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声激荡,桡桨翻飞。
连日来,在番禺雁洲涌新桥段,
一艘艘龙舟如箭般划过水面,
溅起阵阵水花。
新桥村,
这座始建于明朝的古村落,
正通过龙舟竞技与青年力量,
展开一场跨越百年的接力赛。
百年传承
龙舟文化源远流长
相传新桥建村始于明朝洪武年间,由一溪相隔的东、西两个自然村庄组成。村内古迹众多,有诞生自清宣统年间的三孔白石桥“跨龙桥”,始建于1820年的广州市重点历史保护文物单位九成书院,以及珠三角地区独有的传统民俗文化“散龙膥”。
新桥村古迹跨龙桥
龙舟文化在新桥也传承了百年之久。村民自发组成的龙舟队以“新溪”为名,日常自行组织训练和外出比赛,注重吸收新鲜血液加入,曾取得番禺区第十六届莲花杯龙舟赛金奖第三名的佳绩。
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七,由市桥河沿岸十个村组成的“十乡龙船会”都会举行端午节民俗活动,呈现精彩的民俗盛景。其中,农历五月初三是新桥村的龙船“招景”日,每年吸引数百上千民众扶老携幼“趁景”,场面盛大、热闹非凡。
为龙舟做保养
值得一提的是,新桥村现有16艘龙舟,当中既有20年历史的“长龙”,也有新购的“标准龙”,材质涵盖杉木、柚木、坤甸木。每年端午前,村民们都会将沉睡在船坞中的龙舟“唤醒”,邀请专业师傅对其进行全面保养,体现代际更迭中的匠心守护。
青年接棒
龙舟精神根植血脉
每年“新桥景”在即,都会有一场选拔赛在村里拉开帷幕,今年也不例外。自5月7日起,每天下午1点开始,上百村民在雁洲涌新桥段挥汗集训直至傍晚。近130名村民将历经两轮选拔,最后会有85人脱颖而出。队伍中,既有5对父子、3对叔侄,也有三兄弟齐上阵,年龄跨度从17岁到55岁,青壮年占比达65%。
新桥龙舟健儿训练
队伍中不乏年轻面孔
20岁的郭智豪是青年队员中的一员,对小时候跟着爷爷看大人扒龙船的景象仍记忆犹新。今年他和父亲一起进入训练营,造就父子同舟竞渡的佳话。自18岁起参与龙舟训练的他直言:“龙舟精神是团结、拼搏、力争上游,这种传承需要我们年轻人接棒。”
他的感受道出了新桥村龙舟文化的核心——从祖辈带孙儿观赛,到村民自发组队训练,龙舟已超越体育竞技,成为根植于血脉的集体记忆。
龙舟为媒
打造青年文化符号
龙舟是新桥村的传统名片。近年来,新桥村以龙舟为媒,将其打造为青年文化符号,推动传统文化“年轻化”,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推动文化振兴与乡村治理实现双赢。
一方面,活化利用九成书院、圣母宫庙、跨龙桥等历史建筑资源,传承发扬醒狮、大头佛、武术等非遗文化。另一方面,精心策划“非遗在校园”“非遗文化传承培训班”“少年龙舟培训班”,挖掘培育一批非遗文化传播者、践行者,让非遗文化薪火相传、浸润人心。
新桥村龙舟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新桥村供图)
此外,新桥村投入6.7万元购置2艘22人龙舟和100支龙船桡,投入约17万元为新桥涌-跨龙桥打造一河两岸亮化工程,投入2.2万元升级改造龙船公园基础设施,为龙舟文化的传承营造了良好氛围。
新桥村龙舟文化公园
新桥村今年更首次举办“新溪杯”龙舟赛,37名30岁以下青年参与划桨竞渡,协作精神和共同体意识大大提升。
新桥村首次举办“新溪杯”龙舟赛(新桥村供图)
如今,新桥涌两岸城市水稻田、碧道与口袋公园相映成趣,村民在桨声灯影中重温乡愁。村“两委”正谋划通过“文化铸魂—场景赋能—产业联营”的深度融合,将新桥打造成为一个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体育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从而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雁洲涌新桥段水环境的持续改善有利于开展龙舟运动
龙舟不仅让一代又一代的新桥人更团结,也让新桥村的未来更有希望。当百年龙舟遇见青年力量,新桥村正以桨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