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江门新闻 > 正文

珠三角观察|“三兄弟”默契向东,珠中江这次能破局吗?


珠江西岸“三兄弟”,最近又被省里点名了。

3月下旬,省委常委会到珠海调研,强调珠海要切实担负起加快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辐射带动珠江西岸和粤西地区发展的责任。一个星期后,珠海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中山、江门学习考察,就深化交流合作等开展座谈。

从珠中江第一次提出紧密合作算起,已经过去了整整15年。

当年,广佛刚刚达成同城合作,珠中江就紧随其后抱团发展。然而经过这么多年,三城合作并没有激起太大水花,如今经济体量已与深圳都市圈、广州都市圈拉开了3倍以上的差距。

去年底,省里发布《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阳江初入珠西都市圈“兄弟团”。这片区域被寄予厚望,要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增长极。

在扩圈的新阶段,内部经济体量相当的珠中江如何迎头赶上,破解珠江口两岸“东强西弱”的现状?

拼下1万亿都市圈之后

珠中江GDP合计破万亿,时间并不久远,就发生在2021年,当时三城的GDP都在3500亿—3900亿元区间,相差只有约300亿元。同一年,东莞迈入“万亿GDP俱乐部”,成为广东第四座万亿级城市。

西岸三城,不敌东岸一城,是珠江口两岸“东强西弱”的现状。

突破万亿后,珠中江的经济体量陆续有些“小惊喜”,先是珠海在2022年率先冲线4000亿元,然后江门在2023年紧随其后冲线。三城的合计GDP也每年上了一个“小台阶”,从1.15万亿元增长到了1.21万亿元。

然而,放眼高速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慢进也是退。2023年,面积与珠西都市圈相近的广州都市圈,GDP总量达到4.69万亿元。而东岸5万亿量的深圳都市圈,在总量和增量上更是遥遥领先,与珠西都市圈的差距还在扩大。

原本,都市圈是为了打破不同城市之间的行政藩篱,以交通、公共服务、规划、产业等同城化带动区域共同发展。

但从2009年珠中江提出围绕规划、交通、产业、环保、应急处理等方面展开合作开始,珠中江一体化、同城化的发展阶段和水平,似乎并没有太大的进展。最能引起市民热议的,也不外乎2022年省自然资源厅提出的“支持珠中江联合申报地铁建设”。

缺乏核心龙头带动、产业协作不足、交通互联互通有待提升、促进都市圈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制约着珠江口西岸城市群的发展能级。

最新的《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要以珠海为核心,以中山、江门、阳江为增长极,构建“一核三极、两圈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实现核心引领、轴带支撑、圈层拓展。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把珠中江看做一个整体,格局一下子就打开了。

论政策资源,珠海是经济特区,横琴封关运行后,政策红利正在不断释放。论对外资源,珠海接壤澳门,“侨都”江门530多万五邑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遍布世界。论产业资源,珠海创新能力最强,正在建设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中山准备通过深中通道“牵手”深圳,加快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江门有大湾区唯一省重点支持建设的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充足的产业空间是珠三角难得资源。

以上这些资源,能不能打通来用?

在最近的考察交流活动上,江门提出两个观点,可以窥见其对珠中江现阶段关系的期待。

一是“加强产业联动和创新协同,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相互启发、相互借势,共同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携手建设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二是“加强珠西都市圈整体宣传推介,联合对外招商,切实提升都市圈影响力和美誉度。”

相互借势,一起向外,这或许是珠中江万亿之后,破解“近邻不强,强邻在远”的机会。

多领域合作的具体实践

过去一段时间,三城在多个领域都有试水合作,尤其是县域、镇域层面达成了不少实质性的进展。

政府服务领域,珠海与中山破壁。

截至目前,中山坦洲镇与珠海市共有139件“跨域通办”事项,其中斗门区70项、金湾区37项、高新区32项,涵盖市场主体设立、医疗、经营等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事项。

政法执法领域,珠中江三地合作多。

因为地缘相近,生态领域治理成为珠中江合作的重要领域。例如三地检察机关签订《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检察公益诉讼区域协作的意见》,三地多次联合开展河道交界水域联合执法行动,三地司法局联合举办司法鉴定行业培训班。

产业协作领域,中山与江门有新进展。

去年,中山市与江门4个县级市对口开展产业协作,共建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硅能源、智能家电县域特色产业园。在多次沟通对接会上,两座城市围绕产业链合作展开讨论,力求实现跨市产业链上下游和产、供、销精准对接。

