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中山新闻 > 正文

城市里的诗与远方,《南方日报·中山观察》聚焦香山书房新范式


恰逢第二十三届中山读书月,中山发布了最新阅读数据:2024年市民实体阅读场所参与率达97.1%,人均年阅读量20.2本;覆盖城乡的“香山书房”总流通人次超352万,成为市民家门口的阅读好去处。

中山香山书房,正成为大湾区游客所热衷的“网红”景点之一。据最新统计数据,今年“五一”假期期间,中山香山书房人流量近8万人次,同比增长50%。

本期《南方日报•中山观察》聚焦全市104家香山书房作一线观察,看中山如何打开“阅读+”的无限可能‌!

版面。

深读|中山香山书房,不止于阅读

香山书房,源于中山市推进全民阅读而建设的微型阅读空间,在2022年被列入该市十件民生实事。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彰显特色、智慧管理、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建设思路,近年来,中山通过盘活闲置资产、调动社会参与等形式,建设了一批具有特色、广受欢迎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香山书房。截至目前,香山书房实现所有镇街全覆盖,共有104家。

古建筑、稻田里,香山书房无处不在;有书香、更有咖啡香味,香山书房成为节假日最受欢迎的网红打卡点之一——不同于以往乡村图书馆等阅读空间,中山香山书房更关注其公共空间的属性和城市审美功能,成为城市的新文化地标。在去年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推广活动上,中山香山书房经验在全国范围推广。

香山书房,不至止阅读。

它不仅承担着阅读功能,更承载着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的公共文化空间。“阅读+”在这里可以有无限可能,这里可以是村头巷尾的“新时代榕树头”、年轻人热衷打卡的“网红点”,更是一座城市的百座“文化岛屿”。

版面。

深读|诗不必远方,香山书房的城市美学

是公园一隅的特色景观,是稻田里的一抹书香,是榕树下的美好回忆,是游客心中旅游胜地……在中山,香山书房是“无限空间”,但都凝聚了一个共识:是城市美学的集中体现。

不仅实用,更有“颜值”。中山把104家香山书房搬进了公园、乡村、校园、园区……其中,有40%分布于乡村,约30%坐落在公园、景区、商圈、产业园区与企业,约30%藏于住宅小区与校园。在中山,香山书房可以是被青山绿水环绕的公园主角,可以是留住乡村记忆的村落地标,还可以是融入当地文化的常驻展馆。

让群众眼前一亮、心驰神往——作为新型阅读文化空间,香山书房是“活”的阅读场所,“火”的网红打卡点,新的文化地标,也是“美”的文化建筑。构建城市美学,香山书房实现了“诗不必在远方”。

版面。

深读|共建共生,香山书房的新运营策

在中山,争办“香山书房”忽然成了香饽饽。

“喂,我们是市博爱医院,想申请开办香山书房!”

“康方湾区科技园也希望参与建设运营一家香山书房!”

一上班,中山纪念图书馆副馆长赵嘉俊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来自全市不同机构单位的“申办香山书房”的消息接踵而至。而他不仅忙碌于评估“香山书房”的建设和运营,更得时不时盯着手机里全市百家书房的监控录像,解决着一些书房的日常琐事。

跟着他的步伐,走进中山纪念图书馆,一个独属于香山书房的“中控系统”映入眼帘——在这里,每45秒大屏会滚动播放百家书房开放状况。过去四年,这里负责着全市一百多家香山书房的管理、监控、书籍流转、设备调度。

在退出机制的运作下,中山已有40%的香山书房探索出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建共营的模式。“相比前两年,我们现在思考的是如何建好、管好香山书房。如今,我们更要考虑的是怎么控量保质,在保持良好口碑的前提下,更让香山书房活下去、活得好!这样才能长久地惠及更多人。”赵嘉俊说。

版面。

他山之石|从“藏书点”到“生活圈”,中山香山书房能从全国样本学什么

恰逢第二十三届中山读书月,中山发布最新阅读数据:2024年市民实体阅读场所参与率达97.1%,人均年阅读量20.2本;覆盖城乡的“香山书房”总流通人次超352万,成为市民家门口的阅读好去处。

与此同时,全国多个城市也掀起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热潮——苏州出台首部全民阅读地方性法规为书香社会“保驾护航”,杭州将书房嵌入社区打造“15分钟文化生活圈”,广州以骑楼老街融合本土文化打造“粤式书吧”。

作为同样在打造公共阅读空间的城市,中山与苏州、杭州、广州虽地域不同,但其“香山书房”和各地实践面临共同课题:如何让阅读空间从“藏书点”变成“生活圈”,从“打卡地”转为“文化根”?

这些城市的创新实践,既有立法保障、科技赋能,也有文旅融合的巧思,为中山“香山书房”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经验。通过对比不同城市的探索路径,我们不仅能看见公共阅读空间的多元可能,更能为中山如何平衡“文化热度”与“长效生命力”找到答案。

策划:张培发

统筹:罗丽娟 曾艳春

采写:南方+记者 曾艳春 苑世敏 林雨萱 

摄影:叶志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