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花木大舞台,绿美新经济。
历经20多年发展,中山横栏推动花木产业起步发展、转型升级,实现了从穷乡僻壤到水乡花田的乡村蝶变。一个个产业故事,成为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脚。
在2023中国(中山)花木产业大会即将举办之际,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中山分社调研团队走进“中国花木之乡”横栏,推出横栏花木产业故事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点击观看视频,时长共2分05秒)
一个“带头人”,带活专业村|中山花木产业故事①
西江河畔,碧色连天。从高空俯瞰,一条条村道犹如一根根银线,将万亩花海“编织”成色彩斑斓的锦缎。这里是三沙村,既是横栏花木产业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山花木种植最为集聚的区域。
作为中山花木种植的专业村,三沙村花木种植面积超6000亩,每年花木销售额近8亿元。村中户籍人口约9000人、1700户,但花木种植经营户却高达1300多户,超过70%的村民均从事花木业相关工作。
横栏花木基地。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从一个“穷乡僻壤”到“水乡花田”,三沙村蝶变的故事,与一位“带头人”密不可分,他就是横栏镇三沙花卉协会名誉会长陈炎连。
一个"带头人"蹚出一条"花木路"
车子沿着古神公路向三沙村行进,很快就有大片的花海映入眼帘。
“有女莫嫁三沙村,餐餐食饭半钵泥。”如果不是当地人提醒,很难想象这个美丽的村子此前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村里有这么肥沃的土地,为什么就是富不起来?”在陈炎连看来,这“半钵泥”不该成为贫困的符号,应该是致富的“法宝”。
20世纪90年代末,陈炎连经过研究后敏锐地意识到,横栏黑土肥沃,河涌密布,气候湿热,水陆运输都极为便利,种植花木或许是一条致富路。
陈炎连(右)指导花农如何剪枝。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随后,陈炎连开始着手尝试种植花木。2001年,他承包了18亩土地,开始成规模种植花木。没想到,规模种植的第一年就赚了15万元。“这个钱我不能自己赚,得让全村人一起来!”陈炎连赶紧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村委,但穷怕了的村民听到这个消息后,反而担忧起来,甚至质疑:“农民怎么能不种粮食?”
为了让村民放心,陈炎连如何做?
乡亲们不懂种植技术,陈炎连就学习了之后再教给他们;村民不知道种什么,陈炎连就为村里引进新品种。他引进的花叶姜,带动了50个花农共同种植,一年就能带动超300万元的利润。
“在陈炎连会长的带动下,三沙花木产业已经形成了规模。”回顾近些年的变化,花农梁炎棋感慨万千。他说,如今全国各地的客商都来到三沙采购,仅靠种植花木,每年的销售收入已超百万元,“种植花木,让我们走上了致富路!”
俩广花木场老板余丽杏是横栏最早的一批花农,在横栏镇承包了20多亩地,种植桃树、嘉宝果树、三华李等装饰性果树。再过几个月,这些果树就将开花结果,迎来销售的旺季。“我们一年可以卖出1000多株桃树、10万多盆工程苗木,最高峰时,年销售额能达到两三百万元。”余丽杏说。
伴随着产业的发展,三沙昔日光秃秃的黑土地,都铺上了姹紫嫣红的花木,花农早年的茅屋草棚也被别墅洋房所取代,曾经的“穷村”“落后村”一跃成了“花乡”“富裕村”,横栏镇三沙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苏日洪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原来的600万元上升到2022年的4600多万元。
向专业景观苗木转型
如今,陈炎连已经年过六旬,但依然活跃在花木场里,继续带领花农探索花木转型新路。
日兴花木场内,陈炎连种下的200棵红果冬青,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我这里只种红果冬青,相当于一个‘专卖店’。”他说,就像高档商场销售和摆地摊,两者的产品定价会存在差异,花木要卖出好价钱,必须提升销售档次,打造专业的景观苗木场。
三沙牌坊路两侧都是花木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红果冬青萌芽能力强,耐修剪,常用于盆景和造型,被推崇为苗木市场的高端产品。陈炎连指着果树介绍,“这一棵能卖到3万5,这棵4万,这棵就要四万五……”为何一棵红果冬青能卖到数万元的高价?关键就在“工艺”。仔细观察,陈炎连所种出的红果冬青,枝条蜿蜒,层次分明,每一棵都有独特的造型与美感。
“有工艺,有造型,这样的花木才值钱。这个品种在零下15度都可以存活,是我们开拓北方市场的‘王牌产品’。”陈炎连介绍,遇上销售高峰,日兴花木场一年就能卖出400万元的花木,产品远销上海、浙江、福建、山东等地。
从脱贫致富到迈向专业化、高端化市场,中山横栏花木产业正不断续写新的发展故事。“横栏将打造展销一体、价格最优、品种最全的绿化苗木集散地。”横栏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陈华添表示,以三沙村为起点,横栏花木从分散的零星种植模式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横栏一跃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绿化苗木集散地。2011年,横栏镇被授予“中国花木之乡”称号。
【策划】张培发
【统筹】何伟楠
【采写】南方+记者 苏芷妍
【摄影/视频】南方+记者 叶志文
【设计】李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