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刚刚结束,江门就站在了“聚光灯”下。
2月6日,春节假期后第二个工作日,也是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后的第二天,来自央媒、省媒及地方媒体的近20名记者聚集江门。他们围绕高质量发展成果和发展思路主题,在两天内(2月6日至7日)深入江门重要科研平台、领军企业,实地调研江门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解码江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筑牢江门发展根基背后的关键支撑。
江门市领导与媒体记者合影留念。 江门日报周华东 摄
此次“‘新春走基层’媒体行·高质量发展看江门”活动由江门市委宣传部策划组织。活动期间,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日报、中新社、中国日报,以及南方日报、广东广播电视台、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等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走进江门科研平台、企业的产品展厅、实验室、研发中心、生产车间等一线,将深入挖掘侨乡科创、现代化产业发展的生动故事、先进经验,用镜头和笔触捕捉江门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向读者受众呈现江门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成果。
媒体记者合影留念。江门日报郭永乐 摄
在调研过程中,媒体记者直观感受到侨乡高质量发展的活力。特别是第一天的调研中,企业负责人频频“抛出”金句——
“经常有朋友问我,你们的天花板在哪里?我说不知道,一直在不断突破。”在位于银洲湖畔的江门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该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朱继雷信心满满地向媒体记者介绍,冲向世界的“江门制造”是如何诞生的。过去三年,该公司产值从19.55亿元逐年递增到32.27亿元、50.67亿元,目前接到的订单已排到2028年,去年被认定为广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南洋船舶的订单已经排到2028年。
今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进一步强链补链延链。“我们就是江门造纸业强链补链延链的鲜活案例。”维达集团副行政总裁张健介绍,维达去年加入了新加坡金鹰集团的“大家庭”后,可共享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的纸浆、纤维等资源,在供应链稳定、成品控制等方面有了更好的保障了。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让“超级平台”产出“超级成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江门,除了即将正式运行的中微子实验室外,江门双碳实验室、江门产研院等重大科研平台正在“孕育”更多新质生产力。
林展江介绍相关产品亮点。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我认为这就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在广东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林展江向众多媒体记者展示了一个新研发的摩托车减震器产品:“我们通过应用一种叫微孔技术的工艺,大大降低了传统减震器的摩擦系数,让里面的密封圈不那么容易被磨损导致漏油。”
徐明介绍实验室技术成果落地成果。
“如何低成本快速确定陈皮的产地、年份,以往是一个难题,但我们的技术路线可以做到。”在新会,江门双碳实验室执行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徐明带领众多媒体记者到实验室参观,“依托我们建立的大数据和模型,不到10分钟,就可以检测一块陈皮的具体年份,误差不会超过一年,甚至几个月。”
7日,调研团将继续深入广东欣龙隧道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隆基绿能江门鹤山工厂,了解江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董有逸(除注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