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港车北上饮早茶,从将军澳家中到中山三乡只需2小时。十多年前吃过的酒家,故地重游,茶果味道依然十分好!”今年重阳节假期,小红书网友“香港巨婴的生活”发布了一则帖子,晒出三乡“揾食攻略”。
这位网友是中山三乡众多港澳乡亲中的一个代表。三乡,素有中山“小港澳”之称。据不完全统计,有超3万香港、澳门人士居住在三乡镇。百余年前,无数中山人沿着岐澳古道,经由三乡走向珠澳,推开了对外贸易交流的大门。百余年后,港澳居民乘着湾区融合的浪潮,回到三乡,在此生活、置业、就业、创业,形成一个全新的“港澳生活圈”。
据不完全统计,有超3万香港、澳门人士居住在三乡镇。
一个小镇,究竟有何魅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中山市委十五届八次全会也提出,要深化与港澳交流合作,探索健全“港澳科创+中山制造”“港澳青年+中山创业”“港澳人才+中山生活”等模式。
发挥地缘、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创新探索区域融合新模式。三乡的答案,藏在“港澳+中山”的实践行动中。
两地“候鸟”
澳门家庭周末拖箱“买买买”
又到了周末,一大早,陈文英就去三乡镇的超市采购新鲜的蔬果菜肉,准备带到澳门的公婆和女儿家里。
“能过关的东西都会带,像是村里种的番薯、芋头,还有本地农庄养的鸡、鹅和煲汤的汤料。生肉不能带过关,我就买了做成白切鸡、咸鸡、卤水牛肉,再带到澳门,女儿平时下班加热就能直接吃了。”
这种栖居两地的生活,陈文英一家已经持续了好几年。“我们一家人都拿到了澳门居民身份证。公公婆婆定居在澳门,女儿也在澳门工作,但我和丈夫还是住在三乡,在这里住惯了。”
陈文英一家,是三乡众多澳门家庭的缩影。20世纪80、90年代,陈文英的公婆赴澳门打工谋生,将儿子留在了三乡,一家人从此分隔两地。直到2009年,国家出台了澳门超龄子女申请定居政策:在2001年11月1日以前取得澳门居民身份时,未满14周岁的澳门居民在内地子女,可根据公安机关公布的条件和程序申请前往澳门定居与父母团聚。
2010年,陈文英的丈夫申请到了期盼已久的澳门居民身份证,得与父母共享天伦之乐。几年后,陈文英和儿女也都拿到了澳门居民身份证。两个女儿在澳门读完大学后,选择留在当地工作。陈文英和丈夫则留在了三乡,每周定期到澳门探望老人,接女儿回家过周末。
“我们祖祖辈辈都在三乡生活,习惯了,而且现在往返澳门、三乡非常方便。”陈文英计算过,经珠海湾仔口岸,从三乡到澳门只需要半个小时左右,1小时内就能到家。每次返程回澳门,女儿都会买上不少新鲜的蔬果。
三乡镇航拍。
香港TVB一档节目曾采访了在中山生活的不同人群,以他们的视角来诠释为何选择中山。受访者透露,在物价上,中山“3蚊一斤菜”“一蚊停车一个钟”……与在香港购物停车动辄几十上百的消费水平相比,性价比极高,简直就是“不要钱”。
这种情形与数十年前恰好形成了对照。祖籍三乡镇雍陌村的黄海洋,1971年在香港出生。20世纪70年代,黄海洋经常跟随母亲从香港回三乡探亲,在他的记忆中,母亲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岐关买油、食物和日用品,寄给家乡的亲人。“那个年代,如果家里没有港澳亲戚,日子是很难过的。”
