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韶关新闻 > 正文

一场“村晚”看古县千年|南方深读


“每年过年都要表演节目,今年的舞台格外大!”

韶关始兴太平镇少年吴文轩说的“舞台大了”,是指他们的“村晚”入选了2025全国春节‘村晚’示范点。

元宵节,这台“村晚”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让全国观众在新年的尾巴上,感受始兴千年古村的年味。>>点击看直播

韶关始兴:一场“村晚”,古县千年

“村晚”的热闹劲儿,不仅在线下,更活跃到“云端”。当天直播超240万人次观看。

“客家乡音好亲切!”弹幕上,一条条关于文化与习俗的留言纷纷涌现。

乡镇的文化生活对比城市而言,是较为有限的,但民间旺盛的文化需求却与日俱增。最初的‘村晚’就是应群众需求,野生于民间。它充满活力、接地气,有很多始兴当地的特色民俗节目,基本都是由村民自己创编,非常贴合他们的生活实际。”韶关市文化馆馆长李晓清说。

村里80岁老人讲九龄传说

2月12日,“2025全国春节‘村晚’示范展示暨‘我们的节日·元宵’文艺晚会”在韶关始兴县白石坪村热闹上演,非遗是重头戏。

客家山歌、非遗采茶戏、舞龙舞狮、情景剧等特色节目,都少不了非遗元素和始兴味道。

“我们希望做到,让老传统遇上新表达。”“村晚”执行导演赵勇说,许多舞蹈和节目都经过重新编排,以便让非遗元素在舞台上焕发出更耀眼的光彩。

看着台上一个个非遗元素的轮番演示,始兴县文化馆馆长杨英心中涌上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与成就感,始兴县的众多非遗项目是从她和同事们一步步整理与保护而来。

非遗,蕴含着百姓欢度新春的浪漫与智慧,不再局限于“一地一时”,而是在坚守与创新中奔向广阔舞台,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咚!咚咚咚!”随着“村晚”演出拉开帷幕,客家小伙子们带来的舞蹈《九龄故里闹元宵》一亮相,便点燃全场气氛,欢快的步伐与热烈的鼓点交织,赢得观众阵阵掌声与喝彩。

杨英向记者介绍,省级非遗项目张九龄传说的资料整理历时多年。在九龄故居隘子镇石头塘村,她在祠堂门口和村民们聊到天黑。

让杨英感动的是,村里的老人们对九龄传说的熟悉程度,“80多岁的老人都能朗朗上口,说着从父辈那里听来的九龄故事。”

“‘村晚’等民俗活动是很好的传播平台,这些非遗元素是始兴民间传统艺术,能够历久弥新呈现在大家面前就是最好的保护和宣传。”杨英说,除了“村晚”,每年举行的新春民间艺术展演中也是一个集中展示平台,每年各个乡镇的非遗节目罗坝舞龙、澄江青草狮、城南醒狮、钱叉舞等,都会在巡游队伍中。

开场舞中,演员耿树兰举着蚌壳随着音乐节奏一开一合,格外吸引眼球。这是始兴非遗龟蚌舞的特色元素。

“龟蚌舞一般在春节期间表演,寓意祈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耿树兰介绍,传统龟蚌舞表演中,龟、蚌等角色互相嬉闹,通过舞蹈和渔夫的表演,反映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本领。

“把宰相粉吃见了碗底,抬头望见的是双眸明亮的你……”当民谣《始兴始兴》的旋律在现场响起,观众纷纷加入大合唱。悠扬的旋律与质朴的歌词交织在一起,传递着始兴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殷切期许。

“村晚”舞台上,“宰相粉”等当地非遗元素贯穿全场。

“村晚”舞台上,“宰相粉”等当地非遗元素贯穿全场。

“这个节目是客家元素与流行音乐的碰撞,类似的本土文化元素贯穿晚会全程。”赵勇说,始兴“村晚”好戏连连的背后也是一个县文化底蕴的展示。

演出间歇,“村晚”还不忘穿插“广告”。“我身上穿着的这件凤凰装就是畲绣做的。颜色既是复古民族风,也是现在流行的多巴胺撞色,支持大家定制。”在现场互动中,非遗传承人热情推荐畲绣产品。

