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深圳新闻 > 正文

南山图书馆“中国文化第一课”年度系列讲座圆满收官


近日,南山图书馆举办“中国文化第一课”年度收官讲座。本次系列讲座以“诗词里的生活”为年度主题,旨在通过品读经典诗词焕发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其价值和意义。其中,收官讲座以《书香与诗情的交响:中国古典诗词的劝学传统》为主题、由尹昌龙主讲,成功地为本年度系列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这一系列活动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为中国文化的当代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讲座伊始,尹昌龙揭示了诗与书在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既是诗歌的国度,更是读书的民族。”从孔子编订《诗经》将诗歌推上经典地位,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共识深入人心,诗与书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劝学诗作为这两大文化传统的结晶,展示了古人对学习的重视和智慧。

中国古代文人不仅用诗歌表达个人情感,更借此传递教育理念和社会价值观。例如,《诗经》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古代社会礼仪、道德规范的重要载体;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则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知识的尊崇。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劝学诗的核心内容,讲座从惜时勤学、家教风范、阅读哲学三个维度展开探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劝学诗所蕴含的智慧显得尤为珍贵。它们不仅是古人的教育箴言,也为当代人应对焦虑、培养专注力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尹昌龙结合现状谈到,尽管科技飞速发展,但国民阅读量仍有提升空间。因此,在深圳这座年轻且热爱阅读的城市,重温这些劝学诗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市民的阅读兴趣,更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讲座还深入探讨了读书的不同境界,从分享之乐到沉浸之境,再到专注之美和气质之变,每一种境界都让我们对“读书”有了全新的认识。曾国藩提出的“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更是指出了书籍对于个人内在修养的深远影响。这种由内而外的变化,远比任何外在修饰都要珍贵。

陶渊明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体现了分享阅读的乐趣,欧阳修的“惟有吟哦书不倦,始知文字乐无穷”则表达了沉浸在书海中的愉悦感。至于“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则是对专注阅读状态的完美诠释。苏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则揭示了读书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塑造一个人的气质和品格。

在互动环节,现场读者踊跃提问,问题涵盖亲子阅读、阅读专注度、经典选择等多个维度。面对家长“如何引导孩子远离网络小说、亲近经典”的困惑,尹昌龙先生建议应多为孩子选择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书籍,通过陪伴阅读、提问互动等方式激发兴趣。

随着讲座接近尾声,尹昌龙总结道:“爱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培养他读书的习惯。”这句话不仅凝练了整个系列讲座的核心思想,也承载着对未来文化传承的美好愿景。正如尹昌龙所说:“文化中国的关键是书香中国。以诗歌为载体,以读书为主题,让书香中国永世常存。”

至此,2025年的“中国文化第一课”系列讲座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这不仅是对本年度活动的精彩总结,也为未来探索开启了新的篇章。南山图书馆将持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之路,为深圳这座“爱阅之城”注入文化底蕴,让经典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生活旅途。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更能在全球化背景下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和发展路径。

南方+记者 刘倩希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