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广州新闻 > 正文

建设活力公园城市!到2035年,广州规划公园不少于2000个


近日,《广州市绿地系统规划(2021-2035)》(下称《规划》)正式印发实施。

《规划》以建设“活力公园城市”为目标愿景,提出到2035年,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画卷成为广州亮丽名片,全面建成绿色生态网络健康稳固、绿色服务普惠共享、岭南园林传承创新、花城文化精彩纷呈的活力公园城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美广州样板。

优化市域绿地系统空间格局,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格局的重要组成,兼具山水林田湖海等资源要素,北依山、中沿江、南滨海的城市风貌特色鲜明,也是广东省首个国家森林城市。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和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携领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格局,共同维育大湾区山体生态屏障和沿海生态防护带,协调建设区域生态廊道,加快广州与周边城市绿色生态协同发展。

市域层面,通过统筹建设北部生态涵养、中部城市森林和南部沿海防护三大森林生态片区,构建流溪河—珠江西航道—洪奇沥水道等八条区域生态廊道,打造160千米城市生态翠环,高质量建设珠江景观带,保护白云山、海珠湿地和南沙湿地三大城市生态绿核,形成“三片八廊、一环一带三核”的市域绿地系统空间结构,引导绿美生态、游憩、文化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立足于加强全市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规划》构建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整合优化,开展自然保护地示范性建设,提升自然保护地生态服务功能。全市规划自然保护地75个。

坚持节俭务实建绿,鼓励近自然、本地化、易维护、可持续的建设方式。科学确定本市适宜种植的绿化树种名录,推广乡土树种应用。推荐植物868种,包括细叶榕、大叶榕等乔木366种,灌木200种,藤本63种,草本214种和竹类26种。

《规划》依托古树名木、历史名园、特色风貌林荫路等资源,保护老城区传统绿化风貌,传承岭南园林文化。划定绿线及第一批永久保护绿地,严格绿地保护和管控。

面向人本需求,推进绿地均衡布局与功能融合

结合广州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升转变的阶段特征,《规划》提出通过更新地区新增绿地预留、低效绿地公园化利用等方式,增加居民身边的绿地,精准提升公园绿地服务水平。

到2035年,全市规划新增公园绿地约632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7.5平方米/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0%。

立足不同频次、不同类型的游憩活动需求,《规划》提出,构建完善“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口袋公园)”四级公园体系,重点增加社区公园和游园(口袋公园),适度增补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

到2035年,全市规划公园不少于2000个。其中,自然公园70个,郊野公园约50个,城市公园约120个,社区公园约300个,游园(口袋公园)约1500个。同时,《规划》提出发展“公园+”,提供全龄友好的就近活动空间,加强公园与体育、文化、科教、露营、低碳等功能有机融合,提升公园活力。

为进一步提升游憩空间的可达性和开放性,《规划》整合绿道、碧道、道路绿带、林荫路、森林步道等线性空间,通过连公园、连绿地、连景区等,打造通山达海的高品质绿色游憩空间网络,让市民“远”能徒步山林、漫步郊野,“近”能出门见园、转角享绿。

此外,衔接绿美广州生态建设计划,以加快全域公园建设、完善休闲游憩网络、保护提升生物多样性、大力提升城乡绿量为重点板块,推进绿地系统建设。

到2035年,全市新增各类公园不少于384个、新增绿道126千米、改造绿道1000千米以上、新增立体绿化20万平方米、建设9处自然教育基地(水鸟科普类)。

南方+记者 钟晓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