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佛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佛山市科学技术局等部门联合开展的2023年佛山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引起全市各界、各行业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参与。经过网络投票、专家遴选、公示等程序,10名2023年佛山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已经产生。
5月30日是全国第七个科技工作者日,今年的主题是“点亮精神火炬”。这一天,佛山市公布10名“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
“这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是全市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当前,佛山全市正在锚定高质量发展,坚持制造业当家,尤其需要科技工作者贡献更大的力量。”佛山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黄飞飞说。
黄飞飞介绍,佛山市委、市政府正在推动高端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抢占战新产业制高点。市科协等各有关部门将继续采取实际措施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同时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聚焦重点领域推动核心攻关
聚焦重点领域,奋力推动核心技术攻关,是2023年佛山“最美科技工作者”的普遍特性。
作为2023年佛山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之一,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燃料电池关键部件研究室副主任王荣跃一直致力于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带离实验室,跨越“死亡之谷”,走向产业化的应用基础和工程化技术研究。
王荣跃一直活跃于燃料电池催化剂应用研发和产业化开发的前沿,已联合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著名燃料电池公司申请并获批多项产研合作项目,在高性能燃料电池催化剂研究开发、宏量制备及其在膜电极中的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和专利技术。
同样作为2023年佛山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广东汇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秦磊在一次走访佛山某陶瓷卫浴企业生产线的过程中,发现车间环境比较差,不仅让企业逐渐陷入招工难的困境,还会影响到工人的身体健康。从此,秦磊萌生了研发智能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工、让传统制造业的工作工序实现自动化的想法。
经过一次次革新突破,秦磊带领公司技术团队完成开发的陶瓷卫浴机器人修坯抛磨精确力控技术,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共同组织专家进行鉴定,总体技术达到同行业国际先进水平,并填补了国内核心技术空白,打破了陶瓷卫浴机器人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国外垄断的现状。
2023年佛山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广东华美众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蔚安则一直专注于核酸检测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工作,具有扎实的生物学、法医学理论基础、实验技能和丰富的产业化经验,研究的多个科研项目取得创造性重要成果,打破国外技术壁垒,为国内法医DNA技术和产品的国产化作出积极贡献。
特别是在2009年,杜蔚安团队经过不懈努力,刻苦攻关,终于突破国外公司技术封锁,成功开发出国内首款商品化五色荧光DNA检测试剂盒,推动法医DNA检测试剂实现国产化,对国内法医DNA检测技术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对核心技术攻关的追求,关乎人民健康。2023年佛山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文先杰坚持不断深入研究局麻药物毒性神经损伤,形成体系和规模,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
结合麻醉科和手术室的特点,文先杰围绕围术期医学,投身于科技创新工作中。针对手术中气道管理、输血输液管理、超声引导等技术,文先杰获得了《一种可开放气道麻醉支架》《一种超声引导支架》等实用新型专利。
在佛山,越来越多科技工作者正像他们一样,突破核心技术的关卡,为产业发展和人民健康作出贡献。
让科研成果加快落地转化
从实验室里的成果到落地形成产业化、创造经济效益,这期间需要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同样,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佛山市智能天线与微波毫米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黄冠龙的诸多科研成果已在相关合作单位实现转化,其中一项科研成果在2021年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地方代表单位的展会中,被作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代表性天线产品进行展示。同时,他基于前期研究成果而成功孵化了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此次,他也成为2023年佛山市“最美科技工作者”。
在2023年佛山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佛山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帝欧家居中央研究院经理柯善军针对传统建筑陶瓷创新不足的劣势,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建筑陶瓷功能化的研究,在行业率先研发出纳米抗菌陶瓷砖制备技术,并获得多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解决了建筑陶瓷抗菌功能化的关键技术难题。
该技术成果经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组织专家鉴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项目产品获得了德国莱茵抗菌陶瓷产品China Mark认证,也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产学研合作,柯善军还带领团队成功研发了陶瓷“零碳”燃烧技术。2022年12月18日,全球第一块“零碳”陶瓷砖在佛山欧神诺研发中心成功出炉,一举攻克了建筑陶瓷碳排放的世界难题,为推进建筑陶瓷行业“双碳”达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外的眼科患者,可以用最先进的眼科检测设备进行诊断治疗,我希望中国的患者也可以。”作为2023年佛山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秦嘉博士和博士后期间致力于精准医学成像技术的研究,产生的科技成果曾与美国著名眼科医疗器械公司卡尔蔡司医疗器械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应用和推广。他致力于生物医学光子学功能性成像技术的研究,以实现无创、无损、高分辨率在体成像,提取和分析出生物标志性参数。