在舞台旁的非遗展区,还有宰相粉、龟蚌舞、瑶绣等各式非遗产品。

2015年,宰相粉制作工艺便被列入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始兴的文广旅体局副局长钟舒介绍,目前已培育了50多家米粉生产企业和作坊。

除了非遗元素,采茶、插秧、做糍粑等当地传统农事一一在台上再现,昔日田间劳作的场景伴着乡音,满是传统的韧性。

每次彩排数百村民围观

一场“村晚”只有一个多小时,但筹备工作早在1月中旬便开始了。

1月24日下午,游客李先生在游览始兴县周前古村时收获了“意外之喜”——大榕树下古戏台歌声不断。原是“南岭村K争霸赛”在这里火热开唱,在为元宵“村晚”做预选,也同村民游客一起喜迎新春。

转眼到了元宵节,“月光光,照四方,四方暗,跌下坎……”当村K优秀节目表演者刘大哥登上“村晚”大舞台时,悠扬的民谣响起,瞬间引发了现场村民的热烈大合唱。能有机会在老乡面前表演,刘大哥台上台下笑开了怀。

听说要办“村晚”,村里的年轻人也争相展示才艺,整场晚会最小的表演者是年仅6岁的郭益清。彩排时,面对村民的“强势围观”,小家伙一点也不胆怯,蹦蹦跳跳好不快活。

吴文轩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舞狮队的排练,他说,今年队伍里有不少是返乡大学生,特地留下来参加完演出才匆忙返校。“平时少有机会能和老乡们一起排练这么久,像是回到了小时候过年一起玩闹!”对于他而言,“村晚”彩排的过程也成了重新连接村里乡亲的纽带。

“大家热情很高,当地都有一百人参与到节目的创排中。”赵勇说。在“村晚”的舞台上,村民们既是演员也是亲友团。彩排期间,数百名村民围观让赵勇既倍感压力、又对正式演出增添了不少信心。

舞蹈演员聂享亮也早早报名参与节目彩排,过年期间在家将动作排练了一遍又一遍。“我想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我家乡的文化。”

活动当天,村民刘阿姨早早吃了饭过来,只为踏踏实实地看一场热闹的“村晚”。“不赶早可抢不到好位置!”她说着笑了起来,“这几年,县城文化活动越来越多,年味十足!”

春节8天旅游收入2690万元

一场“村晚”,不仅让乡亲们的情感有了依归,还盘活了文旅融合的“一池春水”。

始兴是千年古县,也是盛唐名相张九龄的故里。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始兴大力实施“文旅兴县”发展战略,将丰富的山水、古村、围楼等文旅资源存量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量。

今年春节期间,始兴以“村晚”为契机,整合乡村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迹、特色农产品等资源,精心策划推出了以“赏花韵逛围楼泡温泉”“请到始兴过大年”为主题的系列文旅活动,各类球赛、展览等超40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为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据不完全统计,春节8天假期,始兴县各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旅游收入2690万元。

在“村晚”舞台的侧面,也有一座县城老建筑——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圆筒粮仓。粮仓冷褐色调外墙充满岁月斑驳的痕迹,如今随手就能拍出复古“大片”。但这里也曾面临“保护利用”还是“推倒开发”的艰难抉择。

“一个城市的建设,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遵循着这一理念,这座千年古城选择了尽可能延续自己的文化传承,将群众记忆中的“老城地标”一一保留,一座座老旧建筑被串点成线。

目前,老粮仓旧改正加速推进,这里将会引进咖啡馆等新业态;在墨江河畔,由闲置办公大楼改造而来的墨江文苑“蝶变”新生;百年历史的广州会馆被全面修缮,重新开馆;建于清代的长安围改造成了风度书房……老街、古楼、围楼等承载城市文脉的历史建筑焕发新生,成了展现城市文化的窗口。

