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界的最北端,藏着这样一个镇。这里,是流溪河源头,四面环山,满眼苍翠,森林覆盖率达89%。
但一直以来,地理位置偏远也制约了这个珠三角小镇的发展,这里一度成为贫困的老区。
不过,近年来,这个“世外桃源”小镇发生了很大变化。2016年,按照广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建设的战略部署,莲麻小镇作为广州首个特色小镇,率先对外迎客。
10月8日傍晚,从化吕田镇莲麻小镇,北源之家民宿老板黄阿姨打包好客人买的冬蜜、茶叶,离她家不远的是G105国道,在莲麻小镇度完假的游客陆续返程。映着日落,车子轰隆隆发动,莲麻小镇送走国庆最后一批游客。
“把酒话莲麻”,如今,这里已日渐成为游客追捧的“网红”镇。2016年,莲麻小镇集体收入比增118.9%,农民人均收入比增74.6%。今年国庆节期间,小镇游客爆满。
2017年,莲麻村被住建部评为“全国环境整治示范村”,村居环境和村民主动参于美丽小镇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升,这个昔日的贫困小镇焕发出勃勃生机。

国庆节游客量达6万人次
村民忙得“脚打后脑勺”
吕田大肉、山坑鱼、石磨豆腐……国庆假期,大挞小农家乐民宿老板潘光标给客人张罗了一桌子农家菜。国庆假期,潘光标的生意红火。“六间客房都住满了。”潘光标喊了儿子、女儿帮忙,又请了两个帮工,但还是忙得“脚打后脑勺”。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莲麻小镇八方来客,游客接待量高达6万人次。今年预计全村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
从2013年7月开始,莲麻被纳入广州市农村扶贫工作范围。莲麻小镇的贫困现象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村集体经济出路不多、村民就业渠道狭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始终未解决,扶贫成果的巩固面临较大的压力。
从2015年底开始,广州市从化区实施特色小镇发展战略,以绿色旅游为特色的莲麻小镇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村民尝到了甜头。
潘细妹的民宿地势高,天黑下来,仿佛手可摘星辰,“镇上的文化人来住了一晚,给取名‘望星楼’。”国庆黄金周期间客房爆满,潘细妹寻思着,回乡创业的决定是对了。
2016年初,潘细妹回老家发现村容村貌正在悄然改变,土路铺上沥青,乡道拓宽到7米,村里有了固定的垃圾存放点,蜿蜒的千年古驿道整饬一新。
在村党支部书记潘安娜的劝说下,潘细妹决定回乡创业。2016年,潘细妹的民宿收入20多万,家里还买了新车,日子越过越红火。眼下,潘细妹的几兄弟纷纷修缮老房子,打算回老家做民宿生意。
“得知特色小镇发展红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村寻求商机。”潘安娜告诉记者。
“网红”小镇守底线有秩序
莲麻的酒香飘得更远
“水是酒之血,曲是酒之骨。”得知家乡的老师傅肯传授做酒曲的手艺,白杰鹏2014年辞掉了佛山的工作回到莲麻,接手了父亲的酒铺。
莲麻小镇自古有酒文化传统。“谁家蒸酒,酒香会窜一巷子。”在白杰鹏的记忆里,莲麻人爱自己酿酒,因地处流溪河源头,山泉清凉甘甜,酿出的酒入口醇正、绵甜爽滑。
莲麻酒香,但经营规模小,如何拓宽销路成了白杰鹏发愁的问题。
2015年,莲麻小镇把酒类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打造。经过招商引资,莲麻酒业公司成立,采用“分散制作、集中管理、质量监控”的方式,与当地酒铺合作经营。
经过筛选,白杰鹏的酒铺获得了进驻百家酒坊的资格。“泥砖房温差小,更有利于酿酒。”白杰鹏坦言,不仅生产条件好了,借助莲麻酒业的销售平台,酒铺销量一年提高了三成。
按照当地政府部门的规划,后续将引入电商销售模式,莲麻的酒香将会飘得更远。
“引进项目并不意味着大拆大建,要能留住‘乡愁’。”吕田镇党委书记孙石康介绍,小镇建设之初,邀请了乡村旅游专家打磨规划方案,以期保留乡村传统特色。
2016年,广州华夏职业学院租赁改造乡间民宿华夏莲舍,传统客家围屋泥砖墙、灰瓦面的建筑特点,华夏莲舍成了莲麻小镇的“网红”。
随着莲麻小镇经营项目增多,规范经营管理尤显重要。村里的民宿和农家乐,采取“政府+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来打造,由村集体筹建的公司进行统一规划管理,避免无序发展和恶性竞争。
莲麻小镇建设过程中,政府开通旅游公交、银行网点、光纤网络等项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目前,莲麻村开设了特色民宿、酒馆酒铺、头酒作坊、手炒茶铺以及豆腐坊等特色店铺达83家。
莲麻小镇仍在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禧农业公司酒厂酒窖、四面田农业公司和竹庄农业公司花海、香港企业投资的音乐谷项目陆续引进。同时,鼓励企业招聘本地村民,拓宽村民就地创业就业的渠道。莲麻小镇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不断迈进。
村民的事自己议自己定
小镇发展有内生动力
短短两年,莲麻小镇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基层治理的完善。
