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清远新闻 > 正文

清新石潭镇人大:深耕丝苗米产业,激活村集体经济新动能


近年来,清新区石潭镇人大聚焦清远市五大百亿丝苗米产业,通过土地整合扩容、科技赋能提质、品牌锻造增效、文旅融合延链四步联动,高质量推进广东省丝苗米跨县集群产业园(清远)项目建设,助力丝苗米产业逐步实现从“田间地头”到“云端餐桌”、从“单一生产”到“全链增值”的聚变跃升。

目前,产业园(石潭)子项目丝苗米种植规模突破9000亩,年产量及年产值达3300吨、28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2%、6.9%,辐射带动联滘村、南楼村、大围村等3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平均不足10万元跃升到15万元,探索出一条以产业兴旺撬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的可行路径。

土地整合扩容,打造现代化“米粮仓”

以撂荒地复耕破题、土地流转聚力,通过基础设施升级盘活零散耕地,推动“小田变大田、低产田变丰收田”,为丝苗米规模化种植筑牢根基。

人大代表牵头复耕,唤醒沉睡沃土。石潭镇人大组织人大代表牵头成立村级土地整治工作专班,带领专班全面摸排闲置、撂荒耕地,对闲置地块逐块“把脉问诊”、分类施策;同时,代表们主动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行代耕代种模式、协助落实政策补贴,累计推动复耕撂荒地8600余亩,实现“荒草地”变“产粮田”。

人大代表协助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石潭镇人大引导人大代表协助村集体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动员经济合作社、农户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5000余亩;代表们还参与引进清远市农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助力其打造“千亩方”核心示范片,并监督落实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技术规范、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收储标准的“五统一”管理,推动丝苗米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亩均收益提高5%以上。此外,代表们推动创新采取“村集体+企业+农户”合作模式,协助签订“广东省丝苗米跨县集群产业园(清远市)联农带农量化资金用于联农带农收入稳定增长和发展产业”协议,将投入丝苗米产业的联农带农量化资金以固定分红形式让利给集体,带动联滘村、南楼村、大围村、中所村等4个村集体年均增加经济收益4万元。

人大代表监督升级,提升“土地价值”。石潭镇人大推动人大代表全程监督资金使用,助力整合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改造、驻镇帮镇扶村等资金2900多万元,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代表们还跟踪督促完成1200亩旱改水工作,协助修复完善灌溉排水系统、田间道路,使农田实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可灌、涝可排、机可耕”。2024年,在代表们的助力下,全镇丝苗米早晚造种植总面积超过3.2万亩,顺利通过省级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百亩攻关田和千亩示范片测产验收。

科技赋能提质,构建现代化生产体系

以菜单式服务撬动机械化水平,智能工厂贯通全产业链,科技赋能丝苗米产业从“看天吃饭”转变为“知天而作”。

人大代表推动智能育秧,打造“丰收根基”。石潭镇人大组织人大代表深入田间调研育秧难题,积极推动建成总投资1500万元的工厂化育秧中心;该中心采用循环运动式育苗设备和全配制恒温大棚,代表们协助智能调控温度、湿度、光照流程,确保实现秧苗机械化、智能化、规模化培育。目前,该中心每年稳定供应1.2万亩良田的健壮秧苗,辐射带动周边80多个村小组育秧苗1万亩,直接有效降低农户育秧成本约50元/亩,为丰收打下坚实根基。

人大代表促成社会化协作,降低“生产成本”。石潭镇人大引导人大代表对接专业合作社、强村公司等主体,推动推出“全程托管”“环节外包”等菜单式社会化服务;在代表们的协调下,“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协同机制高效运转,全镇丝苗米生产机械化水平突破72.137%,播种、施肥、收割等环节实现机械化作业。

人大代表助力加工仓储建设,延伸“价值链条”。石潭镇人大组织人大代表收集农户、企业“晒谷难”诉求,推动建成恒温循环式烘干中心,该中心日烘干量可达60吨,通过仿日晒方式减少稻谷烘后活性下降,有效破解粤北地区夏季骤雨频发的痛点;同时,代表们全程跟踪推进总投资超过8000万元、总占地面积约24亩的丝苗米智能化烘干加工中心建设,该中心集成烘干、加工、冷藏、仓储等全链条功能,目前已完成厂房主体结构和加工中心地基建设,逐步实现育秧—种植—烘干—加工的全流程科技化,推动丝苗米全产业链贯通、价值链跃升。

品牌锻造增效,拓展产业增值空间

以地域文化铸魂注册专属商标,多元展销渠道打通城乡链路,推动丝苗米从“优质产品”跃升为“品牌商品”,实现附加值与市场影响力双提升。

人大代表挖掘文化,赋予地域品牌“文化内涵”。石潭镇人大组织人大代表深挖本地文化资源,引导清远市农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本地巍峨挺秀的“九牙山”为名,注册“九牙山”丝苗米专属商标,将地域山水文化融入品牌内涵;代表们鼓励支持清远市谷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推行五色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标准,协助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成功推动“广东清远清新谷原生态农业大米实践点(广东丝苗米谷原示范基地)”荣获“粤字号”农业品牌示范基地认证,推动“土特产”向“金名片”的价值跃升。

人大代表搭建平台,构建多元“销售网络”。石潭镇人大推动人大代表协助整合22个村经济联合社资源,联合成立强村公司——清远市清新区兴村旺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代表们还助力搭建“帮扶专窗+订单采购+电商渠道”三维销售网络,一方面通过消费帮扶政策对接广州海珠对口帮扶协作单位、驻镇帮镇扶村组团单位建立直供关系,另一方面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米袋子”需求,协助与商超、餐饮企业签订直供协议。此外,代表们推动线下在市区党建联建群众服务中心开辟“九牙山”丝苗米及农产精品展销区、积极参与各类农产品展销会,线上探索拓展抖音电商等平台,助力“九牙山”丝苗米入驻多家电子商城及社区团购渠道,实现“产—供—销”无缝对接。目前,已推动丝苗米年销售额达420万元,消费帮扶金额达64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2.2万元。

文旅融合延链,激活产业“乘数效应”

以研学深化内涵、以旅游拓展外延,积极推动丝苗米产业链从田间地头的“第一产业”和加工增值的“第二产业”向文化旅游的“第三产业”深度跨越。

人大代表推动研学,打造“田间课堂”。石潭镇人大组织人大代表调研青少年农耕文化教育需求,推动清远市谷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引进“第四边疆”自然教育课程体系;代表们还协助将丝苗米从育种、种植、管理到收获、加工的全流程转化为一部沉浸式的“大地课本”,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少年量身打造深度研学体验课程。2025年以来,已有300余名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在代表们的协调组织下参加研学课程,厚植下敬畏土地、珍惜粮食、传承农耕文化的种子。

人大代表参与谋划,构建“全景体验”农文旅综合体。石潭镇人大引导人大代表参与“美林新地·清新丝苗”农文旅综合体谋划,依托丝苗米全产业链基础,协助整合场地山水林田村复合空间,开拓“一园一廊两组团”的具备生态科普、非遗传承、乡村美育、户外拓展等多元主题旅游胜地;代表们还推动通过村集体参与综合体建设运营、土地入股分红、旅游设施租赁等方式,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推进丝苗米产业融合发展。

撰文:贺欢 江绮雯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