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梅州新闻 > 正文

梅县区鹅峰村500亩油茶采摘上市|培育“土特产”·富农又兴村①


编者按

县域振兴,关键在于产业。地处粤北生态发展区的梅县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是传统的山区农业大区。

在“百千万工程”建设热潮中,梅县区对各镇村进行精准画像,更好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坚持“宜果则果、宜茶则茶、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引导各镇村结合资源禀赋找准定位,培育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在不同的赛道上争先进位,让产业繁花绽放在“百千万工程”实践一线。

即日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梅州记者站联合梅县区农业农村局、区林业局、区委新闻办在《南方日报·梅县视窗》推出“培育‘土特产’·富农又兴村”系列报道,深入镇村一线,挖掘各地培育特色产业的积极实践,讲好增收致富的幸福故事,敬请关注。


近期,梅县区约2.3万亩油茶陆续进入采摘期。在位于水车镇鹅峰村的梅州市昊骏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油茶基地,500亩油茶树一垄接着一垄,半树硕果半树开花,白瓣黄蕊的油茶花、青黄相间的油茶果如星点般散落于绿意盎然的油茶林间,满目喜人的丰收景象。

白瓣黄蕊的油茶花。

白瓣黄蕊的油茶花。

沿山路盘旋而上,果香扑鼻,果农们头戴草帽、手穿袖套,挂着果篮穿梭林间采摘果实,不一会儿便填满了果篮。登上山头,阵阵机器轰鸣声传入耳中,脱壳、筛果、烘干、分选、打包……数十名果农各司其职、有序忙碌。

脱壳、筛果、烘干、分选、打包……数十名果农各司其职、有序忙碌。

脱壳、筛果、烘干、分选、打包……数十名果农各司其职、有序忙碌。

该基地负责人潘锐锋来回穿梭于人群之中,严格把控生产各个流程。潘锐锋介绍,他是一名深圳人,看中油茶的市场潜力和梅县区的生态优势,2009年到此租赁500亩土地,陆续投入600多万元栽种6万余株岑溪软枝油茶,成为了一名“新农人”。

油茶喜迎丰收,果农笑逐颜开。

油茶喜迎丰收,果农笑逐颜开。

“种植油茶虽然前期投资大,但其生长周期长,一次投入、多年收益,风险较低,且油茶营养价值高,男女老少都适用,市场潜力巨大。”潘锐锋坦言,想要种好油茶并不容易,其中最为关键的修剪枝叶和清理杂草,“油茶树生长需要充足的日照和养分,日常的管理松懈不得。”

农民采摘油茶果。

农民采摘油茶果。

“枯枝、病虫枝、衰弱枝、过密重叠枝、交叉枝,这些统统都要修剪,马虎不得。”谈到油茶管理技巧,基地管理人员古志年接过了话茬,“土好水好、气候适宜,只要用心管,青山定不会辜负你。”

果农将采摘下来的油茶果进行脱壳处理。

果农将采摘下来的油茶果进行脱壳处理。

据介绍,今年该基地预计可收获油茶鲜果25万斤,总体产量平稳。“一部分是加工成干果销售至梅州兴宁、河源龙川、江西寻乌,另一部分则用于榨油,总产值预计60万元左右。”潘锐锋说。

果农正在埋头筛果。

果农正在埋头筛果。

如何从美丽生态中催生“美丽经济”,持续推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是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梅县区必须答好的一道考题。

油茶是生态和经济型优良树种,也是梅县区林业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油茶产业,既保护了青山绿水,又造福了一方百姓,正是梅县区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的积极实践。

500亩油茶基地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500亩油茶基地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作为首批省级油茶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目前,梅县区油茶种植面积约2.3万亩,主要分布在梅西、石坑、南口、大坪、水车、畲江、白渡、丙村等乡镇。全区油茶种植户约500户。2022年,全区油茶产籽量1696吨、茶油390吨,产值5460万元。

今年,梅县区已完成油茶新造任务2000亩,低产低效林改造任务1000亩。未来,梅县区将以绿美梅县生态建设为抓手,抓好政策引导、良种供给、技术培训等工作,并在松口镇、畲江镇新建打造2个高标准油茶林示范种植基地,持续巩固油茶优势产能,走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高质量发展之路,助力县域振兴。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

文字记者 黄韬炜

摄影记者 何森垚

通讯员 叶思群 古威龙 冯森达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