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阳江市中医医院接诊了一名因误食野生芋头而中毒的患者,其仅咀嚼几下,口腔就剧烈疼痛、脸部肿胀,中毒症状越发严重,住院治疗4天才得以康复。
该院脾胃科副主任医师钟华文详细介绍了病例情况,并提醒公众,切勿随意食用不明来源的野生食物,误食后应立即催吐并就医,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仅咀嚼几秒
脸肿严重口腔几乎破损
据了解,患者是在晚餐时食用了炒熟的野生芋头,仅咀嚼几秒便感到口腔火辣刺痛,随即吐出食物。然而,症状并未缓解,反而迅速加重,右侧脸颊肿胀,且愈发严重。
当晚7时多,患者被送往医院急诊时,脸肿严重,口腔内黏膜发白,有破损迹象,经初步抗过敏治疗后,随即转入脾胃科住院治疗。
钟华文医生介绍,野生芋头含有草酸钙针晶和生物碱等有毒物质,具有强腐蚀性。草酸钙针晶会刺破口腔及消化道黏膜,引发灼痛和肿胀;生物碱则可能抑制细胞呼吸功能,严重时导致神经系统麻痹。
所幸该患者未吞食,否则会伤及消化道、肠胃。此外,患者患有糖尿病,伤口愈合能力较差,容易出现黏膜溃烂,后果更为严重。
无特效解毒药
治疗以保护黏膜和加速代谢为主
据悉,在通常情况下,野芋头中毒以后并没有特效解毒药,所以治疗时是以对症治疗和尽快地脱离中毒物为治疗的主要手段。
治疗过程中,医生首先为患者用生理盐水漱口,以减少毒素残留。随后,还请来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教授会诊,并在专业指导下,使用了营养神经、促进黏膜愈合的药物,并辅以静脉补液加速代谢。经过4天对症治疗,患者肿胀逐渐消退,疼痛缓解,最终康复出院。
钟华文表示,野生芋头与常见食用芋头外观相似,但毒性极强,尤其是滴水观音(海芋)等品种,误食后反应迅速。本例患者虽未吞咽,但毒素已对口腔黏膜造成损伤;若吞入胃中,可能导致消化道、肠胃腐蚀,甚至危及生命。
医生提醒
误食后立即催吐,切勿自行服药
当前,一些人误以为野生即天然健康,实则隐患重重。搜索网站,类似中毒事件在蘑菇、野菜等野生食物中亦频发,公众需提高警惕,避免尝鲜酿成大祸。
针对此类中毒事件,钟华文建议,勿食不明野生食物,尤其是外观与可食用植物相似的品种,如野生芋头、蘑菇等。误食后立即催吐,可用手指抠喉催吐,减少毒素吸收,但切勿随意服用药物,以免加重反应。并尽快就医,即使症状轻微,也需专业医疗干预,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撰文:陈步上 黄艳艳 阮锦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