随后,更频繁的考察和产业协作在基层展开。比如,中山南头镇到中山(恩平)智能家电产业园施工现场考察,这个园区曾在2022年引进了中山8个超亿元智能家电产业链项目。江门台山与中山三乡镇揭牌驻深联合招商办,建立紧密联系机制,开展投资合作。中山坦洲镇到江门鹤山调研,就共建硅能源产业园、加强产业链合作、共同招商引资、产业协作资金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山翠亨新区—江门开平市协作共建县域特色产业园正式揭牌。

就在刚刚过去的3月,中山翠亨新区—江门开平市协作共建县域特色产业园正式揭牌,将围绕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展开产业协作,建立常态化联合招商工作机制。两地首个产业协作成果广东中科建成低温储运装备制造项目已经落地开平。

过去这些合作,从模式和效果上,为三城今后更紧密的联动探了路、打了基础。尽管之前三城间的合作各有侧重,但刚刚进行的这次学习考察,可以发现三城对合作的方向有了明显的趋同:无论是考察点的安排,还是双方主官间的座谈,交通和产业合作都被放在了重要位置。

珠中江三座城市,都被认为是下一个“万亿工业大市”的强有力竞争者,产业是它们眼前最关心的事情之一。

在这条追逐万亿工业总产值的路上,“兄弟团”内部虽然缺少产业转移的动力,但互为产业链上下游,还是有空间的。三市正在大力发展的产业重合度也比较高,包括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赛道。

至于交通互联,对于珠中江来说都是今年的大事。

接入珠江口东岸大动脉

最近,港珠澳大桥塞车又冲上了热搜,一连四天香港公众假期,各个口岸堪比春运。这波汹涌的港澳居民“北上潮”到今年底,有可能更加深入珠中江。

2024年,是珠中江期待许久的时间节点,因为“大桥经济”将同时降临这三座城市。

两条大桥即将深刻影响珠中江区位优势:一条是深中通道,预计今年6月具备通车条件,届时深圳到中山将缩短至30分钟以内,到珠海和江门也将缩短至1小时以内;另一条是黄茅海跨海通道,预计今年底建成通车,届时从港澳出发经港珠澳大桥北上到达横琴,再走黄茅海通道到达江门台山市赤溪镇,也是1小时左右。正在建设和规划的深江铁路、深珠通道也值得关注。

这意味着,珠中江将接入珠江口东岸深圳、香港经济大动脉,各类高端要素将有机会加速向珠江西岸流动,为三城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资源。

“大桥经济”的威力,在长三角可见一斑。南通依托苏通大桥、崇启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融入了上海大都市圈,GDP在2013—2021年年均增长达到8.4%,入列万亿之城。宁波在大约15年前迎来杭州湾跨海大桥,全域深度拥抱“大桥经济”,前湾新区从一片滩涂崛起为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

现在,珠中江也迎来了由大桥引发质变的机会,“三兄弟”的动作不可谓不快。这几年,深中、深江、深珠合作消息不断:

珠海全面对接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在高新区后环片区划出深珠合作示范区,建起现代化产业新城,以此作为承接东岸创新资源向西辐射的首站。

中山近水楼台先得月,已经与深圳建立起常态化的联合招商机制,深中经济合作区总面积66平方公里,其中约80%的功能空间布局在翠亨新区内。

江门的劲头很足,不仅在银湖湾滨海新区加快规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今年还揭牌成立了学习借鉴深圳经验办公室,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九方面基础性工作开展学习。

作为以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见长的珠中江,在谈及“拥深”时都提到了相似的模式,例如珠海高新区的“深圳总部(窗口)+深珠合作区研发、生产”模式,中山市委全会提出的“深圳创新+中山制造”模式,江门市委全会提及的“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服务+江门制造”跨市战略组合布局。

一时间,拥深、融湾,成为珠中江的热词,也显露出它们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中的雄心:手握发展空间和产业基础两大优势,珠中江要把自己打造成深圳企业的“大车间”,做大珠西都市圈的经济“大蛋糕”。

在深中通道开通前的时间节点上,“三兄弟”加紧了互动,希望这次能给珠中江带来更多不一样。

【采写】南方+记者 李霭莹

【统筹】李卓 何山


↓↓↓识别二维码加入群聊,看更多珠三角新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