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江门马拉松,是曹建新今年跑的第14场全马。年满70岁的他,已到了要在参赛前签署健康安全责任书的“高龄”。
四川小伙闵锐,跑马三四年间,足迹遍及澳门、香港、东莞和广州。
肇庆学生斯文,在参加了一场欢乐跑后,决定认真探索这座岭南古邑。
每年,众多跑步爱好者踏上大湾区的马拉松赛道。他们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开始长跑,各自练习,经年累月,一次次在盛会中擦肩或者相遇。
选手们奔跑在第十届广马赛道上。
气候宜人的广东,是长跑爱好者的冬季热门目的地。今年,40多场马拉松赛在广东举办,尤其从11月起至年底,粤港澳大湾区每周都有“马”可跑。
跑步是私人的爱好,跑马则是全城的狂欢。马拉松热持续,背后是一个人的长跑,一群人的长跑,也是一座城市的长跑。
跑进70岁,“有路就可以跑”
36年过去了,曹建新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在全程马拉松比赛中获得名次的日子:1987年12月13日。
那是一个凉爽的清晨,从广州天河体育场出发,跑过黄埔大道,到萝岗再折返,3小时后抵达终点,日头已接近正午。这一年,广州首次尝试采用正式马拉松竞赛方法举行长跑赛事,曹建新获得了第六名。
这就是广州马拉松的前身。而曹建新跑步的历史,还要更加久远。
从小学起就参加学校的象征性长跑,每天跑三五公里,累计下来能从广州跑到北京;17岁当海军航空兵,总是先独自沿着部队旁的机场公路跑一段,再回去参加集体晨跑;退伍后进入船厂,出海的日子里不着陆地,他就在船舰宽阔的甲板上跑。
曹建新如期参加第十届广马。嘟嘟妹 拍摄
上世纪80年代初,曹建新加入了广州火炬长跑队——广州跑步文化的奠基组织。10公里跑、环市跑、马拉松、50公里跑……他们的足迹遍布羊城。
2012年,趁着亚运会的余热,中断多年的马拉松赛事在广州重燃,成为“新广马”。 此后十余年,曹建新从未落下一届,被广马组委会列为“忠实跑者”,拥有无需抽签就能直接参赛的殊荣。
12月10日12时半左右,当60岁的李育芊用双手“跑”完广马全程,她也许会回想起,40年前自己参加过的广州“环市跑”。那时,她已是一名长跑运动员,被曹建新亲切地称为“芊芊”。
十多年前,李育芊腿部受伤,下肢失去了移动能力,不得不依靠轮椅行动。但她没有放弃长跑,只不过,跨越漫长跑道的从“双脚”变成了“双手”。30多年来,尽管一家人已定居加拿大,但在广州举行的长跑比赛,李育芊都会争取赶回来参加。每次奔跑,都是她与广州的一次“再续前缘”。
李育芊的父亲李秉中,广州火炬长跑队的建队成员之一。父女俩都是长跑运动员,广州跑步界的“明星人物”。2017年,李秉中还专程从加拿大回国组织北京至香港的接力跑,以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那年他已年逾80。曹建新也是这次接力跑的主力成员之一。
完赛后的李育芊。
第一届广马举办时,曹建新59岁,退休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长跑,跑出广州,跑出珠三角,跑向全国各地。他知道南京玄武湖一圈是9公里,西安的城墙四围一周约14公里。如今,他参加过的大大小小的长跑赛事,累计已有两百多场。
脚下有路,是曹建新跑步的唯一要求。两次见面,他都穿着同一双白色网格运动鞋,鞋头处已经磨损得发黑。
“就一双鞋,有路就可以跑,哪里都可以。”
打卡式跑马,从完赛到“玩赛”
热爱跑步的人,会在赛道相遇。
39岁的Gary和曹建新一样,已连续十年参加广马。五六年前,他们在比赛中相识,竟发现彼此就住在相邻的小区。两人从未在家门口碰过面,但在比赛中、外出参赛的火车上,他们不时有重合的轨迹。
对资深长跑爱好者来说,跑马拉松就像“集邮”,奔赴各个城市打卡是乐趣所在。
由于气候原因,岭南的马拉松赛事主要集中在年初和年尾,温度宜人的冬季,吸引长跑爱好者们纷纷向大湾区涌来。
11月起至年底,从佛山、中山、东莞的半程马拉松,到肇庆、广州、深圳、江门的全程马拉松,从深马、广马等以城市命名的大型赛事,到白云山、松山湖、黄埔等区域举办的中小型赛事,大湾区每周都有马拉松可跑。
澳门马拉松上,跑者们正经过跨海大桥。
29岁的四川小伙闵锐,跑马以来足迹遍布半个大湾区。第一次在澳门,“线路很靓,贯穿氹仔和澳门老城区,还会经过嘉勒庇总督大桥和西湾大桥两座跨海大桥”;接着是香港,“摩天都市风的赛道,沿着海岸公路跑,特别带感”;然后是东莞,“从市中心CBD的面貌,穿过很多林荫小镇,最后抵达松山湖,一派别致的景象”;最后,来到广州,“我的事业从这里起步,我也在这里爱上跑步,这座城市一天24小时的任何时段,都曾留下过我跑步的痕迹。”这次跑马,闵锐有父母的陪伴,比赛之余,他还带父母四处游览了广州的景点。
不是在跑马,就是在去跑马的路上。Gary已数不清今年跑了多少场马,最频繁时曾创下一个月五场的纪录。“周六日休息,周五下班后坐高铁或飞机过去,周日跑完再回来上班。”
Gary打卡各地马拉松的完赛奖牌。