2015年底,莲麻村召开特色小镇建设动员大会,听取特色小镇的发展思路,村里的几个党员主动积极带头,搞起民宿,成了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潘安娜就是其中之一。她凿开自己家的围墙,改造自家民居,开门迎客,成为村里最早的民宿试点。“民宿刚开,来吃饭的客人就排队等了几桌。”潘安娜嗅到了市场前景,开始组织党员动员村民加入特色小镇建设,而她和老支书等人喝到“头啖汤”的现身说法,很好地发挥了“先富带后富”的带动作用。该村发动45名党员联系群众,记录每户村民的具体情况,一户一策、精准帮扶,争取让村民都搭上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快车。
小镇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群众的积极主动参与。该镇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以村民“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通过线上、线下议事平台的搭建,使村民参与度不断提高,特色小镇建设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村民的事情,自己讨论,自己决定。”吕田镇莲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郑强说,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村民法治议事大厅的民主议事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从2015年开始,《莲麻村规民约》《莲麻村人居环境治理村民家庭内部卫生评比奖励办法》等制度相继出台,旨在协调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
“黄沙坑绿道有一处塌方,建议及时清理。”8月3日一早,莲麻村村民潘师傅看到路边有一处小塌方,拍照上传到了“仁里集”网络平台。当天,他就收到了村委的回复“已经派人处理塌方地点”。
“‘仁里集’是基层治理智能云平台,每个村民都是村里的管理员。”孙石康说。从化区打造集党务政务村务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公共服务、农村电商于一体的“仁里集”基层治理智能云平台,把该项工作作为区委书记2016年度基层党建“书记项目”抓好抓实。
村务项目上了网,就算村民在国外打工,动动手指,家里的事就知道了。“‘仁里集’的推广运用是党员联系群众工作相结合。”孙石康说。
截至目前,莲麻村在“仁里集”上的注册用户已达1401人,基本实现了“家家在网中,户户见干部”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对话
吕田镇党委书记孙石康:
特色小镇建设要抓好“四条线”
南方日报:从化莲麻小镇有何特色?
孙石康:莲麻村坐落在广州版图的最北端,北接韶关市的新丰县,东临惠州市的龙门县,是广州的北大门。2015年底,大广高速从莲麻村南侧通过,莲麻正式融入广州“1小时生活圈”。
莲麻小镇位于流溪河北源头,有千年古驿道、客家围龙屋、东江纵队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目前,以艺术创作、酒文化、土作坊等为主题的“莲麻小镇”已具雏形,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千年古道、绿道等旅游配套设施已基本完成,引进企业建设的豆腐作坊、酒作坊、大学生艺术旅馆等一批项目也正在加快推进。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莲麻小镇正在打造这样一幅悠然的田园小镇风光。
南方日报:莲麻村从一个贫困老区变身为美丽小镇,有何建设经验?
孙石康:一是要保护好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这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底线,因为它是在生态功能区推动生态价值创新实践的基础条件;二是要围绕小镇主题实现建设规划和产业规划的有机融合,这是特色小镇发展的生命线。借助产城融合的概念,对特色小镇而言就是要做到产镇融合。小镇一定要有突出的主题,才能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植入和公共空间设计等方面集中发力、以特取胜,把专业的、细分的旅游市场做专做精,做成知名品牌;三是要以实现村民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深入开展群众路线工作,这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活力线。莲麻特色小镇经济基础薄弱,特色小镇建设聚焦的核心,归根到底还是贫困地区人的发展问题;四是要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确保基层党组织具有坚强的核心领导能力,这是特色小镇发展的主导线。
◎小镇名片
莲麻小镇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北部,归从化区管辖,村委会位于国道(G105)附近。莲麻村坐落在广州版图的最北点,北接韶关市的新丰县,东临惠州市的龙门县,是广州的北大门。该村由客家人迁居而成,形成于清朝,因村内的莲麻树得名,历来以农耕为主。
莲麻小镇是革命老区,也是粤北会战的重要战场。而莲麻村黄沙坑是东江纵队的主要活动区域,同时又是原从化县第一任县委书记被任命的地方。黄沙坑革命旧址纪念馆,就位于莲麻村黄沙坑社老客家围屋内,它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采写】李业珅 朱伟良 孙国英
【摄影/视频】肖雄
【校对】吴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