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正文

南方观察|投资约20亿元的深汕中医医院建成后,对汕尾意味着什么?


7月16日,广州中医药大学深汕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汕医院(深汕中医医院)揭牌仪式在汕尾逸挥基金医院举行。广东21个地市至此实现市级中医医院全覆盖,也正式拼上全国293个地级市中医院的“最后一块拼图”。

在汕尾逸挥基金医院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汕医院”的牌匾赫然醒目,部分市民在社交媒体上提出疑惑:“汕尾逸挥基金医院是改名了吗?”

答案要从一场签约仪式开始讲起。今年1月12日,汕尾市政府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及其第一附属医院举行合作共建深汕中医医院签约仪式。

据悉,深汕中医医院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一期项目建设床位500张,投资约11.4亿元,由深圳帮扶建设资金8亿元,主要建设急门诊楼、综合住院楼,预计2025年投入使用,二期项目规划床位300张,投资约8.6亿元。

简单来说,深汕中医医院项目的建设离不开三大主体——汕尾市政府、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方合力将深汕中医医院打造成为粤东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示范引领标杆,以多样化、高品质的中医医疗服务,助力汕尾加快打造“国际康养名城”赋能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辐射带动粤东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整体提升。那么深汕中医医院建成后,对汕尾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聚力

“政校医”三方共建中医服务新高地

在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中,广东明确采用“深圳市交支票,汕尾市主导建设”的援助模式,在汕尾建设一家市级中医医院。

而深汕中医医院项目的落地推进,离不开“政校医”的合作模式。

合作共建深汕中医医院协议签署后,汕尾市积极对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多次围绕深汕中医医院和汕尾逸挥基金医院“一院两区”的发展规划进行深入交流,就如何更好传承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运用、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开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讨论,高起点、高品质谋划深汕中医医院建设发展工作。

位于金町湾的深汕中医医院,目前门诊楼已封顶,将于年底开业试运营,住院大楼预计8月份封顶,2025年底投入运营使用。

那么“一院两区”该如何理解?通俗来说,“一院”指的是深汕中医医院,“两区”则是指位于逸挥基金医院的院区和位于金町湾的院区,这两个院区可以理解为均属于深汕中医医院的分院区,一个在逸挥基金医院完成揭牌,另一个则是在金町湾建设当中,目前门诊楼已封顶,将于年底开业试运营,住院大楼预计8月份封顶,2025年底投入运营使用。

那么这两个院区如何运营?答案是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现“全托管”运营。汕尾市将借助广州中医院大学及其一附院在管理经验、专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转化等方面优势,实实在在推动汕尾中医药健康服务提质升级,让老区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病。

硬件配套好,软件接着跟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次组织专家论证,为医院“把脉开方”,明确打造以肿瘤、心脑血管、骨伤、风湿病为核心病种的发展方向,还在全院广发“英雄帖”,招募年轻干部担当院领导,争取将项目医院建设成为粤东地区地市级中医院的头部医院。

广东公共卫生专家马利军认为,以发达地区出资,地方政府主导建设,依托高水平医院运营的医疗帮扶模式,已成为广东在推动医疗协调发展上的成功经验,为全国解决区域医疗不均衡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

活力

医疗高地“筑基之路”砥砺前行

在2023年5月,深汕中医医院项目就已经正式动工,项目落地推进蹄疾步稳。而“中医高楼平地起”并非偶然,汕尾在提升中医药服务的“筑基之路”上如何砥砺前行?

中医药服务提升从“县”有资源出发。截至目前,汕尾累计投入7.2亿元支持县级三家公立中医院项目升级改造建设,依托深圳市中医院、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等优势中医医疗服务资源,采取“一对一”对口帮扶的方式,为每家县级中医院配套200万元中央专项资金,全面启动“两专科一中心”项目建设,组建4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技术协作组,全面推动县级中医医院逐步提高中医特色优势专科服务能力。

“中医馆”还开到群众“家门口”。目前,汕尾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立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2023年,全市完成4家中医馆内涵提升和41家村卫生站(室)中医阁设置,重点加强中医诊疗设备配备、改善中医药诊疗服务环境,并结合实际配置中医适宜技术服务,打通中医药服务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汕尾在广纳英才的道路上步履不停,积极向中医药优秀人才抛出“橄榄枝”,近年来招收各类中医药人才上百名,同时积极邀请中医领域专家来汕尾指导交流,连续举办中医适宜技术项目培训,受训人数超500人次。

今年3月,广东省名中医、岭南林氏推拿研究所所长、教授吴山到汕尾开展专家门诊,指导中医康复等相关学科建设;4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海彬、张顺聪两位教授在汕尾成立工作室,进一步强化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7月,深汕中心医院中医科党支部组织中医专家教授团队开展义诊活动……各大中医专家团队来汕尾交流指导的势头迅猛,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助力汕尾实现高质量发展。

打造“国际康养名城”也是汕尾的发力点。2023年,汕尾举办国际康养产业发展大会,引进中医养生康复项目,加快做大做强汕尾市中医药产业,通过举办“汕尾市首届膏方节”、中医药科普宣传周、主题文化节、《中医药法》普法等活动,让中医文化走进乡村校园和企业单位。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中医药义诊活动共8场次,接诊群众超1000人次,提升全市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

从资源分配调度到医疗技术提升,从人才队伍建设到理念宣传推广,优质中医药医疗服务的“种子”在汕尾生根发芽。

潜力

“中西合璧”带动医疗资源下沉

汕尾医疗水平飞速提升的势头并非空穴来风,医疗建设成绩有目共睹。

近年来,汕尾以深汕中心医院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广东省高水平医院为牵引,同质化平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和技术,屡创区域首例,填补粤东乃至省内多项医疗技术空白。2023年,汕尾居民市域内住院率相较2021年提高3.4个百分点(涨幅居全省第一),本地重症患者外转数减少超过12%。

在这种医疗发展态势之下,汕尾中医药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质增效。

汕尾群众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连续两年中医诊疗量超过460万人次。随着未来深汕中医医院的落地运营,“中西合璧”将成为汕尾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的关键词。

深汕中医医院将进一步协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深汕中心医院双向发力、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提升,让高水平医院的医疗资源“沉下去”,让革命老区群众的幸福感“提上来”。

值得一提的是,汕尾计划推动深汕中医医院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目前,惠州、揭阳、潮州、汕头等周边地市均没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汕尾将以深汕中医医院为新起点,打造一个覆盖粤东地区2500万人的中医药优质医疗服务圈。

路虽远,行则将至。汕尾将以此次揭牌为新起点,锚定“做实做强西承东联桥头堡、全力打造东海岸重要支点”的发展定位,大力推进健康汕尾建设,加快深汕中医医院项目建设早日建成、早日投运,努力打造成为东海岸新的区域医疗高地,更好满足老区人民多元化的就医需求,助推汕尾“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南方+记者 陈保良 黄锦辉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