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宣讲如何告别“照本宣科”?江城给出了答案——用“身边人”讲“身边事”,以“烟火气”传“大道理”,用心用情,让党的声音从文件走向生活,直抵群众心底。

阳江市江城区“百千万工程”主题宣讲活动走进关山月故居。
近年来,江城区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多次对全区宣讲工作提出指导意见。江城区委宣传部始终围绕区委中心工作,紧扣服务发展大局,在理论宣讲领域深耕细作。区委宣传部主要领导从发掘多元宣讲人才、创新宣讲形式,到整合资源拓宽传播渠道,每一步都倾注心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江城发展故事以更鲜活的姿态“飞入寻常百姓家”,也逐步打造出一支有特色、有实力的宣讲队伍,让宣讲成为凝聚江城力量的重要纽带。
2025年江城区宣讲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最美志愿路》代表全区全市首次入围广东省第二届“粤讲粤精彩”理论宣讲半决赛,并获得佳绩。

广撒网选人才
让“身边人”讲好“身边事”
在选拔宣讲人才时,不追求“高大上”的标签,更看重宣讲员是否能和听众“同频共振”。江城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透露,自2022年起,该区从教师、基层干部、民间艺人中物色合适人选,如今已组建起近30人的特色宣讲队伍,让每个领域的“行家”都能成为故事的传递者。
2025年4月,退休干部周运林在一次宣讲培训活动中进入江城宣讲人才发掘视野。初见时,她只是一位热心公益的普通长者,直到提及退休后坚守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的经历——7279小时志愿服务时长、10.7万人次服务经历,还积累了海量鲜活的青少年心理疏导案例,这份藏在“日常”里的重量,让她成为宣讲队伍的理想人选。

江城区退休干部宣讲员、2024年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获得者周运林。
起初,习惯幕后做事的周运林,因觉得自己“口才不行”,接连婉拒了宣讲邀请。经过江城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同志的多次耐心沟通与引导,她最终卸下顾虑,从2025年4月中下旬开始接受培训,不到3个月,便带着作品走上省级赛场。2025年7月,在第二届“粤讲粤精彩”理论宣讲比赛半决赛中,她的作品《最美志愿路》作为阳江市参选代表之一首次入选半决赛,并最终斩获全省第21名,她用乡音传递出了令人动容的志愿服务精神。
在江城区的宣讲队伍里,人才特色鲜明。阳江市管人才、阳江市第一中学特级教师庞志文是“科技代言人”,凭借科技创新在教育领域的突出贡献,擅长将复杂创新理论转化为学生熟悉的教学语言,结合科创作品案例让“科技赋能发展”理念通俗易懂;阳江白榄演唱者林良富则以非遗为宣讲加分,作为非遗传承人,他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文明建设”等政策要点融入白榄唱词,朗朗上口的曲调、风趣幽默的表达,让村民在听歌中读懂政策,成为乡村宣讲舞台上的“人气王”。
全流程“抱团干”
把宣讲稿磨成“心头好”
“稿子改了不下10遍,小到一个用词,大到整体结构调整,我们都会一起去‘抠细节’。”回忆起《漠阳味道“白沙鹅”,乡村振兴“领头雁”》的创作,宣讲员陈晓妍印象深刻。这部聚焦白沙街道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作品,最终在2024年阳江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我”主题宣讲比赛中斩获二等奖;其另一个关于“百千万工程”的主题作品《春风拂白沙 百业绘新篇》,在2025年7月份阳江市理论宣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这背后是江城区“全流程介入、抱团作战”的特色工作模式。
在江城,每一部宣讲作品的诞生都是团队协作的成果:从遴选宣讲员、开展业务培训,到打造写作团队、组织试讲、进行意识形态把关,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在剧本创作中,2023年创作《江城西濑水乡“出圈”背后的故事》时,区委宣传部干部与宣讲员多次实地走访——跟着社区干部看改造后的街巷,和老住户聊“从反对到支持”的心态变化,甚至蹲点记录夜间龙舟夜游的热闹场景。最终,作品将“旧街区”改造蹚出“新路子”的故事娓娓道来,饱含“留住乡愁”的情感温度,成功斩获2023年阳江市优秀理论宣讲短视频二等奖。

