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交通关键节点工程——地下隧道项目全线贯通。记者12日从中建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建交通”)获悉,全球首列“自动驾驶”有轨电车下线后,南海新交通建设又迎新进展——关键节点地下盾构隧道工程全线贯通,这一项目也创造了中国建筑行业内首台泥水盾构过锚索的历史。
奋战750天攻坚地下隧道
南海区新型公共交通系统试验段(桂城至三山枢纽段)(下称“南海新交通”)工程线路起于石雷岗公园站,止于林岳西站,线路全长13.108km,其中地下线3.681km。地下线路中,有2.2km是由中建交通首台泥水平衡盾构机开挖。
盾构区别于敞开式施工法,是指掘进机在掘进的同时构建隧道的支撑性管片。泥水平衡盾构则是在地层富水含沙时常用的施工方式。
中建交通项目盾构经理庞林介绍,南海新交通地下线路得以顺利贯通,施工团队克服了不少困难。如,工程从广佛线石雷岗公园站始发时,突遇“拦路虎”锚索,由于锚索会导致盾构机刀盘卡住无法脱困,一般要在施工前对其进行预处理。但中建交通突遇锚索,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我们停工对设备进行改造,最后花了51天时间才通过这几十米的锚索段。”庞林说。这一挑战反而让中建交通完成了中国建筑内首个泥水平衡盾构机过锚索的案例。
作为南海新交通的施工方,中建交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屡次创造行业记录。2015年12月,中建15号盾构机在该条线路的施工中,单班掘进6环、全天掘进12环,曾创下中国建筑泥水盾构掘进最佳记录。
“突遇锚索”仅为南海新交通地下隧道项目中的挑战之一。2015年8月8日正式开工以来,南海新交通项目部还克服了征地拆迁、管线迁改、交通疏解等一系列困难,同时解决长距离穿越既有锚索区、穿越既有桥涵、下穿佛山一环既有高架桥及富水全断面粉细砂层盾构掘进施工等术难题。经过750天奋战,终于实现地下线路全线贯通。
今年来工程进度明显加快
“地下线路贯通后,南海新交通技术难度高的部分基本都完成了。”南海区交通局副局长梁海波说。据介绍,接下来南海新交通将进行紧张的二次结构施工、装修、铺轨及机电工程等后续工作。
近期,南海新交通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几大关键性节点工程先后取得突破性进展。1月,东平水道特大桥成功合龙,大桥主体工程基本完工;7月,南海新交通首列有轨电车在中车四方股份有限公司下线,是全球首列实现自动驾驶的现代有轨列车;9月,地下盾构隧道工程全线贯通,堪称里程碑式意义。
南海新交通线路包括地面线、高架线、地下线和敞口段。全线共设13个站点,平均站间距1067m。其中设换乘站5个,分别为石雷岗公园站与广佛线换乘、在佛山一环站与广佛江珠城际换乘、在康怡公园站与佛山地铁6号线换乘、在三山新城南站与佛山地铁4号线换乘、在林岳西站与佛山地铁2号线换乘,通过地铁与广州南站对接。
6月底,南海区区长顾耀辉曾率队实地督查南海新交通项目,强调发改、供电、征迁、交通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确保项目早日试运行通车。
【记者】王诗琪
【见习记者】王雅铄
【通讯员】刘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