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东莞新闻 > 正文

科创制造强市,正发生生产力变革


制造业升级势在必行,东莞正热切呼唤新质生产力。

今年以来,东莞各镇街(园区)纷纷根据当地现有优势谋划新质生产力的破题之法。松山湖依托“国之重器”持续勇闯“无人区”,滨海湾凭借OPPO全球算力中心掀起AI潮,水乡依靠后发优势加快布局战新产业……这些一线新实践无不凸显东莞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视和迫切感。

新质生产力是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也是东莞转型升级的新动能。从发展“三来一补”加工贸易赚取第一桶金,到抢抓IT产业转移机遇成为世界“手机之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东莞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这一次东莞毫不犹豫选择以新质生产力应对。

在东莞这个制造名城,新质生产力如同催化剂,正进一步激发产业活力,释放产业潜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必将为经济增长持续注入强劲新动力,创造大量投资和消费需求。

3月30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在松山湖启动建设。散裂中子源被誉为“超级显微镜”,能够服务于前沿科学研究,对接国家重大需求,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二期工程建成后,研究能力将大幅提升。

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纵观世界风云,每次新大国崛起,背后都有一个科技策源中心做支撑。通过持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松山湖科学城正在成为我国下一个科技策源中心之一。

在“国之重器”的加持下,原始创新成果加快涌现,科技创新体系日趋明晰,产业与科技“强强联合”,持续厚植新质生产力沃土。

被视为“千亿镇”有力竞争者的长安镇,全力打造智能视觉、新能源配套、电子大健康等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了更加强劲有力的产业战略支点;南城则进一步做强总部经济和金融产业,加快形成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互促的创新体系;清溪镇赋能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120家企业通过国家高新企业认定;黄江发力“大技改”行动,推动企业革新工艺、改造技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制造业是科技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也是技术创新带动生产力提升最显著的领域。作为全国工业制造业最密集的城市之一,东莞人口超千万、产值超万亿,而且享有大湾区独特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随着各镇街(园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一场全新的生产力变革,正在制造名城里酝酿,而且速度还将更快。

随着新质生产力在东莞加快形成和各项利好措施陆续出台,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已敏锐感知这难得的历史机遇,闻风而动。

3月底,松山湖低空经济产业服务对接会召开,13家低空经济领域企业和协会携手探索低空产业发展密码。事实上,松山湖目前已聚集丰翼科技、东莞通航、蜜蜂航空、超粤航空、中科云遥等一批低空经济产业链相关环节企业,涵盖多个领域。

前瞻布局,下好先手棋,才能构筑新优势。为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东莞聚焦下一代移动通信、低空经济、量子计算等领域,加大未来产业创新团队招引力度,计划通过高质量基金体系撬动更多资金导入初创期创新企业,努力培育1—2个百亿级未来产业集群。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新风口,每个地方都有大机遇。在战新产业领域,东莞大力建设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积极拓展汽车电子新赛道,打造储能特色产业园区,探索建设城市级人工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台。

向“新”发力,东莞一刻不敢松懈。在滨海湾,人工智能加速嵌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中,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等应用有序推进;在塘厦镇,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的科研机构持续进驻,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在大朗镇,市新材料产业园加快打造,一批先进材料项目运营投产;在谢岗镇,投资65亿元的比亚迪项目将为新能源产业加速崛起增添发展新优势……

一个个“新”潮澎湃的制造新模式、产业新布局,拼构出东莞厚植新质生产力基础,描摹出未来发展的新图景。

当前,技术创新对行业的支撑性与颠覆性作用已成为多数传统制造企业的共识。在东莞,“产业+科技”的春风,正在吹向每一个传统制造的车间。搭上科技快车,传统制造业融入创新链,呈现出“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作为“中国食品名镇”,茶山镇通过引导食品饮料行业自动化转型,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茶山镇的雀巢美极公司打造了第一条“熄灯”生产线,极大提高产品批号检查的效率。

在“中国家具出口第一镇”大岭山,看似离“数字”很远的家具行业,也已被植入了丰厚的数字化基因。以A家家居、佳居乐、运时通、福临门世家为代表的一批大岭山家具企业,正大步走在数字化道路的征途上,逐渐成为行业内具有影响示范性的数智化转型标杆。

向“新”发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构建新老并举、量质齐升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续写传统制造业“不再传统”的转型升级故事。东莞八大传统产业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三成、总产值的两成,推动这些产业转型升级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命题。

站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新风口,东莞各地依据各自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因地制宜、先立后破,以新技术改造,进一步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

【撰文】韦基礼

【策划】黄少宏

【统筹】陈启亮 韦基礼 刘远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