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江门新闻 > 正文

南方视评|向海而兴,江门凭什么


“江门造”海工装备,再次成为新闻里的“显眼包”。

近日,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的拖带起锚船“RAWABI 214”顺利交付,将前往沙特地区投入运营。

南方视评,大道江门,今天我们来聊聊江门的海洋经济。

上周,广东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聚焦海洋经济这一主题召开这样的高规格全省会议,这在近几年来还是首次,无疑释放出广东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决心。

助力打造海上新广东,江门如何积极作为?首先来看看侨乡的底气。

上下川岛旅游区。 南方+记者 杨兴乐 摄

上下川岛旅游区。 南方+记者 杨兴乐 摄

珠江口八门入海,江门占据其二,是大湾区城市中大陆岸线最长、海岛数量最多、滩涂面积最大的沿海城市。

拥有9500平方公里广袤土地的江门,不仅是一个拥有西江、潭江的水利大市,同时也是全省重要的滨海城市,新会、台山、恩平等县(市、区)都拥有丰富的岸线资源,例如闻名遐迩的上下川岛旅游区。

近年来,江门整合利用海岸、海岛、港口、海湾等资源,推动海洋经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去四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8%。

“江门造”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在江门下水。 南方+记者 杨兴乐 摄

“江门造”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在江门下水。 南方+记者 杨兴乐 摄

海工、渔业和文旅,是江门发展海洋经济的三大亮点。

去年,江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增加值增速达59.7%,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台山川岛海域310多个新型深水网箱星罗棋布,鳗鱼出口量占全国六成以上;依托优良的岸线资源,盘活滨海旅游资源,打造滨海版“三点三”精彩之旅……

现代化海洋牧场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台山1号”。 甄永光 摄

现代化海洋牧场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台山1号”。 甄永光 摄

显而易见,江门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滨海资源、海洋资源,产业基础扎实。但要助力打造海上新广东,实现蓝色崛起,侨乡发展海洋经济也还需要克服科技和资本等关键要素缺乏、本地产业集聚发展不足等短板。

破局的关键,也许就在大桥东岸。正如深圳中商产业研究院院长袁健所言,发展海洋产业,深圳强在科技资本,江门胜在空间资源,这是天然的互补。

深中通道通车以来,深江经济互动频繁,两地的海洋经济合作迎来了全新的机遇期。江门提出,要打造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江门基地,共同谋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基地;加速推动台山核电、海上风电、液化天然气(LNG)储备集散基地建设,打造大湾区能源保障基地。

今年4月,省领导到江门调研经济工作时指出,临海是江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显著优势和潜力所在,要大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积极发展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特色产业,加快实现蓝色崛起。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海上新广东的巨轮已经启航。拥抱海阔天空,一个挺进深蓝的江门值得更多的期待。

文案:董有逸

出镜:吴惠芳

摄像:熊毅

剪辑:梁洁

设计:区瑞香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