在广马之前,Gary和“跑马搭子”阿邝刚跑完深圳马拉松。深马赛道覆盖深南大道,一路宽阔平坦,备受跑马者青睐。广马路线则更为多元,前半程以现代化商圈为主,后半程进入老城区,“特别是从人民桥下来之后,沿途很多市民会用粤语喊加油,还有各种cosplay,就像来参加一个大派对。”
身穿蓝色紧身衣、肩披红色斗篷,一名身材健美的“女超人”在广马赛道上十分抢镜。厦门女孩木子静去年在家乡完成了第一个全马,今年她尝试“跑”向更远的地方。“中签广马很幸运,穿超人装在赛道上跑起来很酷,我也想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惊喜。”未来,她打算继续以自己喜欢的打扮跑去不同的城市。
广马上,打扮各异的跑者们。
打卡式跑马,拉动了“马拉松经济”。以Gary和阿邝为例,到外地跑马,交通、食宿再加上买手信,平均每次的开销达到2000元左右。根据中国田协公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马拉松比赛年度总消费额达178亿元,全年赛事带动总消费额288亿元,年度总产出达746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收入有报名费、广告冠名费、赞助费等。2023年广州马拉松参赛名额共3万人,报名费160元/人。据测算,仅报名费一项获得的经济收益预计就有480万元。赛事前后,也会相应掀起文旅消费热潮。
一场city run,重塑城市
第一次跑江门马拉松,曹建新用时比广马多了10分钟。
在熟悉的路线上跑,无疑更流畅。广州跑圈里最有名的“九桥”“十桥”,是曹建新最常跑的路,“哪里该有坡,哪里该转弯,不用看指示都知道跑到第几公里了。回来的时候沿江边,到海珠桥下,差不多是35公里;进入二沙岛,就是最后一段了,大概是37公里。”
而江门人廖华盛,在其他城市跑过30多场比赛后,终于迎来一场家门口的马拉松。
坚持长跑8年,他跑过了“可绕地球半圈”的里程,体重从38岁时的200多斤减到如今的140斤。刚开始,1公里都要“咬着牙”才能跑完,一年后,已经能完成42公里的全马。
廖华盛在家门口的滨江大道坚持长跑已有8年。
“这是我梦寐以求的:用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段路、每一个角落,同频共振地感受家乡的发展与变化。”步行街、华盛路、滨江绿道、下沙公园……这条赛道记录着廖华盛的人生轨迹,江门的历史记忆与城市新貌也融合其中。
今年是江门第一次举办正式的马拉松赛事,在此之前,这座侨乡办了8年的健走马拉松,参赛选手只需在1—7天的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里程。正规的马拉松竞赛完赛时间更集中、参赛规模更庞大,能够获得主办权则意味着城市具备了更高的组织管理水平。
刚满20岁的斯文,正尝试通过长跑来认识所处的城市。三年前,斯文从汕头来到肇庆上学,很长一段时间内,因疫情而常常封闭的校门让他少有外出探索的机会。
带着好奇,斯文报名了11月26日举行的肇庆马拉松6公里欢乐跑。从宋城墙的朝天门出发,到七星岩北门广场终止。以往坐车或骑自行车路过,斯文从没有留意路上的细节。“从历史古迹到繁华的现代商圈,再到七星岩的自然景观,一边跑一边感受不同场景的变化。这些景点之前也去过,但没有这样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斯文决定,这次跑步结束,他要再去沿途那些景点逛逛,重新认识肇庆。
肇庆马拉松以宋城墙为起点。
长跑塑造着跑者对城市的认知,城市也跟随千千万万跑步爱好者的脚步不断更新。
在曹建新的记忆里,广马成为全民赛事之前,除了特定的运动场所,广州城中适合跑步的道路并不多。
马拉松的举办,激发了市民的运动热情,也让城市道路规划更多地考虑到市民的运动需求。如今,“健步道”在广州城随处可见,兴致来了,随时可开启一场“city run”。
广州的“九桥”“十桥”,正是今天广马的主要路线。2012年第一届广马以东风路为主赛道,沿途经过中山纪念堂、市政府、公园前、省政府等地点,贯穿老城中心区。但这条路线对城市交通影响大,2013年起,广马就调整为沿着珠江、贯穿九座跨江大桥的“一江两岸”滨江线。
广州在城市中的许多地方都设置了“健步道”供市民跑步。
12月10日11时许,在广马赛道的36公里处,Gary开始放慢脚步,不时拿出手机来拍照,还接过热心市民递来的鸡汤,边喝边走。一个个选手从身边跑过,他却不慌不忙。
“5小时20分再冲线。”Gary心里想。5小时17分,抵达花城广场的终点拱门处,在终点线前又等了3分钟,他才最终迈过去。
“520的成绩对你意味着什么?”
“表达爱咯!”Gary说,这是一种私人爱意与马拉松盛会的结合。
Gary在这次广马中跑出“520”的成绩。
【采写】南方+记者 李菀瑄 黎詠芝
【摄影】郑新洽 苏韵桦 黄烨倩 罗馨如
【策划】黎詠芝 高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