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代新声音,讲述佛山老时光——《时光里的佛山》
今天(11月2日)起,一年一度的佛山秋色又来了。作为中国优秀民俗文化遗产,秋色拥有数百年历史,每年吸引数万人参与其中。
又是一年秋色时,关于佛山秋色,你了解多少?本期,南方+《时光里的佛山》栏目,带你聊聊秋色的那些年。
点击观看视频↓
秋色又名“秋宵”、“秋景”、“出秋色”,是佛山特有的民间艺术品竞展和文艺表演活动。这个民俗文化活动萌芽于西晋时期,兴起始于明永乐年间。当时,佛山手工业发达,涌现了不少能工巧匠,每年秋收过后,佛山人以店铺或行业为单位,自发组织起来,利用农产品或手工业的剩余材料如芝麻、瓜果、废纸、棉絮等加工成以假乱真的艺术品,以“担头”、“台面”的形式挑着、推着穿街过巷,再配以舞龙、舞狮、十翻、锣鼓助兴。
1956年起,佛山多次举办秋色盛会,参加巡游表演的达数千人,展出秋色工艺品近千种,参加人数达数十万人,在国内外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秋色,按表演形式可分为灯色、车色、马色、飘色、地色、水色、景色共七色。用工艺和艺术表演的形式可以把秋色分为扎做、砌做、针做、裱塑、雕刻、音乐、舞蹈、戏剧、杂技、化装表演等十大类艺术。丰富的秋色民俗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如今,佛山秋色巡游已成为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遗产。
纸马莲舟都入画,果然秋色比春多。
让我们一齐期待,2017,佛山秋色。
【特别鸣谢】
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彩灯代表传承人 林润深 先生
佛山市集藏文化会副会长 梁竣雄 先生(供图)
佛山市荣山中学 刘琼 老师
佛山市荣山中学 谢豪忠 老师
佛山市荣山中学 刘鹏辉 同学
【配音】潘智玲
【剪辑】林东云 潘智玲
【文本】潘智玲 林东云
【策划】黄伟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