相比起在国外做基础研究,秦嘉更渴望回国创业,通过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在改善眼健康方面为祖国作贡献。2017年秦嘉回国后担任过特聘教授,目前在广东唯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
扎根佛山以奋斗实现人生价值
梳理此次获评“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名单可以发现,其中绝大多数人来自佛山乃至广东之外。他们扎根佛山、奋斗在佛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佛山历来有爱才、敬才、成才的深厚底蕴。近年来,佛山正在健全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政策环境,营造礼敬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不断吸引和集聚壮大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十类人才队伍,让人才“近悦远来”。
事实上,“最美科技工作者”的评选就是一面旗帜,折射了外来人才建设佛山的成效,也代表了佛山礼遇人才的决心。
“佛山有活力、有平台,拥有一片创业沃土,为科创企业注入发展动力,我们与佛山共成长。”广东奥素液芯微纳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奥素科技”)创始人马汉彬说。
马汉彬曾在国外留学工作10年。回国前,他在英国创办了奥素科技。回国后,他走过不少地方,最终选择在佛山创业。在他的带领下,奥素科技已发展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不容小觑的力量,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
马汉彬希望,在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和积极的人才服务体系下,未来能在佛山这片热土继续发光发热。
又如季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副主任、季华实验室中医康养项目负责人王心醉,其在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硕博连读,博士毕业进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工作。
不惑之年,王心醉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来到季华实验室,扎根佛山。“整个佛山在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很多的支持政策,佛山也在大力支持季华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并且季华实验室的高端医疗装备研究方向,是和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共同建设的。”2019年,王心醉被季华实验室柔性引进;2021年,王心醉全职加入季华实验室。
同样带着梦想来到佛山的2023年佛山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还有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下称“佛山产研院”)副院长殷红军。
如何做好科技成果转化是工程与工学背景出身的殷红军一直思考的问题。当方向和目标已经确定,踌躇满志的殷红军下定决心,要走出一条适合区域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在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后科研出站后,殷红军来到了佛山市,在佛山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从事科技企业孵化器与科技企业孵化的工作。
凭着一股冲劲和坚韧,殷红军带领团队,精心准备,多次和科技厅、国家火炬中心沟通,顺利拿到了2012年佛山国家火炬园“国家级”孵化器。在佛山产研院工作期间,殷红军又带队建成了一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佛山市片区带来了又一家国字号孵化器。
今天,佛山正在迎来越来越多五湖四海的科研人才,他们汇聚的力量,正在推动制造业大市实现新的腾跃。
■观察眼
让科技创新成为佛山前行的不竭动力
5月30日,2023年佛山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出炉,迎接全城礼赞。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当科技工作者成为一个城市里备受社会尊崇、获得“最美”荣光的人群,这个城市就必然充满希望。
今年是佛山连续第二年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这项工作在2022年刚刚开始时就备受关注,吸引了很多企业和普通市民的目光。在此过程中,一批科技工作者从实验室、车间、中试线走上前台,让他们的工作、他们的奋斗为社会大众、为广大企业所了解。这不仅让人才赢得了荣誉、赢得了尊敬,也让外界进一步认识到了这个城市越来越强大的创新实力、人才吸引力。
他们之中,既有奋斗在一线为人民服务的尖兵,也有潜心基础研究的“扫地僧”。虽然他们的学科背景、人生历程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发愤图强、埋头苦干、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他们的精神值得学习,他们的创造值得赞赏,他们的奋斗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最美科技工作者”仅仅是一个缩影。在他们背后,还有一大批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的科技工作者奋斗在佛山这片土地上。他们是佛山最宝贵的财富,是佛山发展的不竭动力。
时至今日,每一个城市都已经认识到,追赶时代、应对竞争、加快发展关键靠人才。特别对于佛山这个制造业规模排名全国前列的城市来说,凝聚五湖四海的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工作,更是践行制造业当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此前,佛山市委已经明确提出,要围绕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培养引进科技创新人才,精心绘制“高精尖缺”人才地图和引才图谱,不拘一格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围绕这一方向,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人才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化,释放红利。
与此同时,近两年来,佛山也在为科技工作者提供越来越多的“用武之地”,特别是高标准建设“一区一园一城”科技创新高地,打造“十大创新引领型特色制造园区”、建设“十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平台载体更加丰富。
