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正文

2025年阳江如何推动乡村振兴?这场会议透露这些强烈信号


“市乡村振兴专班坚持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总牵引,以快马加鞭的行动、只争朝夕的干劲,在重点工作、重大改革、重要任务上下功夫、求突破,持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3月31日,阳江市推进“百千万工程”2025年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攻坚动员会暨第一季度工作推进会召开,阳江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乡村振兴专班(以下简称“阳江市乡村振兴专班”)负责人在会上坚定地说。

人居环境日益美化、乡村产业稳步发展、村民腰包越来越鼓。近年来,阳江市持续在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村”能量,推动“百千万工程”出新出彩。

“三大革命”纵深推进,产业基础持续夯实

阳江市乡村振兴专班负责人在会上介绍,近年来,阳江深入开展“绿美阳江、宜居城乡”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体系持续完善,生活污水治理率77.6%,卫生户厕普及率98.8%。以典型村为突破口,阳江打造了28个特色精品村,示范带动全市村庄面貌逐步从“干净、整洁”向“文明、有序”提升。

产业兴旺方面,阳江持续夯实产业基础,加快打造千亿集群。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9.81亿元,增长4.4%,稳的基础持续加固,粮食面积、总产、单产实现“三增”。进的势头持续显现,成功申报2个国家级项目,入选省级“补改投”试点名单。新的动能持续积蓄,海水种业、禾虫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产品品牌加快打造。

村集体经济方面,推动村集体收入稳定增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全部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总收入增幅超3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75元,增长4.9%,收入连续5年居粤东西北第一。

狠抓四大攻坚,让乡村从“一时美”到“持续美”

取得发展的同时,阳江同样正视问题。推动乡村振兴的路上,阳江深刻认识到人居环境整治有短板、产业发展质效欠佳、集体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仍在制约着乡村全面振兴。

面对挑战,阳江市乡村振兴专班负责人表示,将坚持问题导向,以“提升落实年”为工作主线,以攻坚克难的决心补短板、强弱项,努力将发展优势转化为振兴胜势,让美丽乡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从“一时美”到“持续美”。

推动环境再提升,乡村更宜居。扎实开展2025年“全力攻坚、争做典型”城乡环境提升行动,加快补齐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短板弱项,推动卫生厕所普及率稳定在98%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目标;探索“村民议事厅”等群众自治模式,深入推行“积分制”等机制,将垃圾分类、庭院美化、“门前三包”等纳入积分体系,通过积分兑换物品激励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机制,谋划设立人居环境整治专项奖补资金,多渠道保障村庄保洁经费。

狠抓特色农业,力促产业出新。在提总量上出实招,抓好阳东区全国水稻单产提升县建设,推进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深入实施“双十工程”,做强荔枝、砂仁、程村蚝等优势产业,推动阳江鹅、阳春白鹅、黄羽肉鸡等规模化发展,加快阳春鳜鱼省级“补改投”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百亿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在扩增量上下功夫,培育蓝莓、奇楠沉香、黄晶果等新产业,做实2025年现代农业产业“补改投”主导产业。加快组建阳江禾虫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禾虫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在培主体上出成效,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和标杆合作社、家庭农场培育,新增15家农业龙头企业、总数突破180家,力争新增一批省级标杆合作社、标杆家庭农场。在强品牌上做文章,探索“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路径,培育农业品牌精品,推广“漠阳味道”区域公用品牌,打响“阳江海鲜”品牌。

狠抓蓝色粮仓,推动渔业出圈。以深蓝为突破,加快完善深蓝现代化海洋牧场试点项目方案,围绕下半年动工建设、明年竣工投产的目标,全力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华电渔文旅桁架式养殖平台等一批创新项目年内投产,探索“飞海”合作共建新模式,新增2个桁架式和100个以上重力式网箱;以种业为抓手,加快建设海水种业示范基地,扶持一批海水种业“专精特新”企业,组建育种攻关联合体,推进工厂化、标准化种苗繁育。

狠抓联农带农,推动富民出效。巩固提升村本级经济,制定集体经济巩固提升行动方案,推广“四种模式”,强化“一村一策”指导,探索培育强镇富村公司等增收新路径;持续推进综合改革,深入抓好农村“三块地”改革,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农业社会化服务质效;完善产业联结机制,健全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深化“社村”合作,新发展15个以上村为合作对象,推动农民持续增收。

统筹:黄韬炜

撰文:黄林 赵强 施沈成

图片:资料图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