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正文

走读阳东 | 新一轮牧海耕渔开启,阳东奋力打好“蓝色”产业牌


8月16日12时许,阳东区东平国家级中心渔港码头,一艘艘渔船整齐有序地停靠在泊位上。随着2025年南海(阳东)开渔令声响,600多艘渔船、4200多名渔民破浪出征,开启新一轮耕海牧渔征程。

南海开渔,既是渔民的节日,承载着渔民丰收的期盼,也展现着广东各地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蓬勃生命力。近年来,阳东区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精心打造“一港六园一基地”的海洋牧场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以国家级渔港经济区为核心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链体系。

当前,阳东正努力通过聚集海上风电、滨海旅游、深海捕捞、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大力推动风渔旅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壮大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全面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传统与现代交融

开渔嘉年华激活文旅新动能

每年的开渔季是广东省各地展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也是各地引爆旅游热点、撬动关联消费和塑造文旅品牌的“顶流”。

开渔前一周,从阳江核电创新联合东平镇人民政府举办的“海丝传承,探秘核电”阳东东平研学旅行推介会,到“荷塘月色”“美食街”等活动,东平镇已陆续“重启”开渔季独有的喧嚣。

8月15日,整个镇上更是热闹非凡,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

下午3时,疍家婚嫁巡游拉开序幕。身着疍家传统服饰的40多名渔民排成两队,抬着鸡、鹅、喜饼、喜糖、金饰等饱含吉祥寓意的聘礼,在熙攘的街道巡游。从各地赶来的摄影师手持“长枪短炮”,围着年轻的新人和接亲队伍猛按快门,周边的渔民群众也纷纷前来围观。

下午6时,令人眼前一亮的粤剧快闪表演在葛港大道精彩上演。该节目由广东省青少年粤剧夏令营“小粤迷”进行表演。现场“小粤迷”们身穿红衣,手持红缨枪和弓箭,舞姿飒爽、精神抖擞,吸引一众游客驻足观看。

当晚7时30分许,骤雨初歇,一年一度的开渔盛宴正式开席。200张圆桌沿葛港大道粉色网红路依次排开,两千余名食客围坐共餐,场面蔚为壮观。

“感觉好热闹,氛围好好,下午还拍到了彩虹,在这里一边吃美食,一边和朋友一起赏美景,太惬意了。”阳江市大学生联谊会的几位年轻人一边享用美食,一边用手机向远方的亲友直播这场盛宴。

与此同时,葛港大道尽头,广东省青少年体育舞蹈(街舞)精英赛正火热进行。现场主持人何志刚介绍,此次比赛共有200多名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及粤西地区的选手参赛,得益于当地政府部门支持,这是首次在阳江举办该项赛事。

从承载族群记忆的疍家婚嫁巡游,到延续渔家温情的千人盛宴,再到迸发青春活力的街舞竞技,一系列现代潮流与传统文化碰撞的开渔嘉年华活动不仅承载着渔民对丰收的美好祈愿,进一步渲染了开渔时节特有的欢腾喜庆氛围,更让游客深切感受到疍家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科技赋能深蓝

现代渔业产业链加速升级

8月16日,东平镇再掀热潮。清晨,东平渔港的船只在忙着出海前最后的准备工作,渔民搬运着手套、凉席、枕头、煲汤的食材……大包小包地补给上船;观景台上,摄影爱好者早已架起“长枪短炮”;岸边游客们翘首以待。当开渔令响,百舸争流的场景引起现场一片欢呼。

欢呼的背后,是阳东发展海洋经济的深厚底气。

作为阳江“向海发展”的主阵地之一,阳东海洋资源丰富。海域面积约2286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30公里,岛岸线长5.39公里,坐拥34个管辖海岛,东平国家级中心渔港年均卸港量约6万吨,平均每年接纳本港及外港渔船近16000艘次到本港交易、补给和避风。

其中海洋捕捞方面,中深海作业的渔船普遍应用了海图、探鱼、全球卫星导航三合一先进助渔导航设备,渔船作业遍布南海,海洋捕捞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当渔船驶向深海,在岸上,水产养殖正掀起“蓝色革命”热潮。

据统计,阳东区水产养殖面积超8000公顷,建成了以对虾、牡蛎、罗非鱼、石斑鱼等为主导的特色水产养殖产业集群,全区水产养殖向基地化、规模化方向高质量发展。

水产养殖,种苗为基。种苗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产业质量效益。近年来,阳东着力发展渔业“芯片”,努力构建多元水产良种体系。当前,阳东区有大型海水种苗企业7家,海水苗业品种包含牡蛎、南美白对虾、金鲳鱼、石斑鱼等多个品类。

各水产苗种繁育和养殖企业通过改善养殖模式、引进新技术和品种、联合科研团队攻关等方式,不断研究、优化水产品原种良种开发技术。如阳江市天博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为技术支撑,联合开展三倍体牡蛎创制,建有现代化牡蛎苗种繁育基地,工厂化育苗水体规模超1万立方米,配备完善的亲本培育车间和标准化生产设施,形成集研发、育种、生产于一体的产业化体系;阳东区众富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阳东石斑鱼科技小院”,引进广东海洋大学等科研技术力量,重点开展石斑鱼苗种繁育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应用,推动石斑鱼养殖产业提质增效;广东南湾水产有限公司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聚焦石斑鱼、金鲳鱼、南美白对虾等主养品种,构建“苗种培育—标粗—供应”全链条体系,加快建设粤西海水苗种标准化生产基地,为深远海及陆基养殖提供优质苗种保障。目前拟新建2800平方米循环水育苗车间,已完成90%以上建设进度。