而从产业上看,佛山正在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保持产业永远年轻、重塑佛山制造形象的重要切入点,重点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高端软件、医药健康、机器人、新型显示、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储能、节能环保、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构建以产业链为纽带、以聚集性发展为特征的新兴产业生态。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佛山都正在以最大的诚意,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张开双臂。让我们期待,“最美科技工作者”成为佛山最美丽的风景线。
■相关
2023年佛山“最美科技工作者”简介
◉马汉彬
致力攻克半导体生命科学仪器开发关键技术
马汉彬是广东奥素液芯微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研究员。他带领公司利用数字微流控平台广泛服务细胞、分子及微生物学中各细分场景,解决了薄膜半导体高端生命科学仪器领域的诸多技术难题,目前已布局相关国内外核心专利60余项,撬动了超百亿美元的大市场。2021年,他再次率领团队攻入“有源微流控数字细胞生物芯片”无人区,所主导项目获科技部“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胜奖。
◉王心醉
开发多款生物医学装备力争填补国家空白
王心醉是季华实验室医工所副主任,研究员。他成功开发了多款应用反馈良好的生物医学装备,促进产学研发展,力争相关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王心醉突破了中医传统诊断方法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搭建了中医大数据智能化信息平台,结合中医健康干预及康复训练系统,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制了一整套现代化的中医智能诊疗装备并将其应用于智能康养领域,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王荣跃
推动佛山燃料电池产业向前的国际“大咖”
王荣跃是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燃料电池关键部件研究室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其一直致力于基础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应用基础和工程化技术研究,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形貌可控纳米催化剂宏量制备技术、超薄催化层技术、三维纳米结构催化剂设计合成和稳定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开发和工程化技术成果。
◉文先杰
从事临床工作20多年的麻醉学科带头人
文先杰是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主任医师,从事临床麻醉工作二十余载,文先杰坚持不断深入研究局麻药物毒性神经损伤,形成体系和规模,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教育厅临床教学基地教学改革项目1项、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中医药局项目1项,广东省医院协会项目1项、广东省医学会项目1项。
◉杜蔚安
为DNA产品国产化作出积极贡献
杜蔚安是广东华美众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多年来,杜蔚安一直专注于核酸检测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工作,具有扎实的生物学、法医学理论基础、实验技能和丰富的产业化经验,研究的多个科研项目取得创造性重要成果,打破国外技术壁垒,为国内法医DNA技术和产品的国产化作出积极贡献。
◉柯善军
攻克陶瓷行业世界性难题
柯善军是佛山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研究院经理、省工程研发中心主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负责人,正高级工程师。他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建筑陶瓷功能化的研究,在行业率先研发出纳米抗菌陶瓷砖制备技术,并获得多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解决了建筑陶瓷抗菌功能化的关键技术难题。通过产学研合作,柯善军带领团队成功研发了陶瓷“零碳”燃烧技术。
◉秦嘉
推动眼科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
秦嘉是广东唯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作为核心技术成员自主开发的国产化高端医疗器械OCT Velite C3000、Velite C2000、Velite C1000、AI云平台产品均已获批3张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和上市销售,凭借其国内先进水平推动眼科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化,提高当地乃至全国的眼科诊疗水平。
◉秦磊
打破陶瓷卫浴机器人领域国外垄断
秦磊是广东汇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经过一次次革新突破,秦磊带领公司技术团队完成开发的陶瓷卫浴机器人修坯抛磨精确力控技术,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共同组织专家进行鉴定,总体技术达到同行业国际先进水平,并填补了国内核心技术空白,打破了陶瓷卫浴机器人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国外垄断的现状。
◉殷红军
创新佛山背后的产业经纪人
殷红军是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作为科技工作者,他为禅城区引进科技创新硬核科技项目不少于100个。其中,一呼百应、海辰科技、希狄微、华美众源等科技公司已经成为佛山科技创新标杆企业。作为技术经纪人,殷红军转化的科技项目不少于20个,其中新成立的中科云图、广东能芯、星尘科技等已经成为佛山创新领军企业。
◉黄冠龙
深耕天线微波赢得国际性荣誉
黄冠龙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特聘教授,佛山市智能天线与微波毫米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曾突破多层微波腔体结构无法一体化实现的“卡脖子”问题,在国际上首次将金属3D打印技术运用于极复杂微波天线设计中,研究成果获得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旗舰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IEEE主编邀请撰写特刊综述文章。基于该领域的持续深耕,他也获得了国际应用计算电磁学会(ACES)青年科学家奖等多个国际性荣誉奖项。
【撰文】肖霞 黄祥年 钱铖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