三乡镇相关工作人员透露,“聚居在三乡港澳乡亲,大体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父母赴外打拼,子女在港澳出生长大后,因血脉姻亲的牵引,选择重返故土;一类是随着‘超龄子女’政策的出台,在三乡的子女获得港澳居民身份,但因生活习惯,依然选择在家乡常住。还有一类是因生活性价比高,退休后选择在三乡养老的港澳人士。”
三乡镇的“港澳基因”,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清咸丰十年,从中山石岐通往澳门修建起了一条陆上通道——岐澳古道。这条古道从石岐出发,途经今天的东区、五桂山、三乡,再经过珠海前山,最终抵达澳门,全长70公里。
彼时,众多百姓沿古道往来于中山与海外贸易的重要中转港澳门之间,谋取生计。作为岐澳古道的重要节点,因地利之便,众多三乡人走出家乡、奔赴港澳打拼事业,为如今的三乡“小港澳”积淀了人文基础,逐渐形成了三乡与澳门之间的众多“候鸟家庭”。
“港澳社区”
楼巴直达镇内商圈、通关口岸
“作为一个在香港打工的广东人,我发现有一条路线非常友好,可以从香港直接经港珠澳大桥到中山!因为我家就在中山这边,有种‘点对点’的感觉,待会我就给大家拍一下这条路线该怎么走……”
在小红书上,一名网友通过镜头展示香港太子站的“粤港直通巴售票点”。这名网友称,下班后,自己坐上这趟18点45分的粤港直通巴,经港珠澳大桥只需大约2个小时就能到达她居住的中山三乡雅居乐花园小区。
20世纪90年代,雅居乐就在三乡推出了专门针对港澳客户的精致楼盘——雅居乐花园。当时,雅居乐花园引进国外住宅理念,专门打造由小高层和别墅组成的住宅,后来,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一开四别墅“四孖屋”,备受港澳客户青睐。每逢周末,就会有近10辆大巴将一批批港澳的客人们载回,围绕楼盘兜一圈,一批又一批的订单就下定了。据公开报道,从1993到1998年,雅居乐花园吸引了超10万名港澳置业人士。
因大量港澳客驻足,三乡“港澳后花园”之称由此传开。以雅居乐花园为起点,如今,三乡已经形成了镇内“含港澳量”最高的社区——振华社区,2.5万的社区居民里,有超6000名港澳人士。
由振华社区延伸而出的,是服务港澳业主的发达交通接驳体系。振华社区党总支委员谢金娴透露,在振华社区内,居民可在中山三乡雅居乐、雅居乐万象郡、雅居乐御龙山三个小区站点乘坐粤港直通巴,经珠海口岸,到达香港荃湾青山道(港铁站口)、太子砵兰街(港铁D出口)、香港机场、迪士尼乐园、尖沙咀、亚洲博览馆等站点。同时,雅居乐在香港太子、荃湾、屯门、沙田、上水、官塘等地均设有上下点接驳雅居乐车站,方便业主往返。如果在镇内游玩购物,居民可以乘坐雅居乐花园“屋村巴士”,前往三乡市场、顺昌广场等商超市场。
“中山公交集团还开通了T91线路,居民可以乘坐T91公交到达港珠澳大桥,换乘金巴到港澳。办理了行车卡后,居民还能在社区门口免费乘坐镇内公交,基本可以到达三乡所有村落和商圈,十分便利。”谢金娴说。
中珠快线(T91路)三乡雅居乐车站——港珠澳大桥口岸跨市公交快线正式开通运营。受访者供图。
发达的交通接驳体系,完善的物业管理模式,精致的楼盘户型,让港人澳人以超高性价比,在中山三乡享受了一把“如在港澳”的氛围和服务。
规则衔接
打造无障碍“超级生活圈”
“重阳祭祖去!”今年重阳节,不少港人利用假期北上扫墓、旅游。社交媒体上,港人纷纷晒出北上过关情景,多个口岸人潮涌动,港珠澳大桥口岸更是出现拥堵,过境巴士排起长龙。港珠澳大桥口岸微信提示入境珠海“极度高峰”,排队超500米,候检超40分钟。小红书网友调侃道:“太疯狂了!”