在2023年阳江市优秀理论宣讲短视频颁奖中,江城区获得多个奖项。
林良富的白榄宣讲作品,同样经过团队精心打磨。起初,他的唱词更侧重艺术表现,对政策表述的把握不够精准。经过共同解读研究政策,抽象的政策逐渐被转化为村民能看见、摸得着的生活变化。“以前更专注于语句的押韵,力求唱得好听,现在我更喜欢把政策‘藏’在唱词里,让群众记在心里。”林良富说。
多场景搭平台
让宣讲走进“烟火气”
为让宣讲贴近群众,近年来江城区高度重视宣讲员专业能力提升,定期邀请市委宣传部、市演讲协会等专业人士授课指导,开展各类交流活动,打造专属“充电站”;通过组织现场模拟宣讲,让宣讲员在语言节奏、肢体动作、情感传递等方面在实战中“快速成长”。

“以前觉得宣讲是开会、念文件,没想到在南国书香节上,听着山歌白榄唱政策、看着短视频讲‘百千万工程’故事,一下子就听进去了。”市民李女士的感受,正是江城宣讲的转型方向——打破会议室、课堂的局限,首次把宣讲搬到南国书香节现场,扩大宣传江城“百千万工程”成效,让宣讲融入日常场景的烟火气。

2024年,“百千万工程”主题宣讲走进南国书香节阳江分会场暨阳江书展。
乡村宣讲更是“接地气”。围绕“百千万工程”,宣讲队伍走进双捷镇乐安村、岗列街道对岸村等10个“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白榄、阳江山歌对唱轮番上演,将“城乡融合”“和美乡村”等政策要点唱给村民听;志愿者一边发放宣传册,一边收集村民对产业发展的建议,让宣讲变成“你说我听、双向交流”的恳谈会。
线上平台则打破时空限制,由刚开始请第三方公司制作,到近年来的自主创作,江城充分利用区融媒体中心资源优势,时不时为宣讲作品定制讲演视频,提升观赏性与感染力。

江城逆水龙舟赛现场。
“今年端午期间,江城区举办了逆水龙舟赛,赛前忙着筹备发布会,赛中拍摄录制,赛后我们就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进行视频制作,最高峰时一周制作了7个宣讲片。”江城区融媒体有关负责人表示。
凭借“线上线下齐发力、形式内容双创新”的探索,2023年,在阳江市优秀理论宣讲短视频9个获奖作品中,江城占据5席;2025年,江城区选送7个宣讲片参加全市宣讲比赛,全部获奖,占获奖作品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一等奖一个。全市五个县区当中,江城区是唯一一个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组织奖的县区,不断为上级部门输送优秀宣讲人才及作品。
以宣讲为纽带
凝聚江城发展新动能
自推进理论宣讲创新以来,江城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讲好江城发展故事为核心,通过“广撒网选人才、全流程磨精品、多场景搭平台”的工作路径,从2023年聚焦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文化江城打造,到2024年围绕区人民医院升级等民生医疗、白沙鹅等产业发展,再到2025年推动“百千万工程”、教育创新、志愿服务等,每一步都紧扣区委中心工作布局,让理论宣讲摆脱“照本宣科”的刻板印象,变得有温度、有活力、有吸引力。
从组建多元化宣讲队伍到以团队协作打磨内容;从搭建线下“烟火气”宣讲场景,将讲台搬到乡村院落、文化活动现场,到依托融媒体中心拓展线上渠道……一系列举措让江城的发展成就、精神风貌通过生动宣讲广为传播,有效凝聚了全区上下干事创业的共识与力量。
如今,江城区的宣讲队伍已成为传递江城声音的“主力军”,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未来,江城区将继续深化理论宣讲工作创新,在“选优人才、做精内容、拓宽渠道”上持续发力,推出更多质量高、接地气、受欢迎的宣讲作品,让党的声音持续走进群众生活、融入群众心里,为江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精神动力。
策划:姚庆严 黄韬炜
统筹:冯佩芬 杨广恒 王宗认
撰文:巫雅柠
图片由江城融媒提供

