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为佛山水经济试点之一的“一河两岸芦苞涌水经济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不仅被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列入“广东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四批)”名单,同时还获得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2亿元政策性资金贷款,让三水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效果迈上新台阶。
最近7天,三水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效果不断被金融资本认可。8月8日,乐平镇综合整治项目成功获得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融资授信批复,涉及项目总投资7.83亿元,授信额度6.26亿元。8月14日,白坭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成功获得国家开发银行2.83亿元的融资贷款授信额度,该授信体现了国开行对三水区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的认可。
一河两岸芦苞涌水经济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获得金融“活水”加持。 南方+ 尹辅华 拍摄
佛山水经济试点获资本加持
芦苞涌作为三水区重要的水利枢纽,也是三水区最大内河涌,千百年来仅被赋予防洪排涝的单一功能,“黄金水道”和“文化IP”的潜在价值未被深入挖掘。
进入2025年一季度,随着广东胥江文旅控股有限公司以1.76亿元竞得“一河两岸芦苞涌水经济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开发权,这个佛山水经济试点之一,开启了“生态+文化旅游+经济” 的多元价值转化之路。
“公司将聚焦文旅产业、康养产业、文体活动组织商业运营等主营业务,激活芦苞文旅一池春水,推动文旅资源整合优化,实现文旅产业优化布局。”广东胥江文旅控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称,以本项目为契机,将沿岸的产业、航运、文旅、康养、生态等资源串联起来,发展水上运动、农耕研学等绿色产业,把芦苞涌打造成为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的滨水经济带。
近日,省自然资源厅将该项目列入“广东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四批)”名单,体现了三水区立足自然资源优势、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实践成果得到省厅肯定,这个以三水创新丰富广东经验的做法,将加速推动生态资源确权入市进程。
有时候,好事会接踵而来。
8月13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与芦苞镇联合举办“一河两岸芦苞涌水经济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贷款落地签约仪式。该项目总投资3.09亿元,成功获取2.2亿元政策性资金贷款,利率LPR+5bp期限20年,首期贷款6200万元将于签约后2至3个工作日内发放,用于经营权转化,推动生态资源确权入市,助力基础设施提升,涵盖民宿产业集群、内河休闲航运、农耕文化研学等领域。
接下来,这笔资金将精准投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全面覆盖民宿、航运、农耕文化等重点发展业态。
“白坭+乐平”同享金融“活水”
最近,除了芦苞镇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得到“金融活水”支持外,白坭镇、乐平镇也获得类似的资金支持。
8月14日,白坭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获得国家开发银行2.83亿元的融资贷款授信额度,该授信体现了国开行对三水区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的认可。
作为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镇、处于佛山环两江先行区核心区的白坭镇,这笔贷款意味着什么?
目前,白坭镇正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规划格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计划投入超21亿元,围绕三大项目板块,实施13个子项目 ,整治土地总面积预计达1万亩。这笔融资资金将重点投向一二三产业融合、绿美乡村空间活化及风貌提升、桥下空间开发等领域,有力支撑白坭镇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而乐平镇作为三水区重要的产业高地,在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面需要聚焦产业空间重构与能级提升。
8月8日,乐平镇综合整治项目成功获得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融资授信批复,涉及项目总投资7.83亿元,授信额度6.26亿元。该笔贷款是三水区全域土整单笔额度最大的政策性银行支持贷款,将主要用于连片耕地整治、低效产业用地腾退、新产业空间整备、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等,为乐平镇打造更优质、更高效、更集约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注入强劲动能,对全区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引领作用。
“最近三水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三个重大进展,标志着全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在探索生态价值转化、争取政策性金融支持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佛山市自然资源局三水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芦苞项目入选省级典型案例,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三水路径”,至于白坭、乐平项目的大额融资成功实践,将直接加速重点片区的整治进程,有效盘活土地资源,优化空间格局,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加上今年一季度南山镇已获得国家开发银行广东分行批复授信,目前三水区已有5个镇街获得“金融活水”支持,该如何用好这些资源?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生产经营部部长、规划二所所长徐宁建议,在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要打造超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因为这项工作除了有政府部门,还有村民、投资方、运营方等多方加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对投融资的需求会特别大,需要区政府、区属国企要联合政策性银行,共同处理相关细节。”
采写:南方+记者 尹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