同样,“澳车北上”“港车北上”政策落地后,越来越多的港澳居民选择在假期“驾车北上”,前往中山三乡游玩、置业。但此前,三乡镇政务服务中心停车系统因技术限制,无法有效识别港澳单牌车辆,导致港澳车主停车时需人工辅助,非常不方便。
为迎接深中通道开通,为港澳人士提供更便捷的停车服务,自2023年11月起,三乡镇投入近80万元对原有停车系统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助力“港澳车北上”,促进粤港澳三地深度融合。
近日,在三乡镇政务服务中心,一辆香港单牌车辆顺利通过了智能停车系统,轻松完成停车。负责改造的城市管理科技公司冯才基经理介绍,新改造的停车系统于2024年1月份投入使用,能高效、准确地识别港澳单牌车、两地牌以及三地牌车辆。港澳车主无需再进行繁琐的扫码转换操作,进场丝滑,出场便捷。
据统计,6月份三乡管信云的港澳牌停车数量为509辆,而深中通道开通后的7月份,港澳牌停车数量显著增长至837辆,增长率约达64%。
便捷停车只是一个侧影,却折射出了三乡服务港澳人士的完善政务体系。为更好服务港澳居民及企业,三乡镇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了港澳人士“一户通”服务窗口,避免港澳居民两地办事来回“跑腿”。
在三乡镇大布村鹤塘路1号,还有一个澳门乡亲共同的“家”——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中山办事处。澳门街坊总会成立于1983年,可为澳门市民提供托幼、安老、医疗、教育等服务,在澳门素有“超级居委会”之称。2018年11月,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中山办事处在三乡镇挂牌成立。这是澳门街坊总会在大湾区城市设立的第一个办事处,也是在全国设立的第一个办事处,专为内地澳门市民提供协助服务。
澳门街坊会中山服务点专场。受访者供图
作为中山实施“南联”战略的重要阵地,三乡镇打造了一个对接港澳资源、实现民生融通的良好样本。从自然集聚形成的“港澳社区”,到衔接两地政务服务的“街坊会”,从相似的文化习惯、商圈氛围,到接轨的政务服务、生活体验,三乡衔接港澳的“超级生活圈”渐趋成型。
【声音】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港澳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 袁持平:
引入高端服务业,支持港澳同胞赴三乡就业执业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港澳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袁持平曾到过三乡,在他的印象中,该镇港澳同胞众多。在这片不到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港澳居民为何高度集聚?“根深蒂固的乡土情怀,是吸引众多港澳同胞回三乡发展的一大原因。”他认为,三乡镇是珠三角著名侨乡重镇,因毗邻港澳,过去不少三乡居民奔赴港澳、海外发展。而新的时期,小镇的侨乡资源、侨文化就像一条纽带,牵动、带动一批港澳人士、侨界青年回乡发展,重新反哺家乡。
不少港澳同胞在香港、澳门工作,周末则回三乡居住。袁持平认为,三乡的生活环境对港澳同胞有着较大的吸引力。首先,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为港澳人士的“双城”生活提供了交通便利。“对比港澳地区的房价,在中山购房对他们来说是不错的选择。”袁持平表示,三乡生态环境优美,还有三乡濑粉等特色美食,吸引了不少港澳同胞到三乡购买改善型住房以及日常消费。这些都是港澳居民集聚三乡的重要原因。
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入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三乡镇应如何把握与港澳密切互动的机遇?袁持平认为,三乡的医保、教育、营商等政务服务要向港澳同胞开放,让他们在三乡生活和经商都能像本地人一样方便快捷。
与此同时,三乡还应该引入更多港澳高端服务业,为港澳人士提供个性化服务,比如私立医院,律师、会计行业等资源。他表示,香港、澳门的私立医院通常拥有优美的就诊环境和舒适的病房条件,不少港澳居民都愿意享受这样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如今,超3万港澳同胞居住在三乡,三乡应该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设施,医疗服务是个不错的切入口。
此外,袁持平提到,三乡应该创造更有利于港澳青年创业的条件和平台,企业投资需要会计、律师等行业的服务,这些都是三乡可以开放给港澳同胞到该镇就业、执业的方向。“除了上述这些小切口,三乡也可以向辖区内居住的港澳同胞发放问卷,了解他们的需求,让港澳高端服务业进入内地更加高效畅通,供需对应。”
袁持平提出,中山要深化与港澳交流合作,探索健全“港澳科创+中山制造”等模式,需要不断完善交通道路网络。同时,选择一两个高新科技产业链细分领域进行专研,做到专精特新。“这些专精特新企业串珠成链,久而久之,这把高新科技的火,才能在三乡烧起来,甚至烧得更旺更久。”
采写:南方+记者 苏芷妍 廖冰莹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除署名外)
通讯员:罗越衡 袁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