始兴的文化保护理念也早已从县城延伸至全域。

作为中国围楼之乡,始兴启动实施“新时代围楼复兴计划”,开展“百围大修”“百围大景”“百围大展”“百围大剧”“百围大作”五大工程,着力推动特色风貌保护、历史场景再现、文化空间利用、主题故事演绎、创意产品开发,“一围一策”开展活化利用,推动围楼周边多元业态发展,让始兴围楼焕发新生机、绽放新光彩。

在古建筑中看展,到古村落听星空演唱会,在“国保”级的古老围楼中看一场中外时装秀……当家门口的历史建筑成了现代文化空间,各类活动如繁星点缀,精彩纷呈,群众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热情参与文化的生产传播,有效激发了群众自发创作文化、塑造文化、发展文化。

山民扛着锄头上台,嘹亮的客家山歌掠过县城百年围楼屋檐,乡村文脉的传承在此刻具象化。

 对话 

韶关市文化馆馆长李晓清:

“村晚”要成为总揽乡镇千丝万线的终端

如何让“村晚”发挥更大的能量,使村民登台唱主角的同时,把乡村的知名度打出去?

韶关市文化馆馆长李晓清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表示,始兴“村晚”在设计之初,就不仅仅是一台文艺汇演,而是借助其扩大“文旅朋友圈”,在全国舞台传播始兴的人文魅力,让更多人记住这个千年古县。

南方+:如何结合当地民俗特色、调动村民积极性来举办一台特色“村晚”?

李晓清:我们主要是珍惜村民的自驱力,同时为他们提供助推力。例如提升节目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媒体传播声量,把群众自发的、小型分散的节目整合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呈现给全市、全省甚至全国的观众。

我们选取了一大批有特色的优质生活图景,比如早餐吃宰相粉、过元宵打糍粑、客家人的结婚仪式、采茶喝酒唱山歌、南岭村K争霸赛等等,把村民熟悉的生活片段“转化”成演出内容,生发出符合舞台标准、大众审美的节目。

有了群众的大力支持,我们积极尝试申报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没想到真的入选了。

南方+:您认为办一台“村晚”有怎样的意义?

李晓清:办群众文化活动,最重要的是大家开心,让观众们笑起来,咱们的“村晚”就不白干。这是我们做公共文化一直追求的社会效益。

从更加宏观的角度看,所有的文艺演出,一定要关注它的文化效益。通过这次全国直播,我们始兴打出了两张名片,其一是历史名片,其二是文化名片。

首先,始兴是千年古县,在三国时期就设立了县衙,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其次,从横向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看,始兴又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县城,汉族、畲族、瑶族共居,还深受客家文化影响,本地的民俗文化非常深厚,非遗项目多得数不清,吃穿用度各个方面的项目都有。像是宰相粉、畲绣、采茶歌、龟蚌舞,都是我们独特的文化符号。

优质的文化如何转变成经济效益,是全国文旅面对的课题,我们始兴也在不断探索。希望能通过这次“村晚”,让全国朋友都能接触到始兴的美景好物,留下好印象,为始兴农副产品打通电商渠道、旅游业发展打下好基础。

南方+:如何让“村晚”不仅仅是一台晚会,让其发挥更大的能量,如助力文化传承、促进文旅?

李晓清:从概念设计和细节把控两个方面去努力。在设计之初,我们对始兴“村晚”的定义,就远超出一台文艺汇演的标准,而是希望把它打造成一个窗口、一个总揽乡镇千丝万线的终端。

所以,我们的节目中也会夹带文旅“私货”,抢占观众的注意力。注意力被吸引过来了,如何留存住,这就要比拼服务细节了。太多爆火城市的案例告诉我们,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流量的热度非常短暂,没有硬核的文旅配套设施、公平合理的消费环境,是接不住泼天富贵的。我们始兴一直在努力,一方面搞基建,修路修公园;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管理办法,争取将自然环境、市场环境变得更加规范、更加标准化、更加方便旅客出行。

采写:南方+记者 范永敬 叶志强 徐子茗

统筹:毕式明

策划:何雪峰

视频/图片:始兴县融媒体中心 始宣

 相关报道 

畲族“村晚”里的中国年|南方深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