”比率达到99.6%;小区内,老旧住宅新加装崭新电梯,长者小孩尽享出行便利;城市中,蓝天白云飘逸、空气清新自然,“广州蓝”已成为市民生活的日常背景。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生实事,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城市发展,是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最直接的体现。
聚焦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劳有厚得、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弱有众扶,广州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和“双微双愿”行动,扎实推进“民生十大工程”,2023年市、区两级的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兑现。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一个又一个新起点。2024年,民生实事海选征集市民意见44462条,实现从政府“配餐”到群众“点单”,让民生实事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力争把“民生实事清单”变成“百姓幸福账单”。
以文化物、以文化城、以文化人。在广州,站在600米高的广州塔俯瞰——北段,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大剧院、广州图书馆屹立江边,美若“凤冠霞帔”的广州粤剧院唱响“南国红豆”之音;南段,广州美术馆新馆“木棉盛放”,“十里红云一湾水,八桥画舫十六亭”的广州文化馆成为了年轻人的打卡胜地,“文化巨轮”的白鹅潭艺术中心已扬帆起航。
多年来,广州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随着今年6月广州连发《广州市关于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的实施办法》和《广州市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办法》两份文件,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广州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中加速“起飞”。
在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面,广州擦亮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2023年以来,深入实施“英雄花开英雄城”系列红色文化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并举办中共三大百年百场巡展,推动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广州人”与地道的“老广州”们一道,在每一天里丰富着广州城市生活、生产的样貌,也在其中品味着饱满的获得感。
数读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商品进出口总值双双超过1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过86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30%以上
●实有市场主体340万户,新设外资企业超过6600家、增长90%,外国驻穗总领馆增至68家,国际友城增至105对,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8.72万个
●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7.65万套,完成旧楼加装电梯1668台,建成数量保持全国第一
●举办广州艺术季等惠民活动2万多场次,全市接待游客2.3亿人次
案例
“朋友圈”越来越大,外贸信心越来越足
9月4日,一批来自埃及的家用电器运抵广州南沙新港,采用通关一体化模式向海关申报后,经广州海关监管顺利入境。这批展品总共43件、总重量达3264千克,为第136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的首批进境展品。
一个月后,第136届广交会将于10月15日至11月4日分三期在广州举办,展览总面积达155万平方米。届时,预计将有来自全球超2.9万家企业参展,共襄这一“买全球、卖全球”的盛举。
享有“中国第一展”之誉的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也正是广州主动融入全球化、在中国外贸发挥重要作用的有力证明。
广交会的发展历史,是新中国成立后以开放姿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写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破除封锁,充分利用广州毗邻港澳、邻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同世界各国发展经贸及友好合作关系,经广东省提议、国务院批准,1957年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由外经贸部(现商务部)和广东省政府主办,自此每年春秋两季均在广州举办交易会,从未中断。
2023年,第133届广交会全面恢复线下举办,万商云集盛况重现,展览面积、参展企业数、人流量均创新高,累计进馆人流量超290万人次,不断提振世界外贸的“信心指数”。
今年5月,第135届广交会迎来215个国家和地区的24.6万名境外采购商线下参会,线上平台出口成交30.3亿美元,比上届增长33.1%,再一次为全球外贸加快复苏注入强劲动能。
60多年来,广交会的“超级朋友圈”越来越大,纷至沓来的采购商不仅联通经贸,更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作为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千年商都之一,广州成就了广交会,广交会也成就了广州。
正如广交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主任储士家所言:“在外需不确定性增强、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当下,如期而至的广交会,再一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和信心。”
亲历:乡村CEO挑起兴农“金扁担”
来到广州增城区派潭镇上九陂村,碧色湖泊清澈如镜,映照着群山峻岭,远眺高山是飞流直下的白水仙瀑,青山绿水的初印象让人神往。
很难想象,该村曾是一个“采石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村民“靠山吃山”,以采石、运输等为生,留下片片废弃矿坑。
直到2003年,“山、水、城、田、海”项目暨采石场整治复绿工程启动,上九陂村积极探索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修复治理,引入森海集团等社会资本力量对废弃采石坑进行生态系统修复,依托温泉、废弃矿湖等自然资源,打造综合型旅游度假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上九陂村的变化,让郑纪武真切感受到,绿水青山是如何变成金山银山的。多年来,他一直投身乡村振兴领域,见证了上九陂村的“蝶变”,同时积极参与各地村庄规划、人居环境整治,探索以文旅赋能乡村发展的创新路径。
在郑纪武眼里,上九陂村是一个“敢闯敢试勤劳勇敢”的村落,发展至今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著名的旅游村,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
如今,郑纪武有了新身份——增城区农村职业经理人,将作为上九陂村“乡村CEO”,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动典型村的建设及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相关工作。今年6月,28名“乡村CEO”郑重接过聘书,为增城区乡村振兴注入新兴活力。
作为一名专职“乡村CEO”,郑纪武将践行“以职业经理人的方式,市场化运作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探索可持续、可复制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间,挑起兴农“金扁担”。
上任以来,郑纪武率先制定了《增城上九陂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规划》,整合资源招商引资,并与华侨城集团、森海集团就“白水寨+民宿”“森林海+民宿”等旅游产品达成合作共识,与珠江国际旅行社等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共识,共同推广与上九陂村相关的旅游路线。
郑纪武自豪地介绍,新工作开展至今,已为村集体经济增收数十万元,累计签约项目3个,整合土地资源超6000亩,项目库储备5—6个项目。“乡村CEO不仅仅是一个岗位,还是一种乡村振兴工作中重要的、系统性的举措,需要各方合力,积极推动上九陂村的产品升级、服务升级、品牌升级。”他说。
南方日报记者 黄楚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