向海而兴,向新而行。近年来,随着“工业立区、产业强区”积蓄动能持续释放,阳东提出着力打好绿能制造、深蓝牧场、刀剪之都等绿色、蓝色、金色三张产业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聚焦深蓝牧场这张“蓝色”产业牌,阳东正以科技为翼、生态为基,推动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

█链接

东平渔港被认定为国家级中心渔港

今年初,阳东区东平渔港被认定为国家级中心渔港。东平渔港位于阳东区东平镇葛洲湾内,港口建设以及配套设施较为齐全,总面积约309.71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余艘渔船入港停泊。现有水产加工企业8家,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2家,鱼获交易市场超5000平方米。

当前,阳东正以积极创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为契机,以“智慧渔港、平安渔港、绿色渔港、产业渔港、人文渔港”五港融合发展为导向,深度对接国家和广东省渔港建设规划,计划将阳东渔港经济区打造成为珠西渔船避风港湾、湾区服务保障基地、渔家风情展示窗口,形成陆海岛统筹、港产城融合、渔工贸互补的现代化沿海渔港经济区。

重点建设项目涵盖数字化平台管理、基础设施、环境提质、产业融合及生态养殖等领域,主要包括:东平渔港智慧管理平台开发、渔港升级改造、综合环境提升、绿色智慧物流城及现代海洋牧场示范基地等工程。

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区域生产、产业与生态价值,有力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绿色发展先行区。

█一线实践

深海网箱养殖条件优越

休渔期不“空港”

伏季休渔期,在东平渔港码头,可以见到另一种忙碌场景:每天清晨,大量鲜活的金鲳鱼上岸,通过冷链运输直达珠三角地区,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为休渔期优质蛋白的重要补充。

这些来自深海的优质金鲳鱼,产自阳江海纳水产有限公司位于东平镇大镬岛附近海域的养殖基地。这里是全省典型的开放式海区离岸型深海网箱养殖基地,有200多口深水网箱,最高年产优质海水鱼达5000多吨。

“大镬岛这片海域水质洁净、盐度适中、潮流畅通,发展深海网箱养殖条件可谓得天独厚。”海纳水产总经理杨华健介绍,深海网箱的选址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除了够深(15米)、够远(10海里)外,还要考虑海域是否在拥有丰富天然饵料的洋流带,即初级生产力水平要高。

大镬岛所在海域处于漠阳江、那龙河、寿长河三江流域交汇点,是难得的咸淡水交汇地,加之又有海陵大堤的屏障。杨华健用了两年时间才在整个广东省海域范围选定了此处为深海网箱养殖基地。

深耕海洋多年,阳江海纳水产有限公司通过对养殖、加工、仓储、物流和交易等供应链管理环节的高效整合,已形成了以健康养殖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为运营核心、以产学研为支撑的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布局,为阳江市大宗海水鱼产业化提供了样板。

记者观察

开渔季不只有“开渔”

当前,一年一度的南海开渔早已超越单一的渔业生产范畴,有了更加多元的意义。其中,以文化体验激活消费需求是最明显的创新实践,更彰显出传统渔俗与现代旅游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

2025年南海阳江(东平)开渔活动是一场融合疍家婚俗、粤剧快闪、街舞竞技等多元文化的嘉年华,既是对传统渔家文化的创新传承,更通过“文旅+”模式激活了消费新动能。据介绍,每年参加东平开渔活动的市民游客约有5万人次,暑假期间民宿订房率高达90%,开渔期间更是“一房难求”。

数字背后,其实是一场节庆思路的深刻嬗变:阳东正以市场化思维重构节庆逻辑,构建起“文化为魂、渔业为基、旅游为体”的产业生态。

当千帆竞发、人潮涌动,这场传统与现代交响的蓝色庆典,生动地证明了:尊重市场规律、深挖文化内涵、激活游客参与热情,传统节庆便能焕发新生,成为驱动地方发展的“蓝色引擎”。

而在海洋经济发展层面,阳东区以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实践尤为亮眼。从深海网箱养殖到现代化种苗繁育,从智能助渔设备到全产业链布局,科技创新正深刻重塑传统渔业形态。同时,通过“一港六园一基地”的生态化布局,阳东构建起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蓝色经济体系,更是展现出“向海图强”的绿色发展智慧。

正如阳东区委副书记、区长胡志方在开渔令的致辞所说,当前,阳东正努力通过聚集海上风电、滨海旅游、深海捕捞、海水养殖等优势产业,大力推动“风渔旅”三产深度融合。这一发展路径不仅可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化海洋经济的转型升级,更有助于探索出一条具有阳东特色的陆海统筹、产城融合的向海发展新模式,让蓝色经济真正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劲引擎。

撰文:南方+记者 黄林

供图:成伯伟 陈达洲 资料图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