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中山新闻 > 正文

“工改”:创新再开发,如何打造更多标杆?丨中山全面深化改革一线调研


最近,困扰意万仕(中山)泳池设备有限公司(下称“意万仕”)长达20年的用地“办证难”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借助中山近年来出台的“工改”(即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政策,意万仕得以在保留既有建筑物的同时完善用地手续,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公司规划已久的增资扩产项目于10月开工建设。此前,这一模式已率先在莎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莎丽”)“工改”项目成功运用,意万仕项目则更进一步,通过分期供地实现不停产改造。

意万仕增资扩产项目实现“拿地即动工”。图源翠亨新区公众号

意万仕增资扩产项目实现“拿地即动工”。图源翠亨新区公众号

通过“工改”为企业解决用地历史遗留问题,是中山厉行改革助推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山市委十五届八次全会提出,进一步深化“四改”(即“工改”“水改”“田改”“城改”),重塑生产生活生态新空间;纵深推进“工改”,为高质量产业拓展广阔空间。

从过去“手无寸土”的窘境,到如今腾出超4.2万亩产业空间的新局,攻坚将满三年,“工改”成为中山破解高质量发展瓶颈、打开城乡发展空间的“关键一子”,为未来“四改”联动破题探出了集成式改革新路。

集成式改革破旧立新

意万仕增资扩产项目动工当天,也是项目取得土地证、刚刚“拿地”的日子。除了土地证,工程规划许可证、审图合格证及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证件都在当天短时间内出具,施工现场的打桩机随即启动,项目实现了“拿地即动工”。

“在中山,速度这一点不用担心。”中山市小榄镇绩东二工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全辉也现身说法。在小榄镇政务服务中心,张全辉在领取绩东二社区的“工改”项目竣工联合验收意见书后不久,就现场收到了101份不动产权证。随后,其中大约60份不动产权证被交付给购厂企业,企业相继入园投产。

项目审批、出证快,给参与“工改”的企业、村集体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样,诸如意万仕曾无法报建的地块得以新建厂房、一些权属混杂的集体用地也能够理清头绪连片开发等案例,见证了“工改”持续为中山突破“天花板”、创造“不可能”。

可见,“工改”二字背后,是中山多项工作的创新与提质,用张全辉的话来说:“‘工改’让中山的方方面面都在变好。”

作为一项集合多部门、涵盖多领域的集成式改革,“工改”既提出了面向内部、重整体制机制的举措,也创造了面向外部、激发全社会参与热情的路径。据统计,自开展“工改”以来,中山已清理了113项不合时宜的市、镇两级政策,并出台超86项新政策;“村企合作+绿色共建”“单一主体归宗+连片奖励”“挂账收储+异地代建”等十大“工改”模式,更是为多元主体参与“工改”提供了新依据。

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工改’艰难重重,难以一蹴而就。这既体现在客观上‘工改’地块属性多元、推进业务环节繁多、完善用地手续时间长、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等,也体现各改造相关方的主观意愿难统一等。”中山市委党校教师黎昭权认为,做好“工改”工作的关键,是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通过集成性改革,“工改”系统地回应了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趋势对土地要素保障提出的新要求。

“先行者”探路积累改革经验

最近,随着《中山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指引》的出台,中山市阜沙镇牛角村一处低效工业用地的盘活进程也更进一步,即将在中山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上进行公开交易,这一项目也成为中山首个成功探索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模式进行改造的“工改”项目。

《中山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指引》于近日出台。

用地得以盘活,得益于多项改革措施的叠加作用。此前,由于村集体缺乏资金、经营能力不足,且地块位于工业用地保护线内、城镇开发边界外,不能办理征收手续,牛角村无法通过村企改造、政府整备等常见模式改造地块。于是,地块首先借助“工改”新政完善了用地手续、具备入市的基本条件,待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相关新政出台后,便可继续推进入市改造。

这一借“工改”政策完善用地手续、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途径实现改造的成功经验,正在由中山市相关部门进行梳理,或将成为继既有的十大“工改”模式后的全新改造模式。这也意味着,未来中山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也可以借“工改”打通路径。

由于“工改”涉及产业空间、生态环境、城乡形态、乡村振兴、安全生产等多领域,“工改”成果往往也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其他领域改革。

“在‘四改’中,‘工改’如同一个‘先行者’。”中山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中山市工改办日常工作负责人邓宇文表示,“工改”积累的经验,能够为其他改革领域提供借鉴。例如,在“城改”涉及的城中村改造方面,城中村改造涉及利益群体更多、群众工作更为复杂,“工改”工作中积累的谈判等经验能够帮助城中村改造更顺利地进行。

邓宇文还以“田改”为例指出,“田改”需要将零散耕地置换、整合成连片耕地,涉及对农村集体、租户等主体的补偿等方面工作,而“工改”已积累的成熟经验、形成的政策体系,则可以为“田改”提供借鉴。

“四改”联动发力“后工改时代”

“我们社区尝到了‘工改’政策的‘甜头’,希望即将到期的相关政策可以继续沿用。”

“建厂不难、招商不易,希望中山能够出台更多支持招商的政策。”

“产业升级后,智能制造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也更高了,希望中山能够加大对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近期的一场“工改”代表座谈会上,村与社区代表、企业家、基层“工改”干部、学者等多方代表就“工改”未来需如何持续推进展开热烈讨论,提出的意见建议无不指向更深层次的改革。

“‘工改’在前期已经创造了很可观的成果,当中山开始转入‘后工改时代’、项目相继建成运营,更需要做好一系列的支撑保障措施。”作为“工改”亲历者,广东大唐盛视科技产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万明以金融支撑举例,“工改”企业从首次改造到后续转型升级需要持续融资,中山则需要做强“工改”品牌影响力,以此增强金融机构对“工改”项目的支持力度。

从反馈来看,改造资金与配套设施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尤其在配套设施方面,一些村与社区代表提出,这关乎当地“工改”产业园能否留住吸引来的高端人才。对此,小榄镇永宁社区党委副书记胡培森提出,“工改”当前已改出了充裕的产业空间,下阶段则更需要在产城融合方面综合考虑。

随着“工改”持续深入,各主体的诉求也更加多元,产业空间更新迭代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已经逐渐超出“工改”本身的范畴,开始呼唤一个更高层次的集成式改革体系。

小榄镇广成路“工改”项目。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小榄镇广成路“工改”项目。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本次市委全会提出协同推进‘四改’,我们正在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谋划‘四改’均有涉及的重点区域,推出在‘四改’领域都能取得成效的项目。”邓宇文表示,在推动“四改”一体化进程中,“工改”将综合评估其他改革领域指标,构建更完善的利益平衡格局。“未来在算经济账时,不仅是单独拿‘工改’项目来算,而是要结合‘田改’‘城改’‘水改’等领域的耕地、水电等指标,整体、全面算好经济平衡账。”邓宇文说。

策划:张培发

统筹:罗丽娟

撰文:陈少宏 梁诗婷

摄影:叶志文 陈少宏